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進熱飲、熱食則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遲。治療:理中湯或厚姜半甘參湯,用我們的扶正調胃散七號方效果非常好。 4.濕熱蘊結型:症狀:胃腹脹滿,惡心欲嘔,心中煩悶,口渴不欲多飲,時時汗出,大便溏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療:扶正調胃散十號方。 5.實熱內結:腹滿持續,或腹部硬痛,或繞臍痛,大便秘結,手足汗出,潮熱谵語;脈沉實,或遲而有力,舌苔黃燥或焦裂起刺。治療:大承氣湯、扶正調胃散四號方。注意:有些急腹症(如腸梗阻)可見到本型症狀,需要迅速看急診或住院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肚子痛是有很多種的。 “肚子痛”就是醫生說的“腹痛”意思。“腹痛”所包括范圍很廣,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只包括胃、腸、肝、膽、胰,還包括腹腔裡的所有器官、組織以及腹壁的肌肉出了問題都會引起肚子痛。對號入座疼痛的性質脹痛:常與氣相伴,胃或腸裡有很多空氣感覺很脹,多為機能性腸胃障礙。絞痛:多是痙攣在搗亂,好像在把東西絞轉的痛,多為結石、腸堵塞、急性腸炎。刺痛:好像用針刺般地疼痛,多為消化性潰瘍。燒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裡有團火在燃燒。多為消化性潰瘍或其前兆。隱隱作痛:可以忍住,輕微的痛感。悶痛:像有重物壓著,或肚子裡有東西而不舒服。咬痛:好像有什麼東西在裡面啃咬的痛。感覺疼得厲害不厲害劇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腸穿孔、膽囊(道)結石、闌尾炎及腸梗阻、輸尿管結石、嵌頓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時,應特別注意子宮外孕或婦科其他急症。輕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如何看病掛號根據腹痛輕重緩急,可按以下順序就診:1、普通外科發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診應掛普通外科。腹部脹痛、伴嘔吐、不排氣、不排便的病人,應除外腸梗阻,均應去普通外科就診。2、消化內科發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嘔吐、腹瀉的病人,應去消化內科就診。3、泌尿外科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應確診有無泌尿系統結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4、婦科女性病人,在行經期、月經中期或者有停經史的,突發急性腹痛,應去婦科就診。確診是痛經還是宮外孕等疾病。5、兒科14歲以下的兒童,應該去看兒科。普外科 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窩處常發生疼痛為主的疾患。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至於心髒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內經》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在臨床上與胃痛是有區別的。胃痛發生的原因有兩類:一是由於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症狀,多見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宮能症。也見於胃粘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及膽石症等病。(病因病理)1.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之疏洩失調,橫逆犯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則胃脘頭痛正如沈金鱉所說:“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氣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陰虧耗,則病程每多纏綿;如久痛入絡,絡脈損傷,則見吐血,便血等症。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傷,食滯中焦,氣機不利而產生胃脘疼痛。或因寒涼傷中,胃陽被遏,正邪交爭,而胃痛乃作。3.脾胃虛弱病後脾胃受損或素體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胃陰素虛或病久陰傷,胃失濡養,胃氣不和亦能發生疼痛。上述病因,既可單獨致病,又往往相互影響,而出現寒熱互見、虛實錯雜、陰陽並損之證候,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辯證論治)治療胃痛,首應辨其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及病在氣在血,然後審證求因,給於恰當的治療。大抵新病暴痛,痛勢急迫而痛處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痛緩,病勢綿綿而痛處喜按者,多屬虛證;寒證疼痛,喜溫熨熱飲,遇寒則疼增;熱症疼痛,喜涼熨冷飲,遇熱則痛劇;以脹痛為主,或痛引胸脅,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此多為氣滯;痛處固定不移,多為刺痛者,常屬久病血瘀;若煩熱似饑舌紅無苔或少津者,多屬胃陰不足之證。胃痛的治法,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但決不限於“通”之一法,臨證之時,應運用四診八綱,詳加審察,根據病者的不同情況,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1.肝氣犯胃本證按其不同情況,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種類型。(1)氣滯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嗳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後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分析情志不暢,氣郁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游走,脅為肝之分野,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嗳氣頻繁,噫氣失氣後,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郁之象。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門、章門、手三裡、足三裡。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裡,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干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郁熱所致。治則疏肝、洩熱和胃。選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章門、手三裡、足三裡。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提拿捏背助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揉壓陽陰清熱法,加用推揉胸脅疏肝法(見發熱)。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別捏拿兩側血海、粱丘、如痛已緩和,肝脾未調,可用雙手拇指對揉、對壓兩側三焦俞,單拇指按揉中脘,以調理三焦。(3)血瘀主證痛有定處而拒按,多為刺痛,食後更甚,或見吐血便黑,甚則舌紫,脈澀。分析久痛入絡,絡脈損傷,故吐血便黑;瘀血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痛劇;瘀血阻滯血行不暢故舌紫、脈澀。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選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內關、勞宮、粱丘、內庭。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壓陽明清熱法,加用遠端誘導止痛法(雙拇指同取兩側內關、勞宮、粱丘、內庭)。如嘔血便血不止,以藥物治療為主,待病情穩定後,方可施術手法。2.病邪阻滯(1)飲食阻滯主證胃脘脹痛,嗳腐,厭食或嘔吐,吐後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分析食停胃中,傳化失常,故胃脘痛脹;飲食停滯,胃氣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嘔吐;吐後積滯去而痛減;食濁熏蒸故苔厚膩;胃氣與宿食相搏,故脈滑實有力。治則消食導滯。選穴脾俞、三焦俞、粱門、天樞、手三裡、足三裡。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拿揉抖顫導滯法,配用按壓背腰鎮痛法與揉壓陽明清熱法。脹痛甚者,可雙拇指同按雙側天樞,以行氣導滯;食滯化熱,可晃撥兩側大腸俞。(2)寒傷胃陽主證因受涼飲冷而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溫熨熱飲,泛吐清水,或有惡寒發熱,苔白脈緊。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陽氣不得宣通,正邪交爭,故胃痛暴作;惡寒發熱,苔白為寒邪外襲所致;脈緊主寒主痛。治則溫胃散寒止痛。選穴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內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捏拿背肌利氣法,搓擦胃俞溫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運法與擦摩上腹三寒法。3.脾胃虛弱(1)脾胃虛寒主證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分析脾胃虛弱,寒氣凝滯,故胃痛隱隱;中陽不運,水飲停聚,故痛不甚而琺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陽虛故四肢欠溫,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緩無力。治則溫脾健胃。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門、中脘、章門、手三裡、足三裡。除拿揉抖顫導滯法和揉壓陽明清熱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痛發之時,可拿搓胃俞,雙拇指同按粱門,以溫中止痛,痛止後,可按基本手法施術。如脾胃虛寒,而肝有郁熱,除胃痛外,尚見泛铉嘔吐,時覺饑嘈,食則不舒,四肢欠溫,舌邊紅绛,苔白中黃,脈弦細者,可用雙拇指同取雙章門、立拳滾上腹部寒熱並投,肝胃同治。(2)胃陰不足主證胃痛隱隱,心煩嘈雜,口干欲飲,大便干燥,苔少或剝脫,舌光紅少津,脈細微數。分析胃陰不足,胃絡失養故胃痛隱隱;陰虛生內熱,故心煩嘈雜,口干欲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苔花剝,脈細微數皆為胃陰不足之征象。治法養陰益胃。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復施術十次。食欲不振者,重用開三門、運三脘、大便隱血,腹部手法慎用。胃痛一證,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注意飲食調節,心情舒暢,亦屬必要。(基本手法)1.按揉背腰鎮痛法在單掌推背部膀胱經路線的基礎上,疊掌揉,雙掌根或雙拇指交替按壓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經內側線,注意局部重點取穴。2.晃撥俞穴行氣法單掌根著力,依靠脘關節作手掌晃動動作,帶動掌根晃撥,分別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壓力要適度,晃撥頻率均勻。3.提拿捏脊健運法雙手拇、食指沿督脈路線自上而下反復提拿(大椎穴至命門穴一段),施術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4.捏拿背腰肌理氣法在肩胛內移的基礎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間區段,輕拿輕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轉動作。5.搓擦胃俞溫中法單掌根或小魚際肌快搓兩側胃俞穴,搓後緩緩揉動,使熱感滲透。6.推揉腹部和中法兩拇指開三門、運三脘,單掌或雙掌於左脅肋部快速推撫,稱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脈路線;掌根輪狀順時針推脘腹;疊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為主。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單掌反復擦上腹部,頻率要快以溫熱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8.按揉腹部消積法雙拇指交替按壓腹部任脈及兩側胃經路線,雙掌重疊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雙掌扣臍輪狀揉腹部。9.拿揉抖顫導滯法在兩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礎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顫動作。10.按揉陽明清熱法用拇指或小魚際肌分別揉手足陽明經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裡穴為主。 能夠引起腸腔脹氣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食物發酵 正常情況下,回腸下端和升結腸有大量細菌存在。如果食糜在這段腸子裡,因某種原因停留時間過長,在細菌的作用下,可以引起食糜發酵,產生大量的氣體,引起腹脹。 (2)吸入空氣 小兒哺乳時,因母親乳頭凹陷或含接不好,人工喂養時,因奶嘴孔大小不合適,或哭鬧時均可吸入大量空氣,而引起腸脹氣。 (3)胃腸道中氣體吸收障礙 正常情況下,腹腔內大部分氣體,經腸壁血管吸收後,由肺部呼吸排出體外。有些疾病,腸壁血循環發生障礙,影響腸腔內氣體吸收,從而引起腹脹。 (4)胃腸道內氣體排出障礙 因某些原因,腸蠕動功能減弱或消失,所以腸腔內的氣體排不出體外,因而引起腹脹。 嚴重腹脹有何危害? (1)影響呼吸 腹腔脹氣,橫膈升高,胸腔變小,肺呼吸功能受到限制,可引起呼吸困難。 (2)影響血液循環 腹部脹氣,橫膈上提,壓縮胸腔,心髒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受到影響。腸腔脹氣,腸內壓升高,影響腸壁血液循環。腹腔內壓升高,下腔靜脈回流受阻,因回心量減少,影響心髒射血。 (3)水電解質失衡 嚴重腹脹,腸腔內容物潴留,腸壁受到壓迫,不僅影響腸內容物吸收,還使腸壁血漿滲入腸腔,引起水、電解質失去平衡。 (4)毒素吸收 腸腔內潴留的食糜在細菌的作用下發酵腐敗,產毒產氣,被機體吸收,加重病情。 怎樣治療腹部脹氣? (1)認直尋找引起腹脹的原發病,進行針對性治療,常能取得好的效果。 (2)對症治療 ①通便:如果大便秘結,可將開塞露或甘油栓等藥液擠入直腸內,這樣可以排出大便和氣體,降低結腸內壓力。如果通便不成功,可將一肛管插入肛門達乙狀結腸,使腸內的氣體排出體外。 ②胃腸減壓:將一條胃管經鼻腔或口腔送入胃腸,再在管外邊接上一個抽吸降壓的裝置,通過這個裝置能把胃腸道裡的氣體和液體抽吸出來,減輕胃腸道的壓力,使胃腸肌肉得以休息,等待恢復功能。 ③如果用以上兩種方法都不奏效,且無腸梗阻證據,可選用新斯的明或酚妥拉明等藥物。新斯的明,可抑制膽鹼酯酶,增強腸管蠕動,可促進排氣,用量為每次0.045~0.06毫克/公斤體重,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