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於非洲。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乎占身體長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常結成5~50只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裡。實來不及逃跑,會把頭頸埋進沙裡,偽裝成巖石或灌木叢。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 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只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因此在南非、美國南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鴕鳥養殖場,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行業衰退。鴕鳥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對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鴕鳥 比喻不肯正視困難和危險的人。就如同成語“掩耳盜鈴”所形容的那種人。 鴕鳥不會飛,但善跑,鴕鳥的大眼睛可以看到5公裡以內的物體,奔跑速度可以達到45公裡/小時,是名副其實的千裡眼、飛毛腿,即便如此,它們也有被勁敵追趕無法脫身的時候,據說此時,它們就會把頭埋進沙子裡,以為自己什麼都看不見,就會太平無事。 這就是所謂的“鴕鳥心理”,但是事實上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頭埋在沙子中的說法,其實是人類的一種誤解。鴕鳥生活在炎熱的沙漠地帶,那裡陽光照射強烈,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於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平時鴕鳥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而一旦受驚或發現敵情,它就干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曲一團,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現。另外,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還有兩個作用,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於及早避開危險;二是可以放松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事實上,並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鴕鳥將頭埋進沙子裡去的情景,如果那樣,沙子會把鴕鳥悶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