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焦慮症
1.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一些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 因此,作為一個神經性焦慮症的患者,你必須首先自信,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恢復自信,也就是最終驅逐焦慮。 2.自我松弛也就是從緊張情緒中解脫出來。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況下,去想象種種可能的危險情景,讓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現。並重復出現,你慢慢便會想到任何危險情景或整個過程都不再體驗到焦慮。此時便算終止。 3.自我反省有些神經性焦慮是由於患者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欲望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中去了,但它並沒有消失,仍潛伏於無意識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症。發病時你只知道痛苦焦慮,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你必須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訴說出來。必要時可以發洩,發洩後症狀一般可消失。 4.自我刺激焦慮性神經症患者發病後,腦中總是胡思亂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異常。此時,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亂想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書讀,或從事緊張的體力勞動,忘卻痛苦的事情。這樣就可以防止胡思亂想再產生其他病症,同時也可增強你的適應能力。 5.自我催眠焦慮症患者大多數有睡眠障礙,很難入睡或突然從夢中驚醒,此時你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數數,或用手舉書本讀等促使自己入睡。 在自我采取以上方法的同時,還必須使用抗焦慮藥。常用的有安定、利眠寧等,可以口服也可以肌肉或靜脈注射。如果焦慮伴有抑郁,服用多慮平、阿米替林等三環類抗抑郁藥有良好效果。 焦慮性神經症患者,如果能夠嚴格遵照醫囑,並進行密切配合性的自我治療,不長時間一定能擺脫焦慮。
焦慮症的治療方法
精神分析學派、認知行為和生物醫學的研究者從各自的理論出發,為焦慮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治療方法:
精神分析治療:因為精神分析學把焦慮症的起因歸結為壓抑的無意識沖突,所以,焦慮症的精神分析治療,就是幫助患者領悟他們的內在心理沖突的根源。
認知行為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1.焦慮症狀與情境有關:通過運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慮症狀由情境中的哪些關鍵因素造成的,然後運用"系統脫敏"的技術,降低患者對這些特定因素的焦慮程度。2.焦慮症狀游離於任何特定情境:運用"放松訓練"來降低病人的總體緊張水平。另外,可幫助患者通過學習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術、直言技術),來提高患者面對各種情境的信心。
藥物治療:抗焦慮藥物是最常用的治療焦慮症的方法。但是抗焦慮藥物長期服用會對某些內髒器官有損害,而且抗焦慮藥物往往有成瘾性。抗焦慮藥物的最大問題是:停止服用,症狀重新出現。 不管是抑郁症強迫症還是郁躁狂輕躁狂恐怖症,歸根都是心理問題導致的,只要是心理問題都能得到解決。當事人不自尋絕路不中斷自救,總是會好的,心理問題不是不治之症。所之你以還沒有好,原因大約有兩個,一、自己還沒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二、還沒遇到和你相匹配的心理咨詢師幫助你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並一直去努力去體驗,你會有所收獲的。 在心理咨詢上,焦慮症可以用音樂療法進行治療,你是輕微的症狀,我想可以用一些舒緩的音樂,輕柔。音樂的進行放松訓練,聽音樂時可以放松地躺在軟軟的床上或者躺椅上,閉目養神,隨著音樂放松心情,忘記焦慮,也可以買音樂放松療法的音樂帶,可以根據提示進行放松訓練。其實除了聽音樂,也可以進行鍛煉以緩解焦慮症狀和心情。希望你可以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哦 【定義和概述】 焦慮症與正常焦慮情緒反應不同:第一,它是無緣無故的、沒有明確對象和內容的焦急、緊張和恐懼;第二,它是指向未來,似乎某些威脅即將來臨,但是病人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第三,它持續時間很長,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幾周、幾月甚至數年遷延難愈。最後焦慮症除了呈現持續性或發作性驚恐狀態外,同時伴多種軀體症狀。 簡而言之,病理性焦慮是一種無根據的驚慌和緊張,心理上體驗為泛化的、無固定目標的擔心驚恐,生理上伴有警覺增高的軀體症狀。 不光只有單純的焦慮症才有這些症狀,一些精神病症也可能產生焦慮症狀,如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等精神疾患。這類疾病的焦慮症狀只是其症狀之一,這類焦慮症狀在臨床上的症狀和精神病學上與單純的焦慮症沒有本質的區別,在治療上也許比單純的焦慮症要復雜,因為在治療其焦慮症狀的同時,還要治療此類患者的其他症狀,所以,在此需要與單純的焦慮症有所區分。 焦慮症即通常所稱的焦慮狀態,全稱為焦慮性神經官能症。 焦慮症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和植物神經活動障礙的腦機能失調,常伴有運動性不安和軀體不適感。發病於青壯年期,男女兩性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編輯本段]【引起焦慮症的原因】 一、心理 二、生理 三、神經解剖 四、生化 五、遺傳 [編輯本段]【病症分類】 焦慮症是一種並有顯著與持續心理與身體焦慮症狀的狀態,且非其它疾病造成的。 分為持續症狀(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與陣發症狀兩類。 後者再分成因在特殊狀態下陣發的焦慮(恐懼焦慮症phobicanxietydisorders)與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的焦慮(驚恐障礙panicdisorder)。 恐懼焦慮症又再分成特定對象恐懼症(specificphobia),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與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 患者的情緒表現的非常不安與恐懼,患者常常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將來的某些事情表現的過分擔憂,有時患者也可以無明確目標的擔憂。這種擔心往往是與現實極不相稱的,使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還伴有植物神經亢進,肌肉緊張等植物神經紊亂的症狀。 焦慮症的病前性格大多為膽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對新事物及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發病原因為精神因素,如處於緊張的環境不能適應,遭遇不幸或難以承擔比較復雜而困難的工作等。 正常人在面對困難或有危險的任務,預感將要發生不利的情況或危險發生時,可產生焦慮(一種沒有明確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緊張狀態),這種焦慮通常並不構成疾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焦慮並不是壞事,焦慮往往能夠促使你鼓起力量,去應付即將發生的危機(或者說焦慮是一種積極應激的本能)。只有當焦慮的程度及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的范圍時才構成焦慮症狀,這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礙人應付、對處理面前的危機,甚至妨礙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數時候、沒有什麼明確的原因就會感到焦慮;事實上什麼都干不了。焦慮症狀也見於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強迫性神經症、癔症、器質性意識模糊狀態、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所以廣義的“焦慮症”是很大一類障礙的總稱,還包括強迫症、恐怖症、驚恐症、創傷後障礙等等。這裡所說的焦慮症是狹義的,在正式診斷中稱為一般性焦慮症。目前認為,只有焦慮的原因不明顯或和程度不相稱,焦慮症狀很突出而其他症狀也不明顯,且延續時間較長時才診斷為焦慮症。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患者表現焦慮、恐慌和緊張情緒,感到最壞的事即將發生,常坐臥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膽,心煩意亂,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嚴重時有恐懼情緒,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恐反應,常伴有睡眠障礙和植物神經紊亂現象,如入睡困難、做惡夢、易驚醒、面色蒼白或潮紅、易出汗、四肢發麻、肌肉跳動、眩暈、心悸、胸部有緊壓感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發脹並有灼熱感、便秘或腹瀉、尿頻、月經不調、性欲缺乏等免費贈書。 焦慮症的症狀表現往往會令人感覺"病情嚴重"。但它卻是神經症其他幾個亞型中最易見效、療效也最好的一個。 臨床治療中可以采用:先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後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以此作為治療的原則。 初期必須對產生的症狀進行解釋,取得患者共識。再運用藥品,針對焦慮症狀進行抗焦慮治療,等症狀緩和後。再根據患者的性格特征、個人需求、內心沖突、心理失衡的機制,分析矛盾心態。 待病情穩定後,在維持並逐步減藥的過程中,幫助其安排好日常生活,協調好生活事件,提高應激防范能力。這樣焦慮症的治療就較為理想。如失眠,焦慮,悶悶不樂等,藥物治療最有效。如容易擔憂,悲觀,自責等,心理治療最有效。 千萬不要依賴藥物
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是以廣泛性焦慮症(慢性焦慮症)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症,其焦慮並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 焦慮症與正常焦慮情緒反應不同:第一,它是無緣無故的、沒有明確對象和內容的焦急、緊張和恐懼;第二,它是指向未來,似乎某些威脅即將來臨,但是病人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第三,它持續時間很長,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幾周、幾月甚至數年遷延難愈。最後焦慮症除了呈現持續性或發作性驚恐狀態外,同時伴多種軀體症狀。 簡而言之,病理性焦慮是一種無根據的驚慌和緊張,心理上體驗為泛化的、無固定目標的擔心驚恐,生理上伴有警覺增高的軀體症狀。 不光只有單純的焦慮症才有這些症狀,一些精神病症也可能產生焦慮症狀,如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等精神疾患。這類疾病的焦慮症狀只是其症狀之一,這類焦慮症狀在臨床上的症狀和精神病學上與單純的焦慮症沒有本質的區別,在治療上也許比單純的焦慮症要復雜,因為在治療其焦慮症狀的同時,還要治療此類患者的其他症狀,所以,在此需要與單純的焦慮症有所區分。 焦慮症即通常所稱的焦慮狀態,全稱為焦慮性神經病。 焦慮症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和植物神經活動障礙的腦機能失調,常伴有運動性不安和軀體不適感。發病於青壯年期,男女兩性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焦慮症的發病原因】 對焦慮症的起因,不同學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並不一定是相互沖突的,而是互補的。 第一,軀體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礙雖然不會是引起焦慮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病人的焦慮症狀可以由軀體因素而引發,比如,甲狀腺亢進、腎上腺腫瘤。許多研究者試圖發現,是不是焦慮症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某些神經遞質,是引發焦慮症的罪魁禍首。很多研究集中在兩個神經遞質上: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發現病人處於焦慮狀態時,他們大腦內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劇變化,但是未確定這些變化是焦慮症狀的原因還是結果。 第二,認知過程,或者是思維,在焦慮症狀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傾向於把模稜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更傾向於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更傾向於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更傾向於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在有應激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更有可能出現焦慮症。 我認為,既然焦慮是積極應激的本能,那麼應激行為,包括應激准備是焦慮成症的主要原因。由於應激行為的強化,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信息缺失),會出現刺激-反應的錯誤聯結,或者程度的控制不當,使應激准備過程中積累或調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釋放,持續緊張、心慌等,影響到後續行為,而甲狀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這些和緊張情緒有關的激素的分泌紊亂(過量)則對以上過程有放大作用。至於擔心,[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