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縣城哪裡有好吃的 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饒陽縣地處冀中平原,總面積573平方公裡,人口30萬,耕地58萬畝,滹沱河自西向東從中部穿過,土地平坦,四季分明,自然氣候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北距京、津均240公裡,東臨秦、唐、滄開發區,西距省會石家莊110公裡,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鐵路在饒陽設有三個客運站,石黃高速饒陽出口距縣境僅10公裡。
行政區劃
2002年底,饒陽縣面積573.8平方千米,人口28.43萬。轄3個鎮、4個鄉,19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饒陽鎮建新路37號。 饒陽鎮鎮政府駐菜園村。面積88.6平方千米,人口3.79萬。轄37個行政村:菜園、良見、富村、圈子、端午、牛趙、思吉、邵家、故城、君香、北關、南關、東關、西關、褚莊、官佐、李池、張池、朱池、白池、曹莊、胡村、田莊、王村、羅屯、張鋪、段君道、孔君道、東支沃、西支沃、東草蘆、西草蘆、東北街、西南街、耿家莊。 五公鎮鎮政府駐五公村。面積66.2平方千米,人口3.71萬。轄21個行政村:五公、北馬、耿口、園子、南善、北善、宋橋、鄒村、高橋、沃地、王橋、南馬、賈張保、許張保、北張保、西張保、南張保、北官莊、南官莊、楊各莊、東送駕莊。 大尹村鎮鎮政府駐大宮殿村。面積47.1平方千米,人口2.32萬。轄19個行政村:大宮殿、西王莊、留名佛、南流滿、北流滿、東何莊、東風莊、大王莊、南北巖、北北巖、大尹、婁莊、索莊、吾固、高村、鄭莊、張村、呂漢、大遷民莊。 王同岳鄉鄉政府駐王同岳村。面積64.3平方千米,人口2.82萬。轄28個行政村:王同岳、徐同岳、葛同岳、路同岳、楊君道、一致合、李家莊、馬長屯、北京堂、南京堂、程各莊、引各莊、劉苑、張苑、范苑、崔池、楊池、崔口、楊口、張口、段口、馬莊、聖水、橫頭、單鋪、寨子、辛莊、王莊。 留楚鄉鄉政府駐留楚村。面積143.5平方千米,人口5.74萬。轄49個行政村:留楚、常安、屯裡、北合、西合、南合、東合、中合、合我、合方、合伯、合束、高邵、大邵、西尹、東尹、西崔、東崔、大齊、東段、西段、團裡、南巖、東韓、堤下、豆店、勝利、影林、肖店、北師欽、南師欽、中師欽、東留吾、北留吾、苌留吾、牛留吾、王留吾、趙留吾、西萬艾、東萬艾、東趙市、西趙市、南善旺、北善旺、北空城、南空城、東九吉、西九吉、流班寨。 大官亭鄉鄉政府駐大官亭村。面積87.4平方千米,人口4.19萬。轄28個行政村:大官亭、小官亭、大何莊、北歧河、西歧河、東歧河、東劉莊、西劉莊、范婁李、東張崗、西張崗、西遷民、寺崗、孟崗、李崗、王崗、徐莊、姚莊、段莊、高口、套裡、河頭、萬裡、孔店、後鋪、前鋪、邢崗。 東裡滿鄉鄉政府駐東裡滿村。面積76.7平方千米,人口3.84萬。轄15個行政村:東裡滿、西裡滿、大城北、西沿灣、張各莊、靳家莊、大曹莊、南韓、北韓、固店、小堤、桑園、郭村、王屯、大送駕莊。 [編輯本段]人口概況 全縣共有6.7萬戶,總人口29萬,每平方公裡488.65人,分布在全縣3鎮4鄉,197個行政村。饒陽縣歷來以農業為主,全縣農業人口26萬,城鎮人口3萬,居民以漢族為主,除漢族外,境內生活著蒙古族、回族、土家族、滿族、壯族等16個少數民族,人口167人。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西漢高祖年間,饒陽始建縣,以縣在饒河之北,故名饒陽。曾先後隸屬河間郡、幽州涿郡、博陵郡,唐朝初年,屬瀛州,後改屬河北道深州,宋朝初年,屬河北道西路深州,後改屬河北道東路深州,元太祖十九年廢深州,先後改屬南平州、河間帥府深州、真定路晉州,直至清朝雍正二年屬直隸深州,1912年為直隸省深州,1913年屬直隸省范陽道,後改屬保定道,1928年6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饒陽縣隸屬河北省,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饒陽縣屬河北省定縣專區,1954年改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先後隸屬滄縣專區、天津市,1960年改屬石家莊專區,1962年置衡水專區,饒陽縣改屬衡水專區,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屬衡水市至今。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饒陽縣境屬黑龍港流域,地處華北平原,地表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礦產資源。 土地資源:全縣有耕地5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8萬畝; 礦產資源:縣境內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地熱水、粘土等礦產資源。已探明地下儲有石油和天然氣的鄉村有留楚、合方、北流滿、大尹村、牛村等地;境內地下為石灰巖地層;2000米以下的熱水溫度可達60-70℃;縣內為海河沖積平原區,有著豐富的制磚瓦用粘土、砂土。全縣已開采粘土的磚瓦窯星羅棋布,年產建築用磚1.2億塊,瓦700多萬塊,從業人員達1800余人; 水利資源:主要為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下滲形成的地下水及縣外流入境內的客水,平水年,水資源總量為12853萬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為3757萬立方米。 [編輯本段]城市建設 境內有省級公路41公裡,鄉級公路300多公裡,形成了鄉鄉通公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京九鐵路貫穿全境並設有三個客貨站,通訊、電力設施齊全。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先後完成了一堤(護城堤)、兩場(影院廣場、火車站廣場)、三街(繁榮街、富強街、振興街)、四路(肅清路、饒安路、建新路、健康路)的標准建設與改造,目前,投資4300萬元完成了1200米的繁榮街改造工程,總投資2000萬元、總長1935米的迎賓線改造工程,投資6600萬元、總長2000米的滹沱河超洪橋,投資4400萬元、總長18.7公裡的正港路,投資1800萬元、總長18.2公裡的滹沱河北堤油面路等工程正在進行施工。縣城城區規劃面積達到7.66平方公裡。並以此為依托,發展形成了五個商貿街,改變了縣城面貌,繁榮了全縣經濟。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毛苌 毛苌(?-?),西漢時饒陽縣南師欽村人。《漢書》儒林傳載:“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太平寰宇記》載:“苌,饒陽人也。今有存宅。”清乾隆《饒陽縣志》載:“毛苌宅,在今饒陽縣師欽村。村南有台,名詩經台,相傳是當年毛苌講經之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大搞焚書坑儒,從此詩書奇缺。漢初,傳詩的有齊(轅固)、魯(申培)、韓(燕人韓嬰)3家,都立於學官。毛詩(毛公)晚出,未得立。後3家遂絕,“獨毛公之學傳於後世。”《詩經》因為是毛公所傳,又稱毛詩,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漢武帝立《五經》後,才稱《詩經》,與《周易》、《尚書》、《儀禮》、《春秋》並稱為《五經》,成為儒家經典。《漢書》藝文志載:有毛詩29卷和毛詩故訓傳30卷傳於世。東漢末,鄭氏為其作箋。唐初,孔穎達為其作疏。《詩經》共40卷,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總計305篇。 劉獻之 劉獻之(?-?),北魏時博陵饒陽(今留吾村)人,少時孤貧,曾受業於渤海程玄,以後博覽群書,成為北魏的經學家,當時被稱為“儒宗”。“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內諸生多有疑滯,鹹決於獻之。” 劉獻之學問淵博,尤其精通《春秋》和毛詩,其弟子名聞魏齊。《北齊書?儒林傳》稱:“魏齊以來,通毛氏學者,多出獻之之門。”北齊名儒劉敬和、劉軌思就是他的學生,其影響涉及北周和隋唐。 劉獻之著有《三禮大義》4卷、《三傳略例》3卷、《毛詩序義》1卷,這些著作當時頗為流行。當他正注《涅磐經》時,未完成即去世。劉獻之有4子:放古、愛古、修古、參古。 《魏書·儒林傳》有劉獻之傳。 李義府 李義府(614-666),唐代饒陽人。後遷永泰(今四川鹽亭)。 唐貞觀八年(634年),劍南巡察大使李大亮因李義府有文才,奏表推薦,“對策擢第”,任門下省典儀。不久又升任監察御史館直學士。唐高宗時,任中書捨人。唐永徽二年(651年)加弘文館學士。不久又升任中書侍郎,賜爵廣平縣男。唐顯慶元年(656年)又兼任太子右庶子,進爵為侯。顯慶二年(657年)任中書令。龍朔三年(663年)升右相。後因罪流放崔州,乾封元年(666年)死於流放地,時年52歲。 李義府出身微賤,雖官居右相不得入士流。因此,他曾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並收天下舊志焚之。 李義府頗俱文才,唐太宗時曾受诏與他人共修《晉書》。唐高宗時,又3次受诏監修國史《唐史》。當時,和太子司儀郎來濟俱以文翰見重,時稱來李。李義府有文集30卷傳於世,又著《宦游記》20卷,未完成即亡。 李義府雖官居右相,又有文才,但因他善於吹拍武則天,而對人笑裡藏刀,以柔害物,故時人稱之為“李貓”。 李義府有4子:長子李治,曾任率府長史;次子李津,任太子右司儀郎;三子李洋,曾任千牛備身;四子李湛,字興宗,6歲授周王府文學。唐中宗即位後,封李湛為趙國公。 李崧 李崧(?-908),五代時深州饒陽縣五公村人。其父李舜卿,任本州錄事參軍。李崧年幼時聰明過人,善寫文章。成人後,先任鎮州(正定)參軍。後封為興聖宮巡官,拜協律郎。後唐時為魏王繼岌掌書記。繼岌伐蜀時,李崧仍為掌書記。伐蜀回來後,任鹽鐵判官,後以內憂之因去職還鄉裡。范延光在鎮州時請李崧掌書記。後任戶部侍郎、端明殿學士。契丹入侵雁門關時,李崧推薦石敬塘為將,以保太原。石敬塘得兵權後,自稱為晉高祖,率兵入京。李崧亂中藏於民家。石敬塘召拜李崧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後來契丹滅晉,封李崧為太子太師。耶律德光曾說:“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可見對他的器重。後漢破契丹後,因李崧被契丹所重用,便收其田宅,將其賜給蘇逢吉,並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將其殺死,滅其族。宋朝初年,族侄李?p為其鳴冤,得以昭雪。其子李璨為常熟令,後調京師任著作佐郎,官至右贊善大夫。 李崧有《珍珠集》傳於世。 高源 高源(1214-1291),字仲淵,元代晉州饒陽人。其父(汝霖)在真定(今正定)為廉訪司照磨,在赴東平任職時遇盜被殺。高源年幼好學,特別孝敬母親。曾任齊河縣尹,去官10年,那裡的百姓還為他立碑。高源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在任江南浙西道佥事時,常州有一個叫馬恕的貪官,強霸民田,多有不法,高源得知後,上書彈劾。馬恕非常害怕,便賄賂權臣阿合馬,誣陷高源。高源被捕入獄。不久,忽然又把他釋放。原來,高源過去的鄰居們,大都是阿合馬的姻親,素知高源孝敬母親,並且知道他坐牢是冤枉的。都找阿合馬說:高源是個大孝子,不但我們知道,老天爺都清楚,所謂的罪狀並非事實,如果妄殺高源,有悖天意,是不祥之兆。阿合馬感悟,便把他放出來,重新委以重任,改任都水監。在任期間,他興修水利,開通惠河,百姓深得其利。後來任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不久去世,終年77歲。 田唯嘉 田唯嘉(?-?),字陸海。明代饒陽人。祖籍口外小興州,明初逃兵荒到北歧河村居住。其父田茂春死後葬於饒陽城東。清乾隆《饒陽縣志》所載“石人墓在東關外,墓前翁仲對立,其人與年代無考。”其實便是田茂春之墓。 田唯嘉幼年跟隨父親學習,萬歷年間先後中舉人、進士。初任河南省項城知縣,任職不到一年又調祥符縣。後來歷任江西道御史、山東道御史、監察御史。他“彈劾不避權貴,”因此曾被削職。崇祯初年,又被起用為應天府巡按,後來一直升到吏部右侍郎。在都城戒嚴時,因守正陽門有功,升任吏部尚書,加從一品服色,不久辭官回家。李自成起義軍進京後,曾派兵攻占饒陽,委派了縣令。農民政權在饒陽存在40余天,縣令便被田唯嘉等人殺害。清朝初年,曾被任命為刑部尚書,但他托病推辭。不久病故,葬於饒陽城東留吾村。 許佩堅 許佩堅(1908-1939),饒陽縣寺崗村人。他自幼聰明好學,成績出眾,從小就同情窮苦人。 1928年許佩堅前往北平牛欄山求學,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國民二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分配到84師3團2營任連長。在國民黨軍隊裡,普遍吃空名額、克扣軍饷,當官的欺壓士兵,許佩堅非常失望,離開了國民黨軍隊。 1930年,許佩堅在北平結識了黃[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