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為什麼半夜睡不著?正文

小孩為什麼半夜睡不著?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養外,特別要注意做到飲食有規律。這個年齡的小兒適合一日三餐兩點(早、中、晚三餐,上、下午兩次點心),除此以外,不要隨意給小兒增減食物,以保證小兒養成飲食有規律的好習慣。

怎樣觀察小兒的睡眠?
不同月齡的小兒睡眠時間的長短不一樣,下面介紹一下不同月齡小兒應睡眠時間及如何觀察小兒睡眠。
(1)新生兒:一晝夜要有20小時為睡眠時間,睡眠時要觀察小兒的姿勢是否正確。
(2)2~3個月:每天除吃奶、大小便外均為睡眠時間,約18小時,觀察同上。
(3)4~6個月:白天要睡眠3次,每次約需2小時,共約6小時,觀察同上。
(4)7~12個月:白天睡眠2次,每次也在2小時左右,共約4小時,觀察同上。
(5)13~18個月:白天睡眠2次,每次約1.5~2小時,共約3~4小時,觀察同上。
(6)19~24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2~2.5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是否正確外,還要觀察是否閉眼,睡得是否安靜,是否睡夠應睡的時間等。
(7)25~30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2.5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正確與否,還需看安靜入睡否及醒後經成人提醒能否安靜躺著,不影響別人,是否睡夠應睡的時間及醒後精神是否飽滿愉快等。
(8)31~36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2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是否正確,還要看是否主動躺好,是否安靜入睡,醒後能否靜臥、不哭不鬧等。
(9)4歲以上:白天睡眠一次,約2小時,觀察內容同上,同時成人應經常注意是否有不良習慣,如吃手,吃被子角、蒙頭睡等,對睡眠不安的要仔細進行觀察,找出原因,及時給予治療處理。
通過仔細地觀察嬰幼兒睡眠狀態,可以了解嬰幼兒身體是否健康,或者是否已患疾痛,正常嬰幼兒的睡眠是入睡後安靜,呼吸輕而勻,頭部略有微汗,面目舒展,時而有微笑的表情。如果出現下列睡眠異常現象,則往往是病患潛伏或發病的征兆:
(1)睡眠不實,時而哭鬧亂動,睡眠不沉。
(2)全身皮膚干燥發燙,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超過正常次數。
(3)入睡後不安寧,頭部多汗(濕了枕頭),時常哭鬧不安,搖頭抓耳,睡眠易醒。睡後時有出現痛苦難受的表情或哭的表情。這些嬰兒應去醫院請醫生檢查一下並給予治療。
有些小兒睡眠的異常現象是由於白天興奮過度或飲食過量所致。有的異常如突然滾動或哭鬧,則是排尿的表示。對這些現象可有針對性地處理。每個小孩有其獨自的睡眠規律和睡眠表現,應該視具體情況而靈活處理。

為什麼孩子睡得好才能長得快呢?
在實際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睡得好的孩子多數長得就比較快,而那些長得瘦小的孩子,除去吃飯不好外,多數睡覺也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平時人們常常會說:“孩子是在睡覺的時候長個子”。這話很有道理。原來孩子是在睡覺的時候才分泌多量的生長激素。生長激素,顧名思義是與生長發育有密切關系的一種激素,由腦垂體的生長素細胞所分泌,該激素對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參與機體內糖、脂肪的代謝,但最主要的是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核酸是合成蛋白質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種物質。蛋白質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來講極為重要。孩子的生長發育離不開蛋白質,學習記憶的基礎物質也是蛋白質,機體各種代謝所需的酶也是蛋白質。總之,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如果孩子睡眠不好,不能分泌出足量的生長激素,他的蛋白質合成就會受到影響,當然也就影響了孩子的生長發育。為了使孩子長得更好、更快,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安排好睡眠。

如何安排幼兒白天睡覺?
寶寶長到1周歲以後,會對周圍的環境興趣增加,學說話,還會做許多簡單地動作,如“再見”、“謝謝”等,確實討人喜歡。但隨著一天天長大,寶寶越來越貪玩,白天難以入睡,有的一定要讓奶奶抱著、拍著才能入睡。
大家都知道,充足的睡眠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生後1個月的小兒除吃奶外,其余時間都是睡眠,隨著小兒月齡的增長,睡眠時間逐漸縮短。1歲之內白天睡2~3次,1~2歲白天睡1~2次,2歲以後睡1次即可。如果小兒的睡眠不足,就會出現食欲下降、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還會影響小兒的
參考資料:
http://www.baidu.com

 
典型的睡眠質量不好!
睡前平心靜氣,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做劇烈運動
最好喝點牛奶
 
影響寶寶睡眠的原因
想要讓寶寶乖乖睡覺,首先要檢視寶寶為何睡不好?總括有以下因素:
1睡眠形態尚未成熟:所以常有“日夜顛倒”的現象。
2不恰當的育嬰習慣:例如媽媽夜晚檢查寶寶是否尿濕和更換尿布,以及抱著寶寶入睡、擔心寶寶肚子餓而抱起來喝奶等,導致嬰兒夜間睡眠蘇醒頻率高,睡眠質量因而下降。
3夜間流汗:寶寶衣服穿得太多太緊、棉被太厚,或是屋內的空氣不流通,加上寶寶皮膚散熱快,容易流汗,因而睡不好、易醒來哭鬧。
4夜間哭鬧:寶寶可能因為肚子餓、身體不舒服(例如腹脹、腸絞痛或其他疾病)、發燒、尿布濕了、感覺太熱或太冷等,都會引起夜哭。
5白天過度刺激:例如運動量過多、生活作息改變、給予過度的興奮刺激,都會導致夜裡驚醒。
6心理因素:看不到爸媽的“分離焦慮”,或單純想找人陪,都會造成寶寶在夜間不睡覺。
從嬰兒睡眠觀察健康情況
嬰兒在睡眠中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往往是在向家長報告他將要或已經患了某些疾病,因此,父母應學會在嬰兒睡覺時觀察他的健康情況。
正常的嬰兒在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而沒有聲響,有時小臉蛋上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有些嬰兒,在剛入睡時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可以說大多數嬰兒夜間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並伴有其他不適的表現,就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必要時去醫院檢查冶療。比如嬰兒入睡後大汗淋漓,睡眠不安,再伴有四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征象,這便是患了佝偻病。
若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後全身干澀,面頰發紅,呼吸急促,脈搏增快(嬰兒正常脈搏是110次/分),便預示即將發燒。若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這時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若睡覺時四肢抖動,則是白天過度疲勞所引起的,不過,睡覺時聽到較大響聲而抖動則是正常反應;相反,要是毫無反應,而且平日愛睡覺,則當心可能是耳聾。若在熟睡時,尤其是仰臥睡時,鼾聲較大、張嘴呼吸,而且出現面容呆笨,鼻梁寬平,則可能是因為扁桃體肥大影響呼吸所引起的。要是睡覺後不斷地咀嚼、磨牙的話,則可能是蛔蟲,或白天吃得太多,或消化不良。若睡覺後用手搔屁股,且肛門周圍有白線頭樣的小蟲在爬動,則是蛲蟲病。若嬰兒睡著後手指或腳指抽動且腫脹,要仔細檢查一下,看是否被頭發或其他纖維絲纏住。
總之,媽媽應當在嬰兒睡覺時多觀察小兒是否有異常變化防止延誤病情。
對症解決,讓寶寶一覺到天亮!
培養良好睡眠的妙方
1培養規律的睡眠時間:可以有效減少寶寶睡前哭鬧,或因精力過於充沛而無法入睡的情況發生。
2建立良好的睡眠儀式:在睡前進行一些舒服且安靜的儀式,例如沐浴、換舒服柔軟的睡衣、漱口或刷牙、按摩、睡前故事、聽輕音樂或催眠曲等,讓一切都舒緩、安靜下來,有助於寶寶培養睡眠的情緒,減少入睡所需的時間,並且睡得更安穩。
3舒適的睡眠環境:為寶寶布置能夠感覺既舒適又溫馨的睡房,溫度調在26℃~27℃最佳;而且不要將睡房當作游戲場所,讓寶寶對於睡房有正確的功能認識,在每天晚間進入睡房時都能夠滿懷期待的心情,如此自然能塑造一個溫馨的環境。
4白天不要睡太多:避免寶寶在下午四五點鐘以後午睡,以免睌上睡不著。
5避免讓寶寶看太刺激或恐怖的畫面:以免寶寶的小腦袋靜不下來,或因為害怕而不敢入睡。
6千萬不要讓睡覺成為戰爭:若寶寶不想睡覺或半夜醒來時,除了使用上述的方法外,記得用溫和、柔軟但堅定的態度處理,千萬不要讓每天睡前劍拔弩張,這樣不但會讓親子的睡眠質量不好,也會破壞親子關系,造成惡性循環。
 
晚上少看電視最好別講鬼故事或者不好的故事給孩子聽,還有晚飯少吃點,睡前一杯牛奶就更好了。希望對你有幫忙!
 
失眠症是一種持續性的睡眠的質和/或量令人不滿意的生理障礙。對失眠有憂慮或恐懼心理是形成本症的致病心理因素。
失眠是常見的睡眠障礙。可繼發於軀體因素、環境因素、神經精神疾病等。本症是因精神緊張、焦慮恐懼、擔心失眠的所謂原發性失眠症。其症狀特點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驚醒、早醒、多夢,醒後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嚴重影響工作效率或社會功能。
通常失眠的發病時間為每周至少發生三次並持續一月以上。
為了區分失眠的不同時間階段,將失眠分為入睡困難、睡態不穩、早醒三種形式。
入睡困難表現為躺在床上後30分鐘甚至1-2小時時還難以入睡,翻來覆去、急躁不安、心慌不適,等到入睡時,已是深夜了。睡態不穩表現為睡眠表淺,多夢易醒,醒後也能再入睡,但每晚要醒3-4次以上,睡眠效率低,為此每晚要少睡20%的時間,而正常人一般不超過5%。由於夜間多次驚醒,而影響睡眠的質量,故出現睡眠不足的症狀。早醒表現為尚能慢慢入睡,但一覺醒來才睡2-3小時,以後則反復不能入睡,離清晨還有2小時或更早時就醒了,且不能再入睡或似睡非睡、反復做夢。由於夜半醒來,要等到天亮才能起來,如果此時家裡人都還在酣睡,失眠者的心情會更加煩躁易怒。
許多失眠情況都是由於身體的某些部位不適造成的,以下介紹幾種:
1.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外傷、腦腫瘤、腦血管疾病(腦出血、腦梗塞)、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癫痫、偏頭痛等。
2.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等。
3.泌尿系統疾病,慢性腎功能衰竭時的睡眠,常常是短而破碎,只有腎透析或腎移植才能有效解決。糖尿病、尿崩症、泌尿系統感染引起的尿頻,也可以干擾睡眠。
4.過敏性疾病,也常常干擾睡眠,如皮膚瘙癢、鼻阻塞、使睡眠無法進行。
5.消化系統疾病,如潰瘍病、腸炎、痢疾等造成腹痛、燒心、惡心、嘔吐等症狀,也明顯干擾睡眠。
6.循環系統疾病,特別是心衰、心絞痛、高血壓、動靜脈炎等都可引起失眠。
7.骨骼、肌肉、關節的炎症和疼痛,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也不同程度地引起睡眠障礙。在這些疾病中,失眠多表現為伴發症狀,疾病治好了,失眠一般也能康復。
對老年人的健康更為重要。在睡眠的准備、姿勢和習慣方面還要注意有以下幾種禁忌:
1.忌臨睡前吃東西:如果臨睡前吃東西,腸胃等又要忙碌起來,這樣加重了它們的負擔,身體其它部分也無法得到良好休息,不但影響入睡,還有損於健康。
2.忌睡前用腦過度:臨睡前則做些較輕松的事,使腦子放松,這樣便容易入睡。否則,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即使躺在床上也難以入睡,時間長了,還容易失眠。
3.忌睡前情緒激動:人的喜怒哀樂都容易引起神經中樞的興奮或紊亂,使人難以入睡,甚至造成失眠。
4.忌睡前說話:因為說話容易使大腦興奮,思想活躍,從而影響睡眠。
5.忌睡前飲濃茶、喝咖啡:濃茶、咖啡屬刺激性飲料,含有能使人精神處於亢奮狀態的咖啡因等物質。睡前喝了易造成入睡困難。
6.忌久臥不起:中醫認為“久臥傷氣”,睡眠太多會出現頭昏無力,精神萎靡,食欲減退。
7.忌當風而睡:房間要保持空氣流通,但不要讓風直接吹到身上。時間長了,冷空氣就會從毛細管侵入,引起感冒風寒等疾病。
常用安眠藥不僅會引起抗藥性,而且容易造成肝損傷。科學家們發現,食物與睡眠有一定的關系。美國的一位醫學博士認為,若在睡前稍吃一點催眠食物,更容易入睡。現推薦幾種僅供參考:
1.牛奶:牛奶中含有色氨酸,這是一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睡前喝一杯牛奶,其中的色氨酸量足以起到安眠作用。飲用牛奶的溫飽感也增加了催眠效果。
2.核桃:核桃是一種滋養強壯品,可治神經袁弱、健忘、失眠、多夢和飲食不振。每日早晚各吃些核桃仁,有利睡眠。
3.桂圓:性味甘溫,無毒。桂圓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可醫失眠健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哪個國家的一天開始得最早?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