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辛卯日,太孫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葬朱元璋,谥元璋為“高皇帝”,廟號“太祖”,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朱允炆當皇帝.當到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日南京城破,不知所終;其後,直到清兵入關,既未受谥,亦未立廟。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稱他為“建文帝”。(清朝的乾隆皇帝進了他一個谥,“恭闵惠皇帝”。)
建文帝生長於宮庭之中,雖則也讀了一些古書,卻食古不化。即位之時,年紀才有二十一歲,對當時的國家情勢茫然無知,一味聽信自己的老師太常寺卿黃子澄,蠻干。
黃子澄不是壞人,而是愚人。漢朝有過一次“七國之亂”,黃子澄以為明朝必然會有一次“七國之亂”,幸有****朝廷能思患預防,先行下手。他保薦兵部侍郎齊泰,說齊泰是了不起的軍事專家,於是建文帝任命齊泰為兵部尚書。實際上這齊泰所懂得的,只不過是將校的姓名與邊塞地名而已。建文帝也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叫他與齊泰“同參軍國事”。有了這“同參軍國事”的頭銜,齊黃二人便成了事實上的宰相。
這兩位宰相花了一年工夫,把燕王朱棣逼反。
在這一年之間,從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到建文元年六月,他們廢了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把他們囚禁,也使得湘王朱柏畏罪自殺。這五個王,可能都是罪有應得,然而建文帝操之過急,打草驚蛇。
燕王朱棣曾經南下奔喪,走到淮安不遠,被朝廷派人擋駕,他的“三護衛”(三個作為護兵的衛,總共有一萬五六千人),被朝廷抽去精銳,交給宋忠,調往開平(多倫)。北京左右兩衛與永清左右兩衛的兵,因與燕王有歷史上統率關系,被分別調往彰德與順德。朝廷派來的北京布政使張呙,北京都指揮使謝貴,負有刺探燕王陰事的使命。
燕王在起初,未必有造反的野心。他毫無地盤,所掌握的空間僅僅是一個宮城(元朝的故宮)。他的兵,只有三個護衛,而且不久便已抽去了精銳。他固然是朱元璋二十幾個兒子之中惟一頗能打仗的人,對建文帝及其左右一向不十分看得起,又有和尚道衍與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等人不斷地恭維他,說他有天子之相;不過,倘若建文帝與齊泰、黃子澄處理得當,讓他安心作一個太平盛世的親王,不去逼他,他也不至於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孤注一擲。
燕王於周湘代齊岷五王相繼獲罪以後,裝病裴瘋。朝廷這一方面,加緊對付他,把他部下的小軍官於諒(於諒?)和周铎抓去殺了,又叫張呙、謝貴包圍宮城,指名索取燕王府中的若干“官僚”(官吏與僚屬)。
燕王叫人招寨八百名“勇上”,陸繼在暗地裡進入宮城,然後把黑名單上的官僚一一逮捕捆綁,騙張呙、謝貴在建文元年七月癸酉日進府點收。張謝二人中計,被殺,燕王解了官僚的捆綁,沖散了包圍宮城的兵,與駐守北京城九個城門的兵,上書建文帝,申討“奸臣”齊泰、黃子澄,出兵收取通州、遵化、密雲,打下薊州,占領居庸關。
宋忠在開平(多倫)聽到消息,帶兵南下,走到居庸關,不敢交鋒,退守懷來。燕乇到懷來,找他打,將他打敗殺死,收降他的部隊,包括那些原屬於燕府護衛的精銳。永平(盧龍)的守將郭亮,望風投降,
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作“征虜大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上,在八月壬戌日以先到的十三萬人與燕軍大戰於滹沱河北岸,戰敗,退守真定城(正定)。燕王攻了三天,攻它不下,撤兵而去。耿炳文在當時,是碩果僅存的宿將,年已六十五歲。他少年時代,替朱元璋守(浙江)長興,守了十年,和張士誠的兵對壘,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其後參加北伐西征,屢克名城,積功受封為長興侯。這一次雖則在滹沱河北岸戰敗,仍然守住了真定,保存了十萬左右的兵力。
迂腐而慌張的黃子澄,請建文帝臨陣換將,改派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到真定替代耿炳文。李景隆雖則為將門之子,卻是十足的纨绔子弟,哪裡比得上耿炳文呢!
李景隆坐誤戎機,浪費了不少時候去征調各地的兵,想湊足五十萬,甚至六十萬人。打仗的事,何嘗是比人多?這一點,不是李景隆這樣的人所能知道的。
燕王故意離開北京,到永平去抵敵從遼東來的吳高人,又到長城外邊的大寧去找寧王朱權,引誘李景隆來圍攻北京,然後在會州脅奪寧王的護衛,與朵顏三衛的胡騎,回到北京,突襲李景隆的圍城之兵,城中的燕王世子朱高熾(未來的明仁宗)開城出擊。於是,十一月辛未日,李景隆於內外夾擊之下,潰不成軍,守不住真定等城,一口氣退到德州。
燕王利用機會,向建文帝請和。建文帝在表面上罷免了齊泰、黃子澄二人的官。
到了建文二年二月,李景隆又上了燕王一次大當。燕王故意到山西去攻大同,騙李景隆去救,李景隆去了,燕王撤了兵,李景隆的兵,多半是南方人,空跑了大同一趟,凍死的與凍傷的極多,剩下的也疲憊不堪。
四月,燕軍與李軍在涿州的白溝河交戰,戰了兩天,李景隆又遭慘敗,退到德州,守不住德州,丟掉了一百萬石左右的軍糧。再退,退到濟南,燕軍來圍,幸虧有一位山東布政使司的參政鐵铉,和一位耿炳文的舊部盛庸,替他死守濟南,守了三個月,出城反擊,使得燕王大敗撤兵而去。
建文帝封盛庸為歷城候,升鐵铉為“山東布政使,參贊軍務”。不久,再升鐵铉為兵部尚書,拜盛庸為“平燕將軍”。又過了一些時候,十月間,召回李景隆,讓盛庸有對付燕軍的全權。盛庸在十二月乙卯丙辰兩日,大勝燕軍於東昌(山東聊城),斬燕王的第一號勇將張玉。次年(建文三年)三月辛巳日,盛庸再戰燕軍於保定的夾河,大勝。燕王親自以十幾名騎兵斷後,盛庸不敢殺他,原因是建文帝有旨,不許“使聯負殺叔父之名”。第二天,壬午日,又打,燕軍在東北,盛軍在西南,從辰時(上午八點)打到未時(下午兩點),忽然起了東北風,飛沙揚土,盛軍大敗,退回德州。
兩個月以後,叛將李遠帶了若干騎兵,冒充盛軍,穿過山東,走到江蘇沛縣,燒去盛軍在運河的糧船。七月間忠於朝廷的平安(姓平名安)率領一萬名騎兵,由真定乘虛直搗北京,在距離北京五十裡的平村,與燕將****交戰,不幸失敗,退回真定。大同的守將房昭,帶兵進入紫荊關,屯扎在易州水西寨,也在九月間被燕王親自攻破。遼東守將楊文,進入山海關,圍攻永平,被****趕走。
直至此時為止,燕王雖則勝多敗少,卻還沒有進兵京師(南京)的計劃。他打下的城池,每每不留將士固守,只斤斤於保存北京、保定、永平幾個大城。看樣子,他只想作一個割據之雄而已。
偏偏有若干奉使在外的宦官,因招搖納賄而被建文帝下旨叫各地的地方官逮捕,他們逃到北京,向燕王投降,把京師與南方各省的空虛情形向燕王報告,於是燕王便在建文四年大舉南下。
燕王避實就虛,不攻盛庸所守的德州與鐵铉所守的濟南,而經由東阿、東平、汶上、兖州、沛縣,直向徐州。
盛庸撤軍,退守淮河。平安在燕王的後面追蹤,於四月間追到(安徽)靈璧縣西南的齊眉山,先勝後敗,被擄。五月,燕兵渡淮,盛庸戰敗;六月,戰於浦子口,又敗。盛庸改守長江,都督佥事陳瑄帶了江上的水軍降燕,盛庸在高資港作最後一次的抵抗。燕王在六月乙丑日,攻京師(南京)的金川門,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門迎降。燕兵入宮,建文帝放了火,逃走。他究竟逃去了什麼地方,到今天仍是歷史學上的一個懸案。
盛庸帶了他的殘部投降,燕王命他駐守淮安。次年永樂元年,都御史陳瑛彈劾他,說他“怨望,有異圖”。他聽到消息自殺。平安於被擄以後,被安置在北京。燕王即了帝位以後,任命他為北京都指揮使;不久,升他為後軍都督府都督佥事。永樂七年,成祖(燕王)於無意中說了一句“平安還活著嗎?”這句話傳到他的耳裡,他羞愧之余,自殺。
鐵铉參加了靈壁西南的齊眉山之戰,也幫助了盛庸守淮河。燕王作了皇帝以後,抓了他來,勸他降,他不肯降,大罵,被殺。李景隆被燕王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給歲祿一千石,連同承襲自李文忠的歲祿三千石,共為四千石。曹國公的爵位,也保住了。但是,到了永樂二年,便被朱能、蹇義、張信等****劾為“有逆謀”,奪爵,沒收財產,連同妻子與弟弟李增枝禁锢起來。他一度絕食自殺,未死;到了水樂末年才得病而亡。
耿炳文於燕王入京以後,仍舊作他的長興侯;到了永樂元年,都御史陳瑛與刑部尚書鄭賜彈劾他,說他的“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他聽到了消息,自殺。
另有值得一提的兩個人,是徐達的兒子徐輝祖與徐增壽。徐輝祖是忠於建文帝的,於建史四年奉命北援山東,指揮了齊眉山戰役,在燕兵渡江後,仍在江邊抵抗。燕王入京以後,他被關在家裡,於永樂五年病故。徐增壽是不忠於建文帝,而暗中勾結燕王的,於燕兵渡江之時被建文帝召至殿中,親自動手砍死。
齊泰、黃子澄於燕王入京以後被捉,族誅。同時遭族誅的,有風骨嶙嶙的一代“讀書種子”方孝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