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面癱要注意什麼?正文

面癱要注意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參考資料:
http://www.zgxl.net/sljk/ybjb/shenjing/mjjl.htm

 
趙培印面癱膏藥認為,適當的休息提高免疫力,同時保持快樂心情.都是預防面癱的好方法.
 
面癱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由於眼睑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以生姜末局部敷於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准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於防止麻痺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所謂“面癱”,即面神經麻痺,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於女性。主要症狀表現:一側面部表情肌出現不對稱癱瘓;患者面部表情動作完全喪失,眼睛不能完全閉合,前額無皺紋,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口唇向健側歪斜;不能做皺眉、閉眼、鼓腮、吹口哨等動作。有的病人可能舌前2/3味覺減退或喪失,部分病人還可有過耳後疼痛的病史。輕型患者一般在一個月內恢復功能;中型患者3個月至半年恢復;重型患者不易恢復,往往並發有面肌痙攣。

當然,一旦患了面癱,也不要著急、害怕,應及時求醫診治,不同時期應采用不同方法可以治愈。目前較好的治療方法是采用針刺治療,也可以同時配服中藥或西藥。應當注意的是,一些病人求愈心切,同時采用多種方法治療,如電針、封閉、甚至割治、挑治等一齊上,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面部血管神經非常豐富,刺激過度實際是一種損傷,有時會引起肌肉疼痛,或出現面神經痙攣,甚至萎縮等症狀。

患了面癱後,要及時到醫院就醫,排除由其它病因所致的面癱,以免誤疹。憂慮和緊張易加重面神經上的血管痙攣和缺血性損傷。由冷風所致的面癱只要及時正確治療,注意休息,大多數病人可在3—6個月內完全治愈,不會有後遺症,此後應特別注意患病部位的保護,不要讓它再遇風受涼。

在預防方面:

1、注意保暖不要只圖涼爽,應避開風寒對面部的直接襲擊,尤其是年老體弱、病後、過勞、酒後及患有高血壓病、關節炎、神經痛等慢性疾病者,盡可能不要迎風走。

2、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就是這個道理。春天,風和日麗,氣候宜人,正是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好時光。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可選擇不同鍛煉項目,如散步、跑步、體操、打太極拳、爬山、跳舞等。

3、多吃果蔬冬季進食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因此,春天應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韭菜、春筍、芥菜、油菜、香椿牙、馬蘭菜,既可增強體質,又可增強抗病能力。
 
個人情況不同,說不准的。
周圍性面癱:

是指特發性面神經麻痺,又稱貝耳麻痺,是指原因不明、急性發病的單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系常見病。

臨床表現: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於數小時或1~2天內達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後疼痛。主要症狀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眉,眼裂閉合不全,試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稱貝耳現象。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歪向健側,因口輪匝肌癱瘓而鼓氣或吹口哨時漏氣,因頰肌癱瘓而食物易滯留於病側齒頰之間。病變在鼓索參與面神經處以上時,可有同側味覺喪失。

診斷和鑒別診斷:根據急性起病的周圍性面癱即可診斷。但需與以下疾病鑒別:

1、格林-巴利綜合征可有周圍性面癱,但多雙側性,有對稱性肢體癱瘓及腦脊液蛋白-分離現象。

2、各種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並發的耳源性面神經麻痺,多有原發病的特殊症狀及病史。

3、顱後窩的腫瘤或腦膜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大多起病較慢,且有其他顱神經受損或原發病的表現。

引起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感染性病變耳部帶狀疱疹、腦膜炎、腮腺炎、猩紅熱、瘧疾、多發性顱神經炎、局部感染。

(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膿性炎症。

(3)腫瘤基底動脈瘤、顱底腫瘤、聽神經瘤、頸靜脈球腫瘤。

(4)外傷顱底骨折、面部外傷。

(5)中毒如酒精中毒。

(6)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

(7)血管機能不全

(8)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
周圍性面癱後遺症症狀:(1)面肌纖維性痙攣患側出現小而快速的、部位不恆定的肌肉抽搐性收縮,常伴有瞬目運動增多。

(2)面肌痙攣是一種無痛性、有規則的陣攣性面部肌肉抽動,常局限於眼睑或口角,痙攣可因說話、吃飯、精神緊張、疲勞而加重,每次痙攣持續數秒至數分鐘。

(3)面肌聯合運動有的患者出現張口、示齒、鼓腮、吸吮時眼也跟著閉合變小,相反當閉眼時,口角也牽拉閉合,這就是面肌聯合運動,是面神經受損後,其髓鞘恢復不良所致。0通過服藥,神經完全修復後,症狀可以消失。

(4)鳄魚淚症候群此現象多出現在面癱後數周或數月,患者吃食物時,患側即有眼淚流下,甚至只是看到或想到可口的食物時,也會淚水汪汪。
 

患了面癱的患者,發病後不必著急,但應積極、盡早就醫,以便為醫生診治創造良好時機,就診是否及時直接關系到面癱之預後好壞。

面癱後就醫,如當地醫療條件較好,則不應盲目就醫,建議盡量選擇較大醫院、專科醫院及有經驗醫生就醫,推薦醫生是中醫(神經─針灸科醫生,既懂神經科又專針灸科的醫生)、神經科醫生、耳鼻喉科醫生。如沒有以上專科醫生,可以在內科、針灸科就診。但應注意,如一個月治療無顯效者,應立即轉為上面專科醫生診治。

(2)面癱治療專科的選擇

面癱治療方案的選擇,首先要做出明確定位診斷,然後定性,分專科治療。

a如屬中樞性面癱,應在神經科就診,做神經科查體、光、電、化、ct、mri診斷,屬於腦血管病或腫瘤或其它疾病,治療其原發疾病為中心任務,面癱的預後由其原發病決定。當然可以對症應用中醫針灸療法:①頭針取面運動區;②體針取地倉、頰車、合谷、太沖等。

b如屬周圍性面癱,也不能簡單地稱為面神經炎,亦當由神經科查體,及其它光、電、化、ct、mri檢查。

a因為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腦炎、進行性球麻痺、先天性面神經核形成不全,可以引起面神經核病變出現周圍性面癱,其鑒別診斷見前面的論述。

b因為腦血管病(出血、梗塞)、腫瘤、炎症、多發性硬化症可以引起面神經髓內根段的病變,出現周圍性面癱,其要點是伴有病側外展神經癱,眼球運動障礙,或對側偏癱。

c因為顱底動脈瘤、腦膜炎、顱底腦膜瘤及其他腫瘤、小腦橋腦角蛛網膜炎、聽神經瘤,均可引起面神經髓外根段病變,引起周圍性面癱,其特點尚有其原發病的症狀及舌前2/3味覺、淚、唾腺分泌減少症狀。

以上多種疾病產生的周圍性面癱,均應到神經內科、腦外科、耳鼻喉科保守或手術治療,在明確診斷基礎上,可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急性期可配合針灸與中藥,後遺證期可繼續針灸、中藥治療,配合理療。

d因為巖骨骨折、面神經鞘瘤、颞骨腫瘤、中耳炎、膽脂瘤、膝狀神經節疱疹、腮腺腫瘤、腮腺炎、面神經炎、產鉗拉傷等,分別可以引起巖骨內段或莖乳突下段面神經病變,出現周圍性面癱。

其中除膝狀神經節疱疹、面神經炎、面神經產鉗損傷可以作為中醫面癱病證診斷,在中醫科、針灸科用針灸、中西藥物治療外,其余的疾病均應在專科治療,有些必須手術。

對以上各種情況的周圍性面癱,尤其是久治不愈,多方求醫的難治面癱,醫生應重新耐心、細致地詢問病史與檢查,才有利於鑒別診斷,更正誤診。本書作者近年經歷過兩例半年以上面癱病人,一例由於重新詢問發病歷史及發病情況,疑是耳部疾患,轉至耳科診為膽質瘤,更正了面神經炎(面癱)的診斷;另一例年齡在60歲的女患者,由於忽視了其癱瘓側面肌水腫症狀,沒有深究其病因,贻誤了其鼻咽癌本病的診斷時機,最終患者死亡。
 
關於面癱之後的注意事項,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症及要求.
趙培印面癱膏藥的網站中,有詳細的介紹.建議可查詢.
 

上一页  [1] [2] 

喝豆漿的七個禁忌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