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為什麼立冬會打雷?正文

為什麼立冬會打雷?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為什麼立冬會打雷?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御,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
 ◆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炖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補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准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進補】
 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溫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在民間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那麼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我們到底該注意些什麼?怎樣調養是我們今天的主要話題。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按我國傳統民間習慣,“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飲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症狀。那麼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卜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裡美蘿卜、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也是進補的好時機,但要提醒大家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炖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立冬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鲫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這裡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
 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編輯本段【相關諺語】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後犁銀,立春後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閩南)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風,立春有雨;冬至有風,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全國)
 臘月初八,凍掉下巴。(北方)
 
為什麼冬天會打雷呢?大家知道,雷電是雷雨雲中的放電現象。這種雲的底部離地面約1公裡高,一般雲頂帶正電荷,雲底帶負電荷,相應的地面也產生與雲底電荷相反的感應電荷。由於對流作用,雲上下運動,雲內的冰晶相互摩擦使電荷逐步增多,雲的內部、雲與雲、雲與地面之間的同電荷區形成了很強的電場,電場達到一定強度就要相互中和而發生放電,在光的通路上產生高溫,使四周空氣劇烈受熱,突然膨脹,發生巨大的響聲,這就是雷鳴。
 
 由雷電的成因可知,形成雷雨雲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即空氣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濕空氣上升的動力,空氣要能產生劇烈的對流運動。春夏季節,由於受南方暖濕氣流影響,空氣潮濕,同時太陽輻射強烈,近地面空氣不斷受熱而上升,上層的冷空氣下沉,易形成強烈對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而冬季由於受大陸冷氣團控制,空氣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陽輻射弱,空氣不易形成劇烈對流,因而很少發生雷陣雨,更不要說降冰雹了。但有時冬季天氣偏暖,暖濕空氣勢力較強,當北方偶有較強冷空氣南下,暖濕空氣被迫抬升,對流加劇,也可形成雷陣雨,暖濕氣流特別強,對流特別旺盛,還可形成降雹,出現所謂“雷打冬”的現象,湘潭市今年就是這種情況。
 
 冬季打雷說明空氣濕度大,容易形成雨雪,故有“冬天打雷雷打雪”之說。如果冰雪多,氣溫低,家畜最易遭受凍害和誘發疾病,重者造成死亡,故又有“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的說法。
 
 “雷打冬”只說明當時天氣為冰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而與後段時間是否出現低溫冰雪天氣並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家畜是否遭受凍害除與冰雪嚴寒期的持續時間有關外,主要取決於人們采取的防寒、防凍措施。只要及早抓好防寒、防凍准備工作,修整好畜捨,即使出現雨雪冰凍天氣也能確保家畜安全越冬。如果思想麻痺,不注意防凍工作,就是“暖冬”年份,也可能造成家畜死亡。



氣象專家評說“冬打雷”現象
問天網

 冬天打雷,俗稱“冬打雷”,並不是今年才出現,近幾年在全國許多地方都發生過。
 
 中央氣象台副台長姚學祥介紹,雷電的形成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即空氣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暖濕空氣上升的動力,空氣要能產生劇烈的上下對流運動。春夏為什麼多雷電呢?
 
 這是因為暖濕氣流活躍,空氣潮濕,同時太陽輻射強烈,近地面空氣不斷受熱而上升,形成強烈的上下對流,這樣就易出現雷電現象。而在冬季,受大陸冷氣團控制,空氣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陽輻射弱,空氣不易形成劇烈對流,很少出現雷電現象。但是,當出現強盛的暖濕空氣北上,遇上冷空氣被迫抬升後,也會產生強烈對流,到一定強度就會出現雷電現象,在暖濕氣流特別強、對流特別旺盛的情況下,還可降雹。
 
 姚學祥認為,雷暴的產生不是取決於溫度本身,而是取決於溫度的上下分布。夏天地面溫度高,對流比較強烈,容易產生雷暴;冬天的降水不是強對流

[1] [2] 下一页

下巴有肉有何意義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