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靜脈曲張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大類,現主要介紹下肢原發性靜脈曲張。 為了更好地了解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生與發展,病因學和治療基礎,首先必須熟悉下肢淺靜脈的解剖和生理狀況。下肢淺靜脈系統是由大、小隱靜脈及其屬支組成,可引流下肢皮膚和皮下組織的靜脈血。 1.大隱靜脈系統:大隱靜脈自足背靜脈弓的內側開始直向上行,經內踝前方沿胫骨緣而抵達股骨內側髁後部,再向上外行,位於大腿內側面在卵圓窩處注入股靜脈。在大隱靜脈進入股靜脈之前的5~7cm一段中接納許多屬支,它們分別是:①旋髂淺靜脈,接受腹壁下外側和大腿外側近端皮膚的血液;②腹壁淺靜脈,接受腹壁下內側皮膚的血液;③陰部淺靜脈,引流男性之陰囊與陰莖部血液以及女性之大陰唇血液;④股外側淺靜脈,它位於大隱靜脈的外側;⑤股內側淺靜脈,它位於大隱靜脈的內側。 2.小隱靜脈系統:起自足背靜脈弓的外側,在跟腱和外踝後緣之間上行,在小腿下1/3段,位於深筋膜的淺面處受皮膚和淺筋膜覆蓋;在小腿中1/3段,在腓腸肌腱覆蓋下進入筋膜下組織;在上1/3段,穿過深筋膜,進入腘窩注入腘靜脈。上段小隱靜脈處於較深位置,又受筋膜支持,一般無明顯曲張靜脈可見。 3.交通靜脈支:交通靜脈在下肢靜脈曲張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交通靜脈破壞必然導致淺靜脈曲張。下肢淺、深靜脈之間和大、小隱靜脈之間,都有許多交通支互相溝通。大腿部淺、深靜脈之間的交通支,主要位於縫匠肌下,內收肌管和膝部三處;小腿部以內踝交通靜脈和外踝交通靜脈最重要,內踝交通靜脈有3支,引流小腿下1/3內側面的靜脈血;外踝交通靜脈引流小腿下1/3外側面的靜脈血。它們的瓣膜功能不 全,往往與大、小隱靜脈曲張的發生和靜脈淤滯性潰瘍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大、小隱靜脈之間最重要的一個交通支位於膝部附近。 下肢靜脈曲張屬於中醫“筋瘤”范疇。《外科正宗》記載:“筋瘤者,堅而面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下肢靜脈曲張並發潰瘍屬於“臁瘡”的范疇。《靈樞·刺節真邪篇》雲:“臁瘡者,風熱濕毒相聚而成,有新舊之別,內外之殊。”《外科大成》中謂:“臁瘡,女人為裙風褲口……”《外科正宗》曰:“臁瘡者,生於兩臁,初起發腫,久而腐爛或津淫瘙癢,破而膿水淋漓……”都詳細描述了下肢靜脈曲張及其並發症的臨床表現。對後世認識本病有較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病因 1.靜脈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靜脈壁相對薄弱,在靜脈壓作用下可以擴張,瓣窦處的擴張導致原有的靜脈瓣膜無法緊密閉合,發生瓣膜功能相對不全,血液倒流。瓣膜發育不良或缺失,亦不能發揮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導致發病。 2.靜脈內壓持久升高:靜脈血本身由於重力作用,對瓣膜產生一定的壓力,正常情況下對其不會造成損害,但當靜脈內壓力持續升高時,瓣膜會承受過重的壓力,逐漸松弛、脫垂、使之關閉不全。這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 3.其次是年齡、性別:由於肢體靜脈壓僅在身體長度達最高時方達最高壓力,青春期前身體不高,故靜脈口徑較小,均可防止靜脈擴張,所以盡管30歲前有患嚴重靜脈曲張,但大多數是隨年齡增大,靜脈壁和瓣膜逐漸失去其張力,症狀加劇迫使患者就醫。 靜脈曲張以女性多見,可能由於妊娠能誘發或加重靜脈曲張。但在沒有妊娠的女性,其發病率也比男性高(男:女=1: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較寬大,血管結構過度彎曲以及月經期、妊娠期和絕經期時均可使骨盆內的靜脈增加充血。妊娠期易發生靜脈曲張的另一原因是由於妊娠期四肢淺靜脈的張力降低,使其易於擴張,這種情況在產後可恢復。 二、發病機制與病理 正常情況下,下肢靜脈回流是依靠心髒搏動而產生的舒縮力量,在深筋膜內包圍深靜脈的肌肉產生的泵的作用,以及呼吸運動時胸腔內負壓吸引三方面的協同作用。靜脈瓣膜起著血液回流中單向限制作用。若有瓣膜缺陷,則單向限制作用就會喪失,而引起血液倒流對下一級靜脈瓣膜產生額外沖擊,久之就會導致下級靜脈瓣膜的逐級破壞。靜脈中瓣膜的破壞使倒流的血液對靜脈壁產生巨大的壓力,即可引起靜脈相對薄弱的部分臌脹。而長期站立、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可使靜脈內壓力增高,進一步加劇了血液對瓣膜的沖擊力和靜脈壁的壓力,導致靜脈曲張。長期的靜脈曲張,血液淤滯,最終產生淤積性皮炎,色素沉著和慢性硬結型蜂窩組織炎或形成潰瘍。 曲張靜脈的病理變化主要發生在靜脈壁的中層。在初期,中層的彈力組織和肌組織都增厚,這種變化可視為靜脈壓力增大所引起的代償性反應。至晚期,肌組織和彈力組 織都萎縮、消失,並為纖維組織所替代,靜脈壁變薄並失去彈性而擴張。靜脈瓣也發生萎縮、硬化。病變靜脈周圍組織的微循環亦由於靜脈壓的增高而發生障礙,引起營養不良,導致纖維細胞的增生。病變部位的皮下組織彌漫性纖維變性並伴水腫,水腫液內含大量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可引起纖維組織增生。靜脈淤滯使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又加重了組織纖維化。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局部組織缺氧,抗損傷能力降低,因而容易發生感染和潰瘍。 三、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乃因先天禀賦不足,筋脈薄弱,加之久行久立,過度勞累,進一步損傷筋脈,以致經脈不合,氣血運行不暢,血壅於下,淤血阻滯脈絡擴張充盈,日久交錯盤曲而成。日久類似瘤體之狀。亦有因遠行、勞累之後,涉水淋雨、遭受寒濕,寒凝血脈,淤滯筋脈絡道而為病。淤久不散,化生濕熱,流注於下肢經絡,復因搔抓、蟲咬等誘發,則腐潰成瘡,日久難收斂。 原發性靜脈曲張患者早期多無局部症狀,逐漸發展可出現以下臨床表現。 1.患肢常感酸、沉、脹痛、易疲勞、乏力。 2.患肢淺靜脈隆起、擴張、變曲,甚至迂曲或團塊狀,站立時更明顯。 3.腫脹:在踝部、足背可出現輕微的水腫,嚴重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輕度水腫。 4.並發症: (1)皮膚的營養變化:皮膚變薄,脫屑、瘙癢,色素沉著,濕疹樣皮炎和潰瘍形成。 (2)血栓性淺靜脈炎:曲張靜脈處疼痛,呈現紅腫硬結節和條索狀物,有壓痛。 (3)出血:由於外傷或曲張靜脈或小靜脈自發性破裂,引起急性出血。 5.下肢靜脈功能試驗: (1)深靜脈通暢試驗(penhes試驗):用來測定深靜脈回流情況,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深靜脈往往是通暢的。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帶阻斷大隱靜脈干,囑病人連續用力踢腿或下蹲,由於下肢運動,肌肉收縮,淺靜脈血液經深靜脈回流而使曲張靜脈萎陷空虛。如深靜脈不通或有倒流使靜脈壓力增高則曲張靜脈壓力不減輕,甚至反而曲張更顯著。 (2)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trendelenburg試驗):用來測定大隱靜脈瓣膜的功能,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大隱靜脈瓣膜功能喪失。方法是患者平臥位,下肢抬高,排空淺靜脈內的血液,用止血帶綁在大腿根部’卵圓窩下方處。隨後讓病人站立,10s內解開止血帶,大隱靜脈血柱由上向下立即充盈,則提示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病變部位極可能位於卵圓窩水平,深靜脈血通過隱股靜脈連接點洩人淺靜脈系統。淺靜脈如緩慢地(超過30s)而逐漸充盈,屬於正常情況,是血液由毛細血管回流入靜脈內的緣故。如果病人站立後,止血帶未解開而止血帶下方的淺靜脈迅速充盈,說明返流人該靜脈的血液來自小隱靜脈或某些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 (3)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pratt試驗):病人平臥,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帶,先從足趾向上至胭窩縛纏第一根彈力繃帶,再自止血帶處向下,扎上第二根彈力繃帶,一邊向下解開第一根彈力繃帶,一邊向下繼續縛纏第二根彈力繃帶,如果在兩根彈力繃帶之間的間隙內出現曲張靜脈,即意味著該處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 五、輔助檢查 1.超聲多普勒 2.血管造影 六、診斷標准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診斷並不難,根據臨床實踐總結診斷標准如下。 1.有長期站立和使腹壓升高病史,或下肢靜脈曲張的家族史。 2.患者下肢靜脈明顯迂曲擴張,站立時更為明顯。 3.深靜脈通暢,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可能有交通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4.超聲多普勒或靜脈造影示大隱靜脈迂曲擴張,瓣膜功能不全。 5.可伴有色素沉著,潰瘍,血栓性淺靜脈炎,出血,潰瘍等並發症。 [編輯本段]靜脈曲張如何護理 在中老年人群中,患靜脈曲張的比例一直比較高。除遺傳因素外,患者中以交警、教師、農民等長期站立工作者為多見。如一位剛退休的女教師,下肢靜脈凸出,站立時酸脹疼痛,皮膚色素沉著,采用股動脈灌注療法,幾個療程,取得較好效果。 像靜脈曲張、脈管炎這類病,除了及時治療,自護理也很重要。患者應盡量避免負重體力勞動,嚴重者應臥床休息,將患肢位置高於心髒水平。下床活動或外出時,應穿彈力襪或使用彈力繃帶,以減輕患肢症狀。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習慣性便秘者,睡前飲白開水一杯或口服輕瀉劑,避免長時間蹲位。平時應該勤修指甲,防止抓破皮膚;如出現潰瘍,應該常給予溫敷,或以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患處,每天2-3次。 [編輯本段]靜脈曲張的三種治療誤區 由於引起靜脈曲張的原因各種各樣,像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動靜脈瘘、深靜脈血栓後遺症、先天性靜脈無瓣症等病情輕重程度也不一,因此治療的手段也各不一樣。但臨床上很多患者往往聽信一些偏方,或是由於對靜脈曲張認識不足而采用一些不對症的治療方法,導致靜脈曲張加重,給治愈帶來一定難度。 誤治一:熱敷能活血化淤,有好處。 除並發淺靜脈血栓炎的靜脈曲張病人可適當熱敷外,其他靜脈曲張患者應盡量避免熱敷、紅外線照射、高溫泡腳等。原因主要是熱敷會導致下肢動脈擴張,血流增加,會加重靜脈淤血,使靜脈血管更加凸出擴張。 誤治二:打針吃藥能治愈靜脈曲張。 所謂“打針”指的是局部硬化劑注射,在60、70年代因其操作簡單、成本低而在基層醫院廣泛應用。但由於復發率高,並發症多,目前國內正規大醫院已不再采用。藥物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不能治愈靜脈的病理性改變。 誤治三:單純的靜脈抽剝可以治愈靜脈曲張。 對伴有深靜脈血栓的病人施行靜脈抽剝,如果在圍手術期處理不當,又可引起深靜脈血栓,甚至引起肺栓塞還會危及生命。而對於下肢靜脈功能不全者,單純靜脈抽剝則有較高的復發率。 由於靜脈曲張、脈管炎發病病灶處於下肢血管遠端,一般藥物和治療方法很難到達病灶,且難以保證持續的藥物濃度,給康復治療帶來了很大難度,傳統的治療方法均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在更好的治療技術問世之前,手術、口服藥物、注射硬化劑乃至肢體壞死後的截肢一直是維持治療的主要手段,在新的治療方法面世之前,雖然上述治療方式並不令人滿意,但沒有更好的辦法。而脈管康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難治的局面,打破傳統治療方式,脈管康零距離給藥於患處,效果更顯著。靜脈曲張、脈管炎是臨床多發病,發病復雜,治療困難,嚴重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據最新的權威醫學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在血管類疾病中,靜脈曲張、脈管炎發病率高達90%,出現青筋凸起、皮膚變色、潰瘍、舉步維艱、疼痛難忍,下肢壞疽等嚴重症狀者占脈管疾病患者的60%以上,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靜脈曲張服用中藥要注意的問題 1.服藥的方法:一般煎藥要用砂鍋或搪瓷鍋煎煮,將中藥放人鍋內,加清水浸泡20~30min,上火煮沸後改文火20min左右,分頭煎和二煎,兩煎合在一起共300~500ml。早、晚飯後1h,各服150~250ml。 2.服藥的注意問題: ①堅持服中藥治療,不要隨意中斷,一般中藥治療會收到一定的效果,要樹立堅持治療的信心。 ②服藥後一定要觀察病情及舌、脈的變化,以便辨證加減藥物,取得最佳的療效。 ③一般中藥湯劑在飯後1h服用,不得超過2h或空腹服用 靜脈曲張疾病的主要種類 周圍血管病是外周血管病的通稱,主要包括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深靜脈血栓形成、布加氏綜合症、雷諾氏綜合症等等。其中靜脈曲張主要又包括以下幾種: 1.精索靜脈曲張(男性睾丸病之一,又稱陰囊靜脈曲張、睾丸靜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