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需要吃什麼?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春天的開始。我國人民對於春的到來寄予希望,歷來都很重視這個節氣。
立春除迎春大典外,還有打春牛、喝春酒、吃春餅的習俗。
古代帝王常常率領群臣舉行隆重的迎春大典,有的還要親自扶犁耕一塊地,表示對農耕的重視。
漢代的文帝、景帝頒發诏書時稱“朕親耕為天下先”,這種迎春儀式相沿到清朝。“打春牛”就是在立春日用黃土造牛並鞭打之.
皇宮內鞭春完後,又把春牛放置在府前,讓府僚打春。從早到晚,府內僚臣及至過路人都到府前打春牛,表示鞭策耕牛,辛勤耕耘。由於這種風俗,所以民間把立春又叫做“打春”。
立春這一天,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
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粱。”
現在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
還有一種是甜的春餅,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春餅是北京民俗應節食品,又稱薄餅,是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清《陳檢討集》:“立春日啖春餅,叫做“咬春”。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裡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裡吃。
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裡,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
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
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吃春餅、春卷
立春這一天,潮汕民間還有吃春餅、春卷一俗。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現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餅,配料已是十分講究了除了傳統的豆芽炒韭菜之外,還有肉絲、蛋絲,香菇等等高級佐料,春卷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或“探春”,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干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您好! 立春俗稱打春,系農歷正月節,有時也在臘月,“春打六九頭”,大寒後15天,約在公歷的2月4日。此日起,氣溫漸趨回升,春季開始,冬季結束。青島地區人們在此日都到野外走動一次,稱為“迎春”、“接春”。 立春這天,青島地區還有“咬春”,“嘗春”之俗。“咬春”就是立春時吃青蘿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蘿卜為上,紅心蘿卜更佳。因為“咬春”要吃蘿卜漸成時尚,便形成地域性“蘿卜會”。青島台東“蘿卜會”即是典型一例。 除“咬春”外,還有“嘗春”,即吃“春餅”、“春盤”。“春餅”是用面烙制的薄餅,“春盤”是用細切辛辣生菜盤裝而成,亦稱“五辛盤”。80年代以來青島地區吃“春餅”、“春盤”已不多見,一般吃水餃、面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