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特指向往西方物質生活,追求有時稍顯膚淺的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人,他們也用某些標志性的消費文化符號代替真正的人文知識。一般為都市白領,受過高等教育,在社會中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在經濟上往往屬於中下層“中產階級”。
小資型文章一般語調輕盈,追求文字華麗,圖像美麗,浮光掠影式對待討論的問題。對書籍音樂等多不追求理解而求知曉名稱。在一份小資必讀書單中,列出如下作品:史努比漫畫,《挪威的森林》,杜拉斯,金庸等等。
在小資一詞出現的早期,有一部分都市白領以列身小資為榮。隨著時間的過去,小資式的虛榮膚淺漸漸成為大眾警惕鄙視的對象,自稱小資的人越來越少。小資一詞在21世紀已經成為貶義。下面的這段文字可以看作小資對自身定位的描述。
小資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小資情調又是個什麼東西?什麼人被稱為小資?什麼人又自稱為小資?掀起小資們的蓋頭來,讓我們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所謂的小資首先要有個硬件水准,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稱之為小資的。
首先大部分小資是有文化有修養的人,他們一般都受過高等教育,受過一些歐美文化的熏染(要不怎麼叫小資呢?)英文未必很棒,但口頭禅裡一定時常夾帶幾句。
其次,小資的經濟基礎在中產階級邊緣,高於普通民眾,一般工薪階層是肯定的。但也沒超過中產階級的上限,在這個邊緣的人最多。小資們未必都有車有房,但也是要住公寓,打出租的。大部分小資有比較穩定的職業和收入來源。
這是小資的硬件水准,當然僅僅有了這兩個硬件還是不能算小資,就像沒有操作系統和各種應用軟件的電腦,即使你有顆"笨死"的心也只能是裸機一台。小資最重要的軟件就是小資所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調,也就是被稱之為小資情調的東西。
小資們是喜歡穿休閒服的,在非工作狀態和非正式場合,而且是品牌服裝,但很少有人會穿adidas和nike那樣招搖的大眾名牌,正像《格調》那本書裡所說的,小資們認為,他們選擇的是一流品牌的二線產品,這不僅是他們的服飾標准,也是他們選擇一切生只有貧民才喜歡那樣標榜自己,小資們是有格調的,小資不是城市貧民,所以小資不選大眾名牌活用品的通用標准。既要躍升於大眾之上,又俨然與暴富分子劃清界限,限於經濟基礎,又無力追逐超一流品牌。這正是是典型的小資情調之一。小資們一般都會有些固定的喜好與習慣,有些人喜歡咖啡,有些人喜歡雞尾酒。無論是哪一種,他們的喜好通常固執而與眾不同,"我只喝那種放冰塊的苦咖啡","這種pisa我只在一家店裡才吃",這是小資常用的句式。典型的小資要麼對星巴克、三裡屯酒巴街喜愛到依戀與沉溺,要麼厭惡到不屑與不齒。都是固執與狂熱的心態,不過是兩個極端而已。
小資們是比較鐘情於藝術的。他們喜歡珍藏經典的dvd,喜歡看美片,而且只看英文原聲的,絕不看中文配音的。資深的小資則只願意談談黑澤明,說說《紅》《藍》《黑》三部曲,討論一下法國意大利的藝術片,而不屑談好萊塢。對暢銷書和大眾藝術他們是不屑一顧的,他們只談村上春樹,懷舊的會翻出梅裡美和瑪雅文化。他們未必懂歌劇,但他們總愛說起《公主徹夜無眠》,他們總是站在主流與大眾的邊緣和角落裡。
小資不屑與流行為伍,在流行到來的前夜,他們是著力追捧者,在流行的巅峰到來之時,他們又成為流行的唾棄者。
小資們也要為生計奔波的,但絕不會把這些掛在嘴邊,所以小資們大多是憂郁和含蓄的,他們本質上向往穩定的生活,但又經常把自己裝扮成漂泊者和流浪者。
概括起來所謂的小資情調其實就是一種固執與狂熱,邊緣與非主流,憂郁與含蓄,並以此來標榜他們的與眾不同。
這就是小資,他可能是月光下一個憂郁的詩人,可能是酒吧裡一個狂放的歌者,也可能是寫字樓裡一邊品咖啡一邊整理文件的職業女性。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