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它是一種生理性腹瀉。隨著消化功能逐漸發育,多在添加離乳食品後會自然好轉,而並不是患了腸炎。只要寶寶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應良好,睡眠安穩,體重也在增長,大便化驗無異常,就用
不著服用止瀉藥,以免影響正常的腸功能。
誤區2腹瀉都是由細菌引起的
有的媽咪一見寶寶腹瀉,馬上就給喂抗菌素消炎。其實,腹瀉除了細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寶寶所患的秋季腹瀉,就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這種腹瀉服用抗菌素後一點也不見效果,只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導致更為嚴重的腹瀉。有些抗菌素甚至損傷寶寶的聽神經,或導致日後個子長不高。因此,服抗菌素不見效時要馬上停藥,趕快去看醫生。
誤區3給腹瀉的寶寶吃甜食
寶寶腹瀉時,媽咪往往在稀粥或米湯中加些糖,以為這樣既補充熱能又易消化。然而,這樣只會加重腹瀉。因為,腹瀉使腸黏膜受損,不能將糖分解為能被腸道吸收的單糖,因而使水分從腸壁被動地進入腸道,致使腸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數增加 不知道你的小孩是經常性的,還是偶爾這樣,如果是習慣性的建議你來我們這裡,我家附近一個祖傳治療小孩腹瀉的,是按摩,十八年前我女兒也是如此我聽說後,就去了當天就見效,兩次就可以,不管多麼嚴重,不要錢給一些禮物就行,我當時是給了兩個水果罐頭,只是去了一次半年沒有解決的問題一次就搞定,我是衡水的 從發病原因上分析有下面幾種因素: 一.體質因素 1,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2,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3,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 4,嬰兒體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水、電解質酸鹼紊亂。嬰兒易患佝偻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二.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症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種頭孢霉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三.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四、生理性腹瀉 嬰兒生理性腹瀉多見於8個月內小兒,其外觀虛胖,常有濕疹,出生後不久即腹瀉,大便次數多且稀,但食欲好,無嘔吐及其他症狀,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添加輔食後,大便逐漸恢復正常。生理性腹瀉是某些小兒的正常現象,不屬病態,無須用藥。 分析: 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小兒。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大便次數增多,稀或呈“蛋花湯”樣,每日10余次或更多,輕症一般情況良好,重症常伴發熱、嘔吐、食欲減低,並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症、低鈣血症、低鎂血症)等。如四肢冰涼,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說明脫水已達到嚴重程度,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此外,如發現呼吸快,說明有酸中毒。應盡快查血氣分析和糾酸 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細菌、病毒導致,正常人腸道有100-400種細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機體健康情況下有害菌並不致病,反而與有益菌相互制約,互相協調,維持正常微生態平衡,還能阻擋外襲菌的入侵,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可一旦環境變化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有益菌就會被抑制,其數量急劇減少或消失,有害菌增多,腸內菌群發生混亂,導致腹瀉不愈及繼發真菌性腸炎。 對於病毒性感染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以對症處理為主,確診為病毒性腸炎如輪狀病毒腸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其病程短,可以自愈;對於細菌性腹瀉中產生腸毒素而致病者,可不必用或少用抗生素;對於大便中混有粘液血便、大便鏡檢白細胞明顯增多、伴有腹疼裡急後重者需要用抗生素;一旦出現腸道菌群紊亂或繼發真菌性腸炎時,應停用抗菌素,給以微生態制劑,以便扶植腸道正常菌,恢復正常生態平衡,抵御外來病原菌入侵。合並真菌性腸炎,還可加用制霉菌素口服。 治療:1,飲食調整。 2,根據病原選擇抗生素治療。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靜脈補液。 4,對症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細菌性腸炎選用1~2種抗生素,如慶大酶素(小兒不建議使用)、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霉菌性腸炎選用制霉菌素、克霉唑、裡素勞等口服。輪狀病毒性腸炎口服潘生丁,或靜滴病毒唑,一般不使用抗生素。腹瀉時間長,體質虛弱者予支持療法,輸注白蛋白或血漿。中毒症狀消失,大便檢查無紅細胞、白細胞及膿球,但腹瀉不止者可用止瀉劑,嘔吐、腹脹者對症處理,重型腹瀉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即應進行液體療法,輸入各種組成液,如2:1溶液、1/2張液、2/3張液,酸中毒嚴重者補充鹼性溶液,如出現低鈣抽搐者,可補鈣。 目前,治療小兒腹瀉常用的藥物,比較安全有效的有:1蒙脫石粉,即思密達,具有加強、修復消化道粘膜的屏障作用,並能固定、清除各種病毒、細菌及其毒素,適用於各種腹瀉。2微生態調節劑,如雙歧桿菌制劑,療效較好的制劑有培菲康、麗珠腸樂、金雙歧,可調節腸道內環境的穩定,保護腸道內有益菌群,有利於腹瀉的治療。(藥品具體名太多,恕不一一列舉)也可在中醫辨證指導下服用中成藥或方劑治療:屬傷食型,宜消食化積、和中止瀉。可用保和丸、大山碴丸、化積散、小兒化食丸等。屬風寒型,宜疏風散寒,化濕祛邪。可用藿香正氣散、暑濕正氣丸、暖臍膏、健胃止痛片等。屬濕熱型,宜清熱利濕。可用加味香連丸、香連丸、木香槟榔片、胃生力片等。屬脾虛型,宜健脾止瀉。可用七味白術散、小兒參苓白術散、小兒止瀉片、小兒香橘丸、啟脾丸等。屬脾腎陽虛型,宜補脾溫腎。可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補脾益腸丸等 目前收集到的不宜使用的治療小兒腹瀉的有: 1,易蒙停 適用於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的治療。但其作用強烈,用於低齡兒童易致藥物不良反應,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等,加之曾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道,故國內外均限制用於低齡兒,如我國易蒙停使用說明書中就規定5歲以下兒童禁用。 2,復方苯乙哌啶 適用於急慢性功能腹瀉及慢性腸炎的治療。該藥每片含有鹽酸地芬諾酯2.5毫克、硫酸阿托品0.025毫克,其中地芬諾酯對腸道作用類似嗎啡,可直接作用於腸道平滑肌,作用亦很強烈。由於國內外不斷有應用該藥致小兒中毒甚至致死的報道(死亡病例集中於小於2歲嬰幼兒),又因該藥小兒用藥劑量至今尚無統一標准,因此2歲以下嬰幼兒禁用,2歲以上小兒若用亦須謹慎,要嚴格控制用藥劑量。 3,氟哌酸 對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屬等所致的胃腸炎、菌痢有良好療效,臨床應用廣泛,為人們熟知。但因該藥及其同類(喹諾酮類)藥物有引起骨病變的可能,因此,16歲以下小兒不宜選用。 4,四環素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治療感染性腹瀉具有一定療效。但8歲以下小兒應用四環素及同類藥物如土霉素、強力霉素、美滿霉素等可致恆牙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因此8歲以下的小兒應避免應用此類藥物。 5,藥用炭 能吸附導致腹瀉及腹部不適的多種有毒與無毒刺激物,減輕對腸壁的刺激,減少蠕動,從而起到止瀉作用。但由於該藥吸附作用強且無選擇性,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活性均有影響,長期應用可致小兒營養不良,故3歲以下小兒不宜長期應用。 發現寶寶腹瀉,家長不必恐慌,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補充水分、預防脫水。可給患兒飲用葡萄糖鹽水,約1升開水裡加葡萄糖40至50克,鹽2克,如一時找不到葡萄糖,也可以用普通白糖代替。二是調整飲食。急性期應減少哺乳次數,盡量縮短哺乳時間,病情較重伴脫水者應待病情好轉後方可逐步恢復飲食。三是不濫用抗生素。抗生素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四是腹部保暖。腹瀉寶寶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受涼則更加快腸蠕動,從而加重腹瀉。父母可適當地用熱水袋對寶寶腹部進行熱敷,也可給寶寶揉肚子,以緩解其疼痛。五是保持肛門清潔。患兒便後用細軟的紗布蘸水輕洗,再塗些油脂類的藥膏,同時應及時更換尿布,避免因糞便尿液浸漬引起皮膚發紅甚至破潰。
如寶寶腹瀉加重,並伴有高熱、吐瀉頻繁、合並脫水現象時,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孩子發生了腹瀉應如何護理呢?
1、護理腹瀉病兒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液體,防止因大便中的水分丟失過多而發生脫水。可以隨時喂水、米湯、果汁,最好喂服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內含有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枸橼酸鈉等成分,可補充因腹瀉、嘔吐所丟失的電解質及體液,調節人體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現各醫院和藥店均可提供此藥。服用方法是將一小袋口服補液鹽溶於500毫升溫開水中,在一天內分多次服用。服用量的多少以“丟失多少,補充多少”為原則。
2、對於腹瀉病兒的飲食原則是:調整飲食、繼續進食。母乳喂養的繼續母乳喂養,若病兒不是母乳喂養的可用病兒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繼續喂養。6個月以上病兒可繼續吃已習慣的平常飲食,如粥、面條、雞蛋、蔬菜等。但加工要細、碎使之容易消化,避免在腹瀉時變化食物品種或給不易消化食物。
3、護理感染性腹瀉病兒,應做好消毒隔離,食具、水杯、水瓶要經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曬。護理病兒後的雙手應反復清洗後,再做其它事情。
4、做好臀部護理:病兒每次大便後應及時更換尿布,並用溫開水沖洗肛門及周圍,預防發生臀紅及泌尿系感染。如已形成臀紅,可塗鞣酸軟膏或金霉素魚肝油等。
5、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並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還要注意觀察病情,如果病兒在家治療護理期間病情不見好轉,出現多樣便次數頻繁,口渴明顯、雙眼凹陷、尿量明顯減少等脫水表現及高熱等症狀,應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6、緩解腸痙攣,減輕腹痛:腹瀉的病兒往往因腸痙攣引起腹痛,進行腹部保暖可以緩解腸痙攣,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要蓋好腹部,防止受涼;還可用熱水袋熱敷;喝些熱飲料或用溫手揉摸病兒腹部。 老大,問,的孩子吃過硬的東西沒有?沒有吧,那沒有就自然不會拉稠的大便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