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種很具體的規定,比如吃飯時筷子不能豎直插在飯碗上,吃飯要先請長輩。我不要那些定義和具體的來源。 中國傳統禮儀 喪禮 有關歷代帝王的喪禮,歷代文獻有極豐富的記載,從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員的喪葬情況,越來越復雜和排場,禮典備載,汗牛充棟。限於篇幅,只選擇封建社會晚期的兩個王朝——明、清時期的帝王喪葬之禮,作一典型進行說明和歸納,用以代表整個封建時期的帝王喪禮情況。</p><p>明代皇帝喪禮,又稱為大喪禮。整個治喪過程,可分為遺诏、部議和儀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喪儀,基本上沿襲了明制,但又結合了滿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和古代典禮中的制度。 皇帝駕崩的當天,將鹵簿、大駕全部設齊。 大殓後,將大行皇帝的梓宮放在乾清官王、貝勒、貝子、公、公主、福晉等高級貴族人員各自回家進行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員要到本衙門宿捨中集體住宿齋戒,不許回家。至於散閒官員,則齊集於午門齋戒住宿。齋戒期滿以後,王以下文武官員不准作樂,禁止喪服嫁娶活動。在京的軍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纓、服素缟,一個月內不准嫁娶,一百天內不准作樂(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指文藝表演),四十九天內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禱和報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擬用藍筆,文件一律用藍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喪之日始,各寺、觀鳴鐘三萬次。第二天,要在天安門前舉行頒遺诏儀式。 葬禮 遠古時代,殡葬極為簡易,陵無墳丘建制。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們的頭腦中泯滅了。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做出貢獻的許多英雄人物,則根據傳說附會建築許多紀念性的陵墓和陵廟,如河南推田的大吳(伏羲)陵、陝西黃陵的黃帝陵、湖南{需阝}縣的炎帝陵、山東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陽的颛顼陵、山西臨汾的堯陵湖南寧遠的舜陵、浙江紹興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現,大約在戰國中期。但由於當時諸侯割據爭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較狹小,未見有陵園建築。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秦始皇陵在今陝西臨潼,原名“麗山”或“骊山”,前後修建了四十年,這種不惜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為帝王修築宏偉陵墓,以體現封建皇權威嚴的做法,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只有元代皇帝死後深埋,然後縱使萬馬奔騰,消滅地面上的一切痕跡,使確切葬處成為永久的秘密,這是遵照蒙古習俗,當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為陵,不另起大型墳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華大地上,還可考見或保存的帝王後妃陵墓尚多,比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陵、漢武帝茂陵、漢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劉備惠陵、北魏文明太後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陳宣帝顯寧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楊貴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遼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長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緒珍妃墓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