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發明的抗倭名刀:苗刀
【簡介】
苗刀又稱“御林軍刀”,它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因其刀身修長之故命名。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創制成名於著名民族英雄戚繼光。苗刀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兩種兵器的特點,既能當****使,又能當刀用,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因為單、雙手交換使用時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且結構優良,所以在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實用價值及高,殺傷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擋,故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
“苗刀用以沖鋒****,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繼光得此刀法,傳之於部下,用於沖鋒陷陣,斬將搴旗,賴此刀法,威震華夏。”
【苗刀刀法】
明代·戚繼光將軍,改鑄精絕,傳之於其部下,殺敵致果,斬將擎旗,賴以刀法,威震華夏。”中國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內涵豐富,結構嚴謹,技擊性強,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實戰性與鍛煉價值。
倭寇成為明朝軍隊心頭大患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視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幾位有先見之明的將領認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輕盈敏捷、刀身又鋒利,在許多方面皆占盡優勢,無往不利。
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一次與倭寇的對戰中,取得了《陰流劍術》的目錄(由於該目錄是草書,也有人判讀為《影流劍術》),在研究之後,寫成了《辛酉刀法》。這是在宋朝時中國本土雙手刀刀術失傳以後,再次有的新著作。
近代武術大師劉玉春及其愛徒郭長生,在苗刀中揉進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進步法後,苗刀更以勢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厲,步法急速靈活多變,連擊性更為突出。所以在歷史檔案館保存的《苗刀考證》中寫道:“前****國術館教授郭長生,系劉教習(即劉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奧,亦獨冠雲。”也就是說郭長生通過恩師個別傳授,得其刀技真谛,其刀法之奧妙,使人無法捉摸,其技藝水平,要高出同輩。
很多國內外武術界知名人士,對苗刀也有很高的評價,如已故馬鳳圖先生於1969年在蘭洲自己的住所見到郭長生的高足張群炎時,讓張表演此刀後說;“苗刀我想了四十年,今天才見到此刀。”,連聲說:“好刀,好刀”!於是讓馬明達向張群炎學苗刀。但由於練苗刀需有通臂二十式的基本功,因此只學了一點。近年來很多日本人也來信或來人言論此刀,他們說:“中國苗刀與日本現在流行的劍道用的太刀,十分相似,都是雙手使用的一把大長刀,但技術確迥然,各具特色,尤其苗刀擊著點由點、線,擴展到面以及急速靈活之步法,深感佩服,“認為”確實值得日本劍道參考“。
【苗刀歷史沿革】
苗刀源於中國,是我們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先期是隨中日文化交流由中國傳到日本的。
苗刀源於戚繼光將軍改自日本刀的明長刀.後在民國年間始有苗刀的稱呼.
另外,在唐代的標准裝備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中國古代兵器論叢》解釋說:“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並附有長刀的圖樣。
早在三國時期,在回贈日本國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長刀,後隨中日文化交流,苗刀傳入日本,明朝後期,倭寇多使此刀,所以後人也常把此刀,稱之為倭刀。戚繼光將軍在御倭戰斗中,認真總結了日本刀法,同時,又在民間挖掘整理其長刀中,在“戚家軍”中配備了長刀,加緊訓練士卒,其技較倭寇高一籌,故平息了浙、閩、粵沿海倭犯。並於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
到明朝末年,新都程沖斗,向浙師劉雲峰學得此刀法,於天啟元年,編著《單刀法選》一書,程氏在這本書中說:“刀長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則全長五尺。”歷史上的苗刀,有勢、有法而無名,程氏為使這一珍品便於記憶,流傳久遠,故“依勢、依像、撰其名”,為此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民國初年,三省巡閱史兼直隸總督大軍閥曹锟在保定成立衛隊武術營特聘劉玉春為三連苗刀連教習。1923年曹通過賄選當了大總統,進駐北京****。
滄州郭長生系劉之高足,由於武功精絕,刀法捷靈,在武界有“燕子”之譽,深得劉之喜愛,遂將苗刀、通臂二十四式之絕技,盡相傳授。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迫使曹锟下台,郭長生又給鹿仲麟當隨從副官,時間不長,因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而憤然棄官回鄉。1927年,張之江籌備****國術館,慕名特聘郭長生於該館教授苗刀,並把苗刀作為****國術館必修課程之一。從此苗刀在中國始得進一步發展。劉玉春在保定,及以後郭長生在****國術館教的是一路苗刀,均沒教完。這路刀勢系集體操練,不免限於一步一勢,不精熟者,便不能領悟其中奧妙。於是郭長生將苗刀之精華,實戰攻防用法,揉進通臂二十四式筆法,編撰了二路苗刀。
一路苗刀多系基本刀勢,實戰用法,二路苗刀,開闊了攻擊面,提高了連擊性。
【苗刀名稱來源小考】
苗刀的來源眾說紛纭。很多人干脆認為苗刀就是倭刀,而苗刀練家多堅持此刀刀身修長,似禾苗,故此叫做苗刀。在苗刀考證上,將苗刀解釋為苗人之刀,或者矛刀。而馬明達老師的文章有用雙手刀的稱呼替代苗刀之意。
刀身修長,望之如麥苗,所以稱其為苗刀。如果這樣解釋的話,怪不得馬老師說是某位淺人定的名。不過,在偶然間我看到一首詩詞,之後改變了我對苗刀的看法。此刀的定名應該是位有學之士,而且應該和江浙一帶的習武者有關。
《大牆上篙行》曹丕吳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龍泉,韓有墨陽,苗山之铤,羊頭之鋼,知名前代。。。。。。。
苗山之铤,數字夾在熟悉的步光,龍泉的名字中間。我剎那間聯想起,苗刀會不會和苗山之铤有關系?繼續查資料,發現苗山之铤在漢晉年間非常的出名。
《淮南子》曰:苗山之铤,羊頭之銷,雖水斷龍髯,陸剸兕甲,莫之服帶。
高誘曰:苗山利金,所出羊頭之銷,白羊子刀也。镤或謂為鍱。
藝文類聚卷第五十七大夫曰:收苗山之铤,采邪溪之銅,
《越絕書》曰: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曰薛燭,王召而問之。對曰: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
根據這幾則材料的簡單分析,苗山之铤和耶溪之銅都是鑄造寶劍而出名。雖然無法知道苗山是否是赤堇之山,但此山和若耶溪並提,肯定有某種聯系。若耶溪就是浣紗溪,是美女西施的老家。查苗山的資料如下。
集解皇覽曰:“禹頉在山陰縣會稽山上。會稽山本名苗山,在縣南,去縣七裡。越傳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史記·封禅書記管仲說:“禹封泰山,禅會稽。”
劉向《漢書》:“禹葬會稽不改其列,謂不改林木百物之列也,苗山自禹葬後更名會稽。”
越傳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
今天浙江的會稽山就是苗山,是大禹封禅,會諸侯,並且安葬的地方。越國君主自稱是大禹王的後人,代代祭祀大禹。春秋末年,吳越爭霸,兩國的鑄劍術聞名天下,甚至超越了中原大國齊晉和南方霸主楚國。直到西漢李陵擊匈奴,楚國故地還是以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出名,到了明代俞大猷提到劍法,都是以荊楚長劍為號。而寶劍利刃卻非吳越兩地不可,龍泉寶劍響當當的名號直傳到今天。
根據以上資料,不妨作個假設。戚繼光,程沖斗等人對新式長刀沒有命名,大概劍法以荊楚長劍為號召已經足夠了。而刀的本身,在明朝,有練習者取名為苗刀。查考抗倭的明軍,戚俞兩位將領的部下多在江浙一帶作戰,最初習練長刀者後來多征調到北方,防衛蒙古或者參加援朝之役。以使用者家鄉的古代名山命名作戰的武器,也是合情合理的。
苗刀就是苗山之鐵鑄造的寶刀,形容其鋒利。
西晉傅玄“正都賦”雲“苗山之铤,鑄以為劍;百劈文身,質美銘鑒”。
推測命名苗刀者也是為博學多才之士。因為苗刀後來是皇帝御林軍的制式武器,取名者很有可能是宮廷內的大臣或者翰林院學士。此名即道出了新式長刀來自江浙的身份,也稱贊了它鋒利的特點。並將刀中的文化歷史內涵直推到古代的大禹王。可惜的是明朝不久就在農民起義和後金興起的打擊下滅亡了。苗刀流入民間,在北方一帶流傳。北人多不知道南方典故,使此刀名稱涵義不傳。
在徐州銅山苗山漢墓則有漢磚畫像武士比武圖。能看到漢朝武士持刀劍攻擊對手的情狀。
【苗刀的技術特征】
1.部位名稱
苗刀主要分為刀柄、護手和刀身三部分。其中刀身部分又可分成刀尖、前刃與後刃三個部分。
2.規格標准
苗刀全長5尺,刀身長3尺8寸,刀柄長1尺2寸,刀寬1寸2分,護手(刀盤)呈圓形或橢圓形。
3.基本握法
(1)抱刀:左手拇指和虎口扣住護手(刀盤),食指和中指夾住刀柄,無名指和小指托住護手,刀背貼靠前臂。
(2)單手握刀:五指握刀柄,虎口靠護手,刀背與虎口相對。
(3)雙手握刀: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前部,虎口靠護手,另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後部(圖11)。
4.技擊風格
苗刀不同於其他花刀,它主要以雙手握刀,每招每勢樸實、嚴謹,耍起來以身催刀,刀隨身轉,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退連環,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它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防是為了更好地攻,技法變化如明朝程宗猷所說:“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敗於刀。”可見該刀技法千變萬化。一、二路苗刀各具有其獨特的風格:一路也叫原路、老架,屬於基本刀勢,勢法渾厚矯健,大劈大砍,一招一勢。二路也叫新路、新架,是郭長生大師在一路的基礎上,糅進通臂二十四式中的疾絞連環步法,因此,動作除大劈大砍外,外加左右輾轉,疾速多變,攻防的連擊性較強
5.刀法步法
(1)基本刀法:砍、撩、挑、截、推、刺、剁、點、崩、掛、格、削、戳柄、舞花。
(2)基本步型:歇步、虛步、弓步、馬步、插步、並步、前點步、後點步、獨立步。
(3)基本步法:跳步、疾絞連環步(拖拉步)、上步、退步、跟步。
【苗刀的技術要求】
在演練和技擊時,要使刀法、步法、身法、眼法協調自然,緊密結合,渾然一體,做到身催刀往,刀隨腰轉,眼隨刀勢。
1.刀法要求
(1)分清用刀的部位,力點在刀尖還是刀刃前端,在中間還是在刀背上,要分清楚,切忌背刃不分扇大拍。
(2)擊著點要准確,出刀要迅速、勁脆、准確。
(3)舞花要圓,速度要均勻,或由慢加快,忌忽慢忽快;充分發揮腰、胯、腿、足的力量。
(4)換柄要順靈、快速、自然、熟練。
(5)纏繞動作中頭要正,刀背要緊貼身體。
2.步法要求
苗刀的步法是以疾絞連環步為主,[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