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是屬於一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
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若問為什麼?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
和“包子”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
據相傳,就在孔明諸葛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去征討孟獲,在橫渡泸水(一名泸江水),即在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會
合雅砻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歷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歷五月間,夏季炎
熱了,泸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泸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
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裡,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
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殘廢和患病者,這樣一來,泸水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
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
成由“饅頭”裡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然而,更有趣的是“在<<愛竹淡談薮>>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
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
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贊,對其
詩亦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肴,
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
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