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通靈玉寶的來歷正文

通靈玉寶的來歷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通靈玉寶的來歷
 
“通靈寶玉”取自“一捧雪”玉杯
張登儒在2009-11-27下午4:03發表於學術研究
"通靈玉"來自何方?原型何在?
本文將論證:"通靈玉"來自"一捧雪玉杯"。

本文提綱:
一、《一捧雪》的故事傳說(熟知者不妨略過)
二、《一捧雪》驚現於世
三、《一捧雪》玉杯外觀
四、《紅樓夢》中關於"通靈玉"的介紹:
五、"一捧雪"和"通靈玉"的對比(重點在此)
------------

一、《一捧雪》的故事傳說

  據《明史》和《張漢儒疏稿》記載,"一捧雪"為明代著名玉杯,為不讓當時的權臣嚴嵩將玉杯據為己有,"一捧雪"的收藏者莫懷古棄官改姓隱居他鄉,隨後,"一捧雪"在嘉靖年間失蹤。關於玉杯"一捧雪"的傳說,只能從明末清初劇作家李玉的作品中窺知一二,在《紅樓夢》裡,"大觀園論詩才"和"元妃省親"等章回中,多次提到"一捧雪"。  

莫懷古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太僕寺卿莫懷古曾於風塵中提拔裱褙湯勤,並將其薦於當時權盛一時嚴世蕃。湯勤謀占莫懷古之妾雪艷,撺掇嚴世蕃向莫家索取家藏古玉杯"一捧雪"。莫懷古以赝品獻給嚴世蕃。嚴世蕃得到古玉杯後,不知是假,非常高興,並升莫懷古為太常。但湯勤認得杯的真假,將真相告之嚴世蕃。嚴世蕃非常憤怒,命人到莫府搜取真杯。莫府僕人莫成將真杯藏起來,杯沒被搜走。莫懷古害怕再被嚴世蕃逼交古玉杯,於是棄官逃走。而嚴世蕃卻在朝上上本彈劾莫懷古並派人追拿他,在薊州將莫懷古拿獲,並命薊州總鎮戚繼光就地將莫斬首。戚繼光欲救莫懷古但無計,莫府僕人莫成與其主人長相極似,願捨身救主,莫懷古因而得機逃往古北口。戚繼光將莫成斬首後,將人頭送到京城,但又被湯勤識破。錦衣衛陸炳奉旨調查,並將戚繼光拘捕。嚴世蕃令湯勤會審,陸炳似斷為真,湯勤堅持為假;陸由雪艷暗示,看破湯意在得雪,又思開脫戚繼光,乃佯裝雪艷斷與湯勤為妾,湯乃不究。洞房中雪艷刺死湯勤,報仇後自刎。為保住玉杯"一捧雪",莫懷古不惜丟官、棄家捨妾,幾經輾轉來到中原,將莫姓改為李姓,隱蔽落戶。如今在河南省新野縣大李營的莫李家,珍藏著這件制作精巧、玲珑剔透的古代玉杯"一捧雪",收藏者李占元稱其家族為莫懷古的後代,玉杯從明代珍藏至今,已傳十九世四百多年。

戲劇《一捧雪》及作者年代:
  關於玉杯的傳說,明末清初戲劇家李玉寫有傳奇《一捧雪》。李玉,江蘇吳縣人,崇祯末年中鄉評副榜,明亡後專事劇本創作,作有傳奇40余種。傳奇《一捧雪》在傳說的基礎上,情節更為曲折復雜、扣人心弦。後來京劇、徽劇、晉劇、秦腔、漢劇、豫劇、曲劇等取材於李玉的《一捧雪》,上演有《溫涼盞》、《審頭刺湯》、《莫成替主》、《搜杯代戮》、《薊州城》等戲曲傳統劇目。現在新野縣歪子鎮農民作家陳君昌歷經三載,寫有長篇通俗小說《魂飛激蕩一捧雪》。小小玉杯,它那坎坷曲折、悲壯的經歷,令人驚歎不已。
                               
二、《一捧雪》驚現於世

  河南省新野縣文化館,在七十年代收藏一件古代玉杯,名為"一捧雪"。原收藏者李某,"稱其家族為莫懷古後代,從明代珍藏至今,玉杯已傳世四百多年。
  據"一捧雪"的持有者李占元介紹,玉杯在他家已傳16代共400余年,以前,李家人把玉杯藏在家中牆體內,從不示人,這次把玉杯拿來,是想讓《紅樓夢》研究者對"一捧雪"有更直觀的感受。
 
木石前盟
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賈寶玉的前身是補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游於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恰近日這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歷幻緣,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掛了號.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這就說明了“木石前盟”的來由。

《紅樓夢》中賈寶玉念念不忘的”木石前盟“預示著什麼?表示他和林妹妹前生有緣,林是木,寶玉為石,林妹妹要以一生眼淚還他的恩情

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偶得機緣,聆聽仙曲,其中《終身誤》中前兩句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都道是紅樓夢曲有暗示隱指之意,此處的金玉、木石自不例外。至於金玉指的是誰,不在此文論述之內,無需贅言,我只想談談木石。

將木石單獨來分析,先看石是代指誰。程本紅樓夢對石頭記原本有個改動,就是把女娲棄石介紹成了神瑛侍者。程乙本:那僧道:“此事說來好笑。只因當年這個石頭娲皇未用,自己卻也落得逍遙自在,各處去游玩。一日來到警幻仙子處,那仙子知他有些來歷,因留他在赤霞宮中,名他為赤霞宮神瑛侍者。有專家指出這是俗筆,是妄改,是不尊重作者,說得一點都不錯。原文中石頭是石頭,神瑛是神瑛。想那石頭“自恨粗蠢”,不得隨意去那紅塵,這才求助僧道二人。若早有飛來飛去,游玩自如的本事,又何勞二仙師呢?石頭既然不是神瑛,那石頭下凡後是不是轉世為賈寶玉了呢?當然不是。石頭化身為寶玉身上的那塊通靈寶玉,書中的證據太明顯了。

第一回:那僧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

同一回:士隱聽了,不便再問。因笑道:“玄機不可預洩,但適雲“蠢物”,不知為何,或可一見否?”那僧道:“若問此物,倒有一面之緣。”說著,取出遞與士隱。士隱接了看時,原來是塊鮮明美玉,上面字跡分明,镌著“通靈寶玉”四字,【甲戌側批:凡三四次始出明玉形,隱屈之至。】後面還有幾行小字。正欲細看時,那僧便說已到幻境,便強從手中奪了去。

第三回,寶玉見黛玉無玉,擲玉於地,脂評說道“試問石兄,此一摔,比在青梗峰下蕭然坦臥何如?”(有專家說石頭變做賈寶玉,原來黛玉摔的是寶玉,黛玉好力氣,寶玉好脾氣)

再如甲戌本第八回寶钗借看寶玉所佩之玉,寶钗將玉“托於掌上”,此處有脂評說道“試問石兄,此一托,比在青梗峰下猿啼虎嘯之聲何如?”

同一回:通靈寶玉正面圖式通靈寶玉反面圖式

玉寶靈通三二一
仙莫知療除
壽失禍冤邪
恆莫福疾崇
昌忘
書中還有不少明顯是石頭語氣的話語,就不一一舉例了。女娲棄石就是寶玉身上所配之玉。

神瑛下凡後轉世者才是賈寶玉。先看“神瑛”之“瑛”字,意思為似玉之寶石,暗指賈(假)寶玉。神瑛居赤瑕宮,赤字點怡紅公子,瑕字脂評就作了解釋: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極。有說神瑛下凡變做甄寶玉,石頭借了神瑛相貌化作賈寶玉,觀點固新,但不可采信。石頭要真有這麼大的本事,怕也不必一直在荒山野嶺唉聲歎氣,早下凡享受去了。不知道持此說者的依據是不是《紅樓夢》中說到該石頭曾被僧道二仙賦予了“奇處”,我想石頭被賦予的那幾樣“奇處”應該是“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絕非是什麼大變活人。而且書中說得很明白,石頭不過是在諸多“風流冤家”轉世時被“夾帶於中”而已。有人認為寶玉所配之玉起到一架攝像機作用,是個冷眼旁觀者,很有道理,突顯了其是“夾帶於中”。那麼甄寶玉又是何者?其實脂評已經點出了,二者合而為一,一分為二,知賈即知甄。甄寶玉和賈寶玉的事跡是真真假假來寫,正符合了作者“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之意。所以石頭是通靈寶玉,神瑛是賈寶玉。木石之石是指神瑛即賈寶玉。

再看看木石之木是指誰。有說此木代指湘雲,而非黛玉。理由是黛玉前身乃绛珠草,此草至多是花,保不齊就是草,緣何稱木,木即樹也。乍聽很有道理,實際上反駁一句就看出其中問題。湘雲難道就是樹了?海棠花也只是花而已。持此說者解釋道,湘雲原型姓李,李姓本是“理”,避亂逃到一顆李樹下得活,遂改姓李。有說林黛玉原型是竹紅玉,竹難道不是“木”?既然可以采納湘雲原型姓李,為何不采納黛玉原型姓竹的觀點?老捨的《正紅旗下》是一部以第一人稱寫的小說,但不會有人會對號入座,認為裡面的“我”就是老捨本人。錢鐘書發表《圍城》後,有不少人說方鴻漸就是錢本人,而方老爺子就是錢的父親,只要看看楊绛在《圍城》後的結語就知道到底能不能把小說人物和現實人物完全劃等號了。小說中的人物、事件可以反映到真實生活中,但小說更多的是藝術的誇張,否則紅樓夢將是一本傳記而不是小說了。比如賈寶玉,有說其原型是曹雪芹,有說其原型是脂硯齋......那如何解釋這段脂評呢:按此書中寫一寶玉,其寶玉之為人是我輩於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目曾親睹者。又寫寶玉之發言每每令人不解,寶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獨不曾於世上親見這樣的人,即閱今古所有之小說奇傳中亦未見這樣的文字。於颦兒處更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實可解,可解之中又說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言者,移至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矣。湘雲之原型是李家之女,實在無法得到證明,畢竟這位專家不是曹雪芹,也不是曹雪芹之代言人,更不會是那位大概叫做李蘭芳的代言人。若如此偏執不利於研究。雖然木之本意是樹,木石之典《孟子》中就有:舜...與木石居。那位專家還是位精通詩詞的高手,如這般嚴格地去摳字眼,未免大失雅興。有說木石出處在於香山,聊作談資。我以為木是指黛玉。

黛玉(绛珠草)與寶玉(神瑛)為木石前盟,書中也寫得明白。第三回: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甲戌側批:正是想必在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見過。】同一回: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第一回,僧人講述神瑛與绛珠草之間的情緣時,有脂評發表感慨加以說明:以頑石草木為偶,實歷盡風月波瀾,嘗遍情緣滋味,至無可如何,始結此木石因果,以洩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能留人”,此之謂也。脂硯齋引了一句古人的詩,但故意有修改:“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能留人”。此句原作一花一竹如有意。那麼請問,此處的“花”和“石”是指誰呢?如果承認此處的“花”是指绛珠草,“石”是指神瑛,那“草”不也是“花”,“玉”不也是“石”嗎?

《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寂寞林之林難道也是木。

有位專家在其新作中言:寶玉對黛玉,不過是時日長久,方衍生出一點愛戀之意。敢情寶玉尊敬寶钗,疼憐黛玉,只愛湘雲。那32回寶玉那一番掏心窩子的話又作何解呢:寶玉出了神,見襲人和他說話,並未看出是何人來

[1] [2] 下一页

甘蔗的營養怎樣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