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59-0.78kpa(70-80mm水柱)以下,或完全不能流出。起坐後突發劇烈頭痛,常伴惡心、嘔吐、系因此時顱內壓進一步下降,顱內疼痛敏感組織失去了腦脊液的托持而受到牽拉所致,故也屬於牽引性頭痛。平臥後頭痛即迅速緩解。偶或有徐脈和血壓升高。 (五)癫痫性頭痛:多見於青少年及兒童、頭痛呈劇烈搏動性痛或炸裂痛,發作和終止均較突然,為時數秒至數十分鐘,偶可長達一天,發作頻率不等。可伴有惡心、嘔吐、眩暈、流涕、流淚、腹痛、意識障礙或恐怖不安等。腦電圖檢查特別在發作進常有癫痫波形,也可有其他類型的癫痫發作史、癫痫家族史和有關的病因史,服用抗癫痫藥物可控制發作。可能系各種疾病導致間腦部位異常放電所致。 (六)顱腦損傷後頭痛:顱腦損傷早期頭痛與軟組織損傷、腦水腫、顱內出血、血腫、感染等有關。後期的頭痛相當多見,大多為衰弱表現,稱為“外傷性神經症”或“腦外傷後綜合症”。但很大一部分患者或並發或單獨尚有其他頭痛表現,機制也十分復雜。常見的有血管性頭痛(包括各種類型的偏頭痛類血管性頭痛)、肌收縮頭痛、顱表神經痛以及頭皮疤痕引起的頭痛等。系與局部血管、血管運動中樞、頭皮、頸肌、頸神經根或頭頸部各個神經分枝受損有關,有的則和並發的頸椎損傷所致的椎動脈短暫缺血等因素有關。少數頭痛為外傷晚期並發症引起,如顱內血腫、外傷性腦蛛網膜炎、低顱壓綜合征、自發性氣腦、癫痫性頭痛以及晚發性腦膿腫、腦膜炎等。故應詳細詢問病史並作有關檢查,明確頭痛的性質和類型,不宜不加分析籠統地診斷為腦外傷後遺症。 二、顱外頭頸部病變引起的頭痛 (一)最重要和常見的為血管性頭痛:呈現與脈搏一致的搏動性痛或脹痛。低頭、受熱、用力、咳嗽等均可使頭痛加重。檢查可見颞動脈隆起,搏動增強,壓迫後頭痛可減輕。可分為兩類: 1.偏頭痛類:均呈急性復發性發作,並伴有一些特異症狀。 (1)偏頭痛:常在青春期發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勞累、情緒因素、經期等誘發。典型者(眼型偏頭痛)頭痛發作前先有眼部先兆,如閃輝、黑朦、霧視、偏盲等,也可有面、舌、肢體麻木等,與顱內血管痙攣有關。約10-20分鐘後,繼以顱外血管擴張,出現一側或雙側劇烈搏動性痛或脹痛,多伴有面色蒼白、肢冷、嗜睡等,並可有情緒和行為等改變;頭痛至高峰後惡心、嘔吐、持續數小時至一天恢復。發作頻率不等。無上述先兆者稱“普通型偏頭痛”。較為常見,發作長者可達數日。少數頭痛反復發作後出現一過性動眼神經麻痺者稱“眼肌麻痺型偏頭痛”,但發病久後眼肌麻痺不再恢復。本病發病機制復雜,近年傾向於認為,誘發因素作用於中樞神經後,經單胺能通路產生神經遞質變化,繼之激活血小板引起5-ht和血栓素a2(txa2)的釋放和耗竭,相繼產生顱內外血管的收縮及擴張,擴張管壁由於吸附5-ht產生血管過敏,加之組織胺、緩激肽等參與,發生頭痛及其神經性血管性反應。 (2)叢集性頭痛:成年男性多見,發作時顱內外血管均有擴張,搏動性劇痛以一側眶上眶周為主,伴有頭痛側流涕、鼻阻、顏面充血等,持續約半小時至2小時緩解,常在每天同一時間以同一形式多次發作,夜間也可發生。發作持續數周至2-3個月後,逐漸減少,減輕而停止。但間隔數周或數年後再次出現類似的叢集樣發作。病因也未完全明了,有的可能和過敏反應、外傷、蝶腭神經節或巖大淺神經病變有關。 (3)頸性偏頭痛:與頸椎外傷或增生有關。症狀類似偏頭痛,但頭痛同時伴有椎動脈痙攣產生的腦干缺血症狀,如眩暈、耳內疼痛、咽部異物感、吞咽發音障礙等,以及頭痛側上肢的麻木、疼痛、無力等頸胸神經根刺激症狀。隨頭痛恢復,上述症狀也均消失。間歇期可有頸部活動受限、頸肌壓痛和頸胸神經根損害的一些體征,有的遺有輕度持續性頭痛。 2.非偏頭痛類:無明顯的發作性和特異的伴發症狀。多為全身性疾患使顱內外血管擴張引起,如感染、中毒、高熱、高血壓、各種缺氧狀態(腦供血不足、心肺功能不全、貧血、高原反應)以及低血糖等。恆有原發病症象可資診斷。此外,尚有颞動脈炎,多見於中老年男性,部分與膠元病有關。病初,牙龈、枕頸部痛,隨後颞側搏動性劇痛,颞動脈變硬、壓痛、屈曲並呈結節狀,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紅斑,並有消瘦、發熱、白細胞和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狀。病變累及眼動脈和顱內動脈時,可出現視力障礙和其他神經精神症狀。本病有的可自愈,但仍應及早使用激素治療。 (二)頭頸部神經炎性頭痛:枕大神經、眶上神經和耳颞神經等,均可因受寒、感染或外傷引起頭部神經的神經痛。三叉神經第一支也可因感染、受寒等,引起前頭部
上一页 [1] [2] [3] [4] [5]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