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說話,非常容易;基本上兩歲以上的孩子都會說話,但是學會說別人受聽的話,可不是一種容易的事。我常常譴責自己不會說話,確切的說是不會實話巧說。在生活中,學會說讓別人愛聽的話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也是不容忽視的。難怪台灣著名成****家林道安說:“一個人不會說話,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對方需要聽什麼樣的話;假如你能像一個偵察兵一樣看透對方的心理活動,你就知道說話的力量有多麼巨大了!”的確,“說話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生活中,有些人擁有一張燙金的文憑和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工作能力也極強,但是就因為不會說話,或者是不會說別人愛聽的話,結果總是讓自己活在氣喘吁吁的感覺之中;相反,有些人沒有文憑,工作能力也一般,但是就是一張好嘴,結果做什麼事情都順順利利。這種對比,不是簡單的,而是無數事實證明的金科玉律。說話的藝術往往不是從道聽途說中得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一天一天地感知,才能夠真正頓悟出來
我們每天和同事、領導、朋友之間難免有話要說。說什麼、怎麼說,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都應“講究”。可以說,在工作中“說話”也是一種藝術。很多時候,有些人吃虧就是因為沒能掌握住說話的藝術。如:自己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別人都稱贊“漂亮”、“越來越年輕”之類的話,可當人家問自己感覺如何時,如果你直接回答說:“你身材太胖,不適合。”或者說:“這件衣服的顏色不合適你的膚色,裝著不好看。”這話一出口,不僅搞得當事人很不高興,而且連原先贊美她的同事也覺得很尴尬。盡管自己說的是事實,可是缺乏藝術性和技巧性。
美國總統柯立芝有一次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女秘書對這次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打印文件極出錯。
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說的很多話,立足點和出發點本來是不錯的,但由於不注意說話藝術,往往導致無謂的誤解和爭端,甚至影響團結。
經常看到一肚子學問而讷於言辭的人,也不時聽見不學無術的人廢話連篇。因而,交談最根本的條件是:既要有充實而有價值的內涵,又要善於表達,使人聽得痛快,而且回味無窮。所以“有話可說”實在不是容易的事,要達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不斷學習,力求充實自己。
在說話的背後,體現了一個人全部的品格、修養、才學和城府。在今天這樣的信息時代、文明社會,探討學問、接洽事務、交換信息、傳授技藝,還有交際應酬、傳遞情感和娛樂消遣都離不開口才。另外,看一個人是否有力量,這種力量能否表現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說話的能力。
參考資料:土土尼於2005-9-27發表的文章《說話的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