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紋身正文

紋身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紋身疼嗎,具體的做法是怎樣的,對身體有害嗎
 

紋身必然是會疼的,而且會少量流血,畢竟是需要刺破皮膚的,不過是人體可以承受的疼痛,所以通常都不會用麻藥,而且用麻藥的話會影響圖案的顏色和質量。一般割線的時候(就是剛開始紋輪廓的時候)會比較疼一些,後來上色和打霧的時候就不是很疼了,也是皮膚開始適應這種疼痛感了。而且每個人承受疼痛的能力不同,有的人會覺得紋身疼得受不了,有的人會覺得無所謂甚至覺得舒服。另外每個人身上各個部位的皮膚承受疼痛的能力也有差異,比如同一個人在胳膊上、後背上做紋身也許覺得不太疼,而紋在腳面上就可能覺得非常疼。

 
紋身是用針在人體皮膚上刺出各種圖案及標記,然後塗以墨汁或各種色彩,成為永不消退的標志。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紋身完全是毫無文化背景可言的畸形審美心態作祟,因為從醫學角度看,紋身有許多害處。 

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能抵御外界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刺激的傷害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對於人類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而紋身卻破壞了這道防線,使人體抵御各種刺激的能力下降,特別是容易招致細菌感染。紋身師大多不懂醫學,紋刺時消毒不嚴格或者根本不消毒,當針尖刺入皮膚後,細菌等病原微生物隨之帶入機體,引起各種感染性疾病,如疖、癰、丹毒、膿疱瘡等。如果創傷面積大、細菌毒力強,甚或在血液中生長繁殖,還會患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紋身用的顏料有許多種,不少是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內會引起皮炎、過敏,至使局部發癢、疼痛,出現燒灼感、麻木感等,有的還會引至細胞突變,這是產生癌症的前奏。 

紋身之後是極難除掉的,目前尚未研究出一種特效藥物能將其褪掉,唯一的辦法是做整形手術。
 
紋身的步驟

顧客躺在床上,紋身師用消毒藥水擦拭,由設計師把圖案的輪廓描出來,可以一直修改,直到紋身者感到滿意。墨汁注入皮膚之前是黑色的。但注入皮膚之後,由於受到皮膚顏色和黑色素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變成青色,“刺青”即是指這種現象。而紋身的價錢則根據紋的顏色深淺、圖案大小、復雜難易程度而定,由幾十塊、幾百塊到幾千塊不等。



紋身注意事項

1、刺青完成兩小時後,先將保鮮膜拆下,以溫水將刺青部位的藥膏與血水等沖淨(可用少許沐浴乳或肥皂),再輕輕擦拭干淨。

2、刺青部位清洗完成後,請勿塗抹任意非刺青師所給予的藥物,以免造成掉色而影響整體美。

3、在刺青尚未痊愈時,為避免細菌感染,不可到游泳池或溫泉泡澡或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

4、三至五天左右刺青部位呈發癢或脫皮反應是正常反應,絕不可去摳抓,以免破壞圖案的完整性與美感。

不宜紋身的幾種情況:

1、燙傷部位:燙傷創面的表皮已經破壞,如果在該部位紋刺會出現出血現象,所以不能在此部位紋刺。

2、胎記顏色深:在胎記部位紋身,如果胎記顏色過深,只能紋黑色不能紋彩色的圖案。3、妊娠及哺乳期:在懷孕初期及產後兩個月的孕婦最好不要紋身。
 
紋身,應該寫做文身。又叫刺青,是用帶有顏色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制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即指刺破皮膚而在創口敷用顏料使身上帶有永久性花紋。在皮膚上造成隆起條紋瘢痕的作法,有時也稱為文身。平紋文身在全世界大多數地區均有實行,膚色較深的民族沒有這種習慣,中國近幾百年間也比較少見。許多民族認為文身可以防病袪災。也有的民族用文身標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團的成員資格,但最普遍的動機大概是為了美觀。
譯文:(我紋這個紋身)那是因為我一直愛著你文身代表一個人的個性和信仰、文身產生於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紋飾膚體的習俗。即經手術後在身體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圖案。花紋有鳥獸花卉或圖騰、經文、八卦等。反映其審美意識及宗教觀念。在中國,高山、德昂、黎、獨龍、傣、布朗、基諾等族皆有文身習俗。
[編輯本段]文身歷史
文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文身機還未出現時,用針沾墨水在身上一針一針把圖案刺上去,圖案多以社會風氣較重的兵將、龍虎為主,很多人是在監獄裡面做的,因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專門的文身顏料,時間長了顏色會發藍發青,所以又叫刺青。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現文身、镂身、扎青、點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水浒傳》中,至少就有三個身滿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古埃及更利用刺青來畫分社會地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婦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紅色,類似現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妝的美容方式。於是刺青開始慢慢脫離由部份的刑罰讓人對刺青產生負面的印象,演變成個人裝飾的一種,在許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種傳統,也是社會階級與地位的象征。而文身是在刺青基礎上發展而來,采取電動文身機,專門的色料,顏色豐富,圖案也比較多。隨著社會的發展文身已經成為一個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形式。
約葬於西元前2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發現文身。有關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顛人的記載都提到文身。古羅馬罪犯和奴隸要文身。基督教興起後歐洲各地禁止文身,但在中東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風。歐洲人在探險時代與美洲的印第安人及玻裡尼西亞人接觸時,再次在這些民族中間發現文身。受玻裡尼西亞人和日本人的影響,為歐美海員身上刺花的文身館出現在全世界許多口岸城市。第一台電動文身機於1891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權。美國成了文身新圖案的產地。特別是美國文身圖紙傳播各地之後,表現航海生活、軍事內容、愛國思想、浪漫情調和宗教熱情的主題,在全世界都趨於標准化。20世紀早期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已漸趨消失。
19世紀美國罪犯獲釋時要文身,英國逃兵要文身。後來西伯利亞的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在押人員身上也刺上標記。20世紀街幫或摩托車幫的成員常以文身圖案來作為標記。19世紀晚期英國上層社會男女曾流行文身。文身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已將滅或絕跡,只有特殊醫學用途或歐美、日本文身類型例外,這些是1990年代重新引起興趣的主題。
文身有兩種,一種是在身上刺青,比如刺上鷹、蛇等圖案或文字。因刺進皮下,所以難以去掉。還有一種是在人體上彩繪,可以隨時洗掉。新近以來,還有一種不干膠彩畫,往身上一貼即可。
早在原始人類時期,那時的古人就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嚇唬敵人。文身又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現在世界各地還有各種文身風俗。
非洲尼日利亞人喜在面部紋刺所屬部族的標志,有的額頭上刻著劍簇,有的雙額劃有橫向的刀痕,有的臉腮上刺镂著蠍子,有的紋飾公雞。
蘇丹南部羅圖佳族最初以“青龍”、“白虎”、“雄師”、“兀鷹”等動物圖案作為各部族的圖騰標記,紋在面部、手臂和身上。後來對圖騰的崇拜逐漸消失,但紋面文身仍作為美的裝飾。
澳大利亞蒂維族人不穿衣褲,僅用布帶或紗網遮蓋下身。他們喜歡在赤裸部分繪上各種彩色花紋。
世界上最矮小的俾格米人,婦女以紋面為美麗標志,而且在嘴唇上穿孔插上一束向外突出的蘆草,頸項處掛一串串五顏六色的珠子。
緬甸巴庫圖族男子在腹部刺各種色彩的花紋,以為裝飾。
新西蘭毛利人文身時用彎針將皮膚挑起,以刀片削去挑起的皮膚頂端成為點兒;全部紋好後還要塗色,傷痕脫落,花紋定型。
南美亞馬遜河域克波族人喜愛裸體文身,並在嘴唇和耳朵上穿孔,掛上珠子,裝飾成嘴環。嘴環的長度還標志著社會地位的高低。
中國古代江南吳越一帶有文身的習俗,雕镂皮膚作為文身,後來又仲雍(周太王次子)的小孫女以刺繡服裝取代文身。
古埃及人發明了文身,文身被定義為社會等級和部落聯盟的诠釋。估計約一萬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時代,埃及金字塔內存放超過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貴族身上各刻有明顯的文身傑作。
文身在中國,起碼可以上溯三千五百年,被用與刑法上,稱為“墨刑”。
二千五百年前,移居的夏威夷人帶著文身從中國到日本,使文身在日本發展成為高度的藝術
第一個把文身於一六九一年帶回歐洲的航海者,被稱為“文身王子”,他身上共有三百三十八個文身圖案。
發現彩色文身是在新西蘭的毛利人部落,公元十六,十七世紀西方水手把新西蘭的彩色文身文化帶到了歐洲。
文身如何傳入美國,至今還沒人知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文身者大都是女人,原因是為了紀念在戰爭中失去的愛人,它們一般紋上小鳥、蝴蝶、紅玫瑰、或是愛人的名字。
文身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毛利人流傳下來的,用鲨魚牙齒及動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錘敲擊入膚。第二種是用數根針綁在一起捆在木棒上,手工點刺入膚。第三種是用電機帶動針刺入皮膚,此種方法是當今文身師常用的方法。現代人對文身的理解又是包羅萬象,極具個性化的。這種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圖案將伴隨著人的一生。這種身體語言的紀念性,激勵性,解脫性,每個人的理解又不盡相同。
[編輯本段]文身文化
查克的紋身工作室文身習俗。產生於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紋飾膚體的習俗。即經手術後在身體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圖案。花紋有鳥獸花卉或圖騰、經文、八卦等。反映其審美意識及宗教觀念。在中國,高山、德昂、黎、獨龍、傣、布朗、基諾等族皆有文身習俗。
民俗名。即於肌膚刺字等之習俗。見《谷梁傳·哀公十三年》:“吳,狄夷之國,祝發文身。”人們以於身體一定部位之皮膚,用墨或其它色繪圖寫字,乘墨跡未開,即以針刺其上,墨汁即從針刺之孔波及膚下。愈後,洗去皮表之墨跡,所繪圖形字跡即呈現於皮下,永不消失。稱之為文身。
現代文身。文身作為人類輝煌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現在的現實生活中文身給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議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專利品,其實這種觀念並不適合現代,近幾年來社會日漸開放民眾大量接受歐美、日本等國的文化資訊,已不再把文身當作禁忌,在文身人員中有些是夫妻、情侶,表作愛意將對方的相貌留在身上,亦有些是看見不干淨種。第一種是毛利人流傳下來的,用鲨魚牙齒及動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錘敲擊入膚。第二種是用數根針綁在一起捆在木棒上,手工點刺入膚。第三種是用電機帶動針刺入皮膚,此種方法是當今文身師常用的方法。現代人對文身的理解又是包羅萬象,極具個性化的。這種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圖案將伴隨著人的一生。這種身體語言的紀念性,激勵性,解脫性,每個人的理解又不盡相同。
一個小孩在左臂上使用紋身貼紙現代文身這一文化現象融合了“時尚”和“流行”,隨著身體展現的文化興起,讓大家逐漸能接受身體的表現型式,文身圖案已經成為社會藝術品,而聞名的文身師傅也被視為藝術家,社會學或人類學者也會以流行的角度來研究這種帶有暴力色彩的流行文化。不少藝人會選擇文身來強調自己的個人風格,例如王菲與謝霆鋒就曾經弄了一對“情侶裝”的文身;貝克漢姆將愛妻維多利亞(victoria)的名字用四個印度文字文在了左手前臂文上。
文身是時下年青人凸現性格、展示自己、美化自己的一種方式。事實上,這股潮流已經流行了幾千年。從古代埃及人、古代歐洲人、非洲部落和印第安人等等都有文身的傳統。
福建人以蛇圖騰紋身的習俗文化
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發紋身,盛行原始巫術。《說文解字》在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在相當長時期內,這種崇拜一直存在於閩越族的後裔中。如閩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稱蛇種”,並不諱言。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定時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條蛇,名叫“木龍”,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見蛇離船而去,則以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帶疍民婦女,發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
與原

[1] [2] [3] 下一页

樹周圍的雪為什麼化得快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