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補鈣方法 補鈣有兩大方法:食補和藥補(包括鈣劑)。
一、盡量通過改善飲食結構,達到從天然食品中獲取足量鈣的目的。
小編提醒:牛奶和豆制類要多吃,不僅僅補鈣,而且有豐富的蛋白質。
在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鈣較多的有牛奶、奶酪、雞蛋、豆制品、海帶、紫菜、蝦皮、芝麻、山楂、海魚、蔬菜等,特別是牛奶,每100克鮮牛奶含鈣120毫克,如果每人每天喝奶250克,便能提供鈣300毫克;每天喝牛奶500克,便能供給600毫克的鈣;再加上膳食中其它食物供給的300毫克左右的鈣,便能完全滿足人體對鈣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用這些含鈣豐富的食品時,應避免過多食用含磷酸鹽、草酸、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免影響鈣的吸收。
二、鈣產品並非越貴越好,應根據自身需要選用。
小編提醒:適合就好!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鈣產品,其品質沒有太大區別。而且不同鈣品適宜人群也不同,碳酸鈣含淨鈣量高,吸收率高,是傳統補鈣制劑,但它並不適合胃酸缺乏者;磷酸鈣含磷高,但不適合慢性腎功能不全者。 三、補鈣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看吸收。每次服用元素鈣(就是鈣劑)超過200毫克時,就會降低吸收率。 四、兒童補鈣應以食補為主,在服用鈣品時應特別小心。
小編提醒:兒童補鈣選鈣劑有慎之又慎,不挑最貴,挑最適合的。
兒童腸胃功能較弱,不要選擇鹼性強的鈣品,如碳酸鈣、活性鈣等;不應在服用鈣品時同時飲用汽水、碳酸飲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另外,兒童過量服用鈣品,會抑制對鋅元素的吸收,因此對缺鋅兒童進行補鈣時應以食補為主。
五、老年人缺鈣是引起骨質疏松症的重要原因,應從改善飲食結構和服用鈣品兩方面加強鈣的攝入量。
小編提醒:老人不僅僅要補鈣,還需要注意vd的攝入。
在攝入含鈣食品時,老年人應考慮自身的身體狀況,飲食合理適中,促進身體吸收;在服用補鈣產品時需注意,老年人腸道對鈣的吸收能力較弱,單純服用鈣制劑無法從發病機制上有效防治骨質疏松症,必須服用一定劑量的維生素,才能防止鈣質流失,提高腸道吸收鈣的能力,促進骨代謝和骨形成。但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單純補鈣並不能全面防治骨質疏松症,內分泌失調、維生素d活力下降、運動量減少、鹽攝入量過高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老年人患骨質疏松症。 一是食補必須選對食物。哪些食物堪當此任呢?不少爸媽青睐動物骨,比如排骨湯,其實是“一相情願”。原來,排骨中的鈣含量低,1斤排骨大約只有25毫克的鈣質,加上骨頭中的鈣又難以溶解在湯中(湯中的鈣僅相當於排骨的十分之一),而寶寶每天的鈣需求量至少在400毫克以上,顯然排骨湯難以如願。比較起來,無論就鈣的含量或者吸收率來看,奶類才是最佳來源,母乳最優,其次是配方奶,再後是鮮奶。以半歲內的小寶寶為例,只要每天食母乳或配方奶600~800毫升,便可滿足身體發育對鈣的需求。這也是科學家倡導母乳喂養的奧妙之一。除了奶類,魚、蛋、豆類、綠葉蔬菜等值得推薦。
二是藥補要抓好時機。如不可將鈣劑與植物性食物或油脂類食物同吃,因為植物性食物如蔬菜大多含有草酸鹽、碳酸鹽、磷酸鹽等鹽類,可與鈣質結合而妨礙鈣的吸收;而油脂分解之後生成脂肪酸,同樣可與鈣結合而不易被腸道吸收。其次,為了避免奶汁干擾鈣的吸收,最好將補鈣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進行。
三是無論食補或是藥補,都要設法促進鈣的吸收。俗話說:一個朋友三個幫。鈣也是這樣,當它隨食物吃進以後,尚需要多種因素來促進機體的吸收與利用,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如維生素d、c等能促進鈣的吸收,葷素平衡能提高鈣的利用率(如豆腐炖魚,谷類與豆類混食等)等。
四是減少鈣流失。有些寶寶鈣補了不少,也比較注重增加維生素d以及維生素c的攝取,結果仍然缺鈣,那就得反思一下食物的搭配是否科學,很可能是某些不當的食物成分增加了鈣的流失。
·鈣磷比例失衡。正常情況下,寶寶體內的鈣、磷兩種礦物元素的比例是2∶1,換句話說,鈣是磷的2倍,如果寶寶的食譜恰恰是這個比例,那麼鈣的吸收利用率高。實際情況呢?由於爸媽大多遷就寶寶的口味,過多地攝入碳酸飲料、可樂、咖啡、漢堡包、比薩餅、小麥胚芽、炸薯條等食物,而這些食物都是磷的“富礦”,致使大量磷湧入體內,使鈣與磷的比例高達1∶10以上,磷一旦多了,會把體內的鈣“趕”出體外,導致缺鈣。
·補鈣不補鎂。鈣與鎂如同一對好搭檔,當兩者的比例為2∶1時,最利於鈣的吸收與利用。遺憾的是家長往往注重補鈣,卻忘了補鎂,導致體內鎂元素不足,進而累及鈣的吸收。鎂在以下食物中較多,如堅果(杏仁、腰果和花生)、黃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谷物(特別是黑麥、小米和大麥)、海產品(金槍魚、鲭魚、小蝦、龍蝦)等。
·天天大魚大肉。蛋白質攝入過量也可“排擠”鈣。實驗顯示:每天攝入80克蛋白質,將導致37毫克的鈣流失掉;若將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提升到240克,即使額外補充1400毫克鈣,也會導致137毫克鈣的流失,表明額外補鈣也不能阻止高蛋白所引起的鈣流失。因此,天天給寶寶安排大魚大肉,打破了食物的酸鹼平衡,無論怎麼補鈣也是於事無補。
·吃鹽過多。最新研究發現,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的排出量多與少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說,鹽的攝入量越大,鈣的吸收越差,尿中鈣的排出量越多,減少鹽的攝入等於補鈣。大人如此,寶寶亦然。特別是小寶寶,對鹽的敏感度較高,不可按照成人口味給鹽。
鈣鋅不要同時補
平平幾個月來不愛與小伙伴玩耍,沉默寡言,有時將報紙撕成屑片送往嘴裡咀嚼。媽媽帶他到醫院查血,醫生說鈣、鋅兩種礦物元素含量都低於正常。吃報紙屬於異食僻行為,是缺鋅的典型症狀之一。換言之,平平患上了營養不良,需要補充鈣與鋅。選用哪種制劑好呢?媽媽忽然想起電視裡的一則廣告——花一樣的錢,補兩種營養。嚯,一舉兩得,就買它了。
平平媽媽的做法妥當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她盲目跟著廣告跑,忽略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寶寶的機體能否吸收。就鈣與鋅而言,如果混合一起服用,雖然鋅不會干擾鈣的吸收,但鈣能降低鋅的吸收,故兩者同用實際上只發揮了補鈣的作用,補鋅的功能因遭受抑制而無法發揮出來。奧妙在於兩者會互爭受體,造成了受體配比不合理,因而一種吸收多而另一種吸收少。
正確做法是將兩種礦物元素分開服用,比如早晚服用鈣劑,中午則吃鋅制劑,兩者間隔至少3小時以上。 補鈣有兩大方法:食補和藥補(包括鈣劑)。 一、盡量通過改善飲食結構,達到從天然食品中獲取足量鈣的目的。
小編提醒:牛奶和豆制類要多吃,不僅僅補鈣,而且有豐富的蛋白質。
在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鈣較多的有牛奶、奶酪、雞蛋、豆制品、海帶、紫菜、蝦皮、芝麻、山楂、海魚、蔬菜等,特別是牛奶,每100克鮮牛奶含鈣120毫克,如果每人每天喝奶250克,便能提供鈣300毫克;每天喝牛奶500克,便能供給600毫克的鈣;再加上膳食中其它食物供給的300毫克左右的鈣,便能完全滿足人體對鈣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用這些含鈣豐富的食品時,應避免過多食用含磷酸鹽、草酸、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免影響鈣的吸收。
二、鈣產品並非越貴越好,應根據自身需要選用。
小編提醒:適合就好!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鈣產品,其品質沒有太大區別。而且不同鈣品適宜人群也不同,碳酸鈣含淨鈣量高,吸收率高,是傳統補鈣制劑,但它並不適合胃酸缺乏者;磷酸鈣含磷高,但不適合慢性腎功能不全者。
三、補鈣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看吸收。每次服用元素鈣(就是鈣劑)超過200毫克時,就會降低吸收率。 四、兒童補鈣應以食補為主,在服用鈣品時應特別小心。 小編提醒:兒童補鈣選鈣劑有慎之又慎,不挑最貴,挑最適合的。
兒童腸胃功能較弱,不要選擇鹼性強的鈣品,如碳酸鈣、活性鈣等;不應在服用鈣品時同時飲用汽水、碳酸飲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另外,兒童過量服用鈣品,會抑制對鋅元素的吸收,因此對缺鋅兒童進行補鈣時應以食補為主。
五、老年人缺鈣是引起骨質疏松症的重要原因,應從改善飲食結構和服用鈣品兩方面加強鈣的攝入量。
小編提醒:老人不僅僅要補鈣,還需要注意vd的攝入。
在攝入含鈣食品時,老年人應考慮自身的身體狀況,飲食合理適中,促進身體吸收;在服用補鈣產品時需注意,老年人腸道對鈣的吸收能力較弱,單純服用鈣制劑無法從發病機制上有效防治骨質疏松症,必須服用一定劑量的維生素,才能防止鈣質流失,提高腸道吸收鈣的能力,促進骨代謝和骨形成。但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單純補鈣並不能全面防治骨質疏松症,內分泌失調、維生素d活力下降、運動量減少、鹽攝入量過高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老年人患骨質疏松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