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知道怎樣養殖西施舌嗎?湛江哪裡有養殖?西施舌的種苗規格及價格如何?現市場是商品西施舌的規格是多少及其價格是多少? 西施舌俗稱海蚌,是一種個體大、肉質鮮美、經濟價值高的名貴海產食用貝類。西施舌在我國山東至廣東沿海廣泛分布。廣東主要分布區有粵東饒平縣的大埕灣、潮陽市的海門及惠來、陸豐等沿海。近年來西施舌自然資源衰退十分明顯,商品貝價格高達160—240元/公斤。1997—1998年,潮陽等地曾有養殖戶使用野生苗進行淺海移苗增養殖獲得數十萬元至數百萬元的收益。可見,西施舌是一種極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名貴養殖貝類。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貝殼略呈三角形,殼表光潔,具有黃褐色發亮外皮,殼表呈紫紅色,殼極薄。 2、生態習性西施舌生活於低潮線附近至淺海10米左右水深的細砂或砂泥底質中,營埋棲生活。適應水溫8—30℃,最適水溫17—27℃,適應鹽度17‰—25‰,最適鹽度20‰—28‰。 3、繁殖習性西施舌的繁殖季節一般在春夏之間,廣東、福建在4—7月份。西施舌的生長速度較快,在自然海區生長的個體滿1年的體長可達4—6厘米,體重為20克左右;滿2年的體長可達8—9厘米,體重為110克左右;滿3年的體長可達10—11厘米,體重為140—150克。 二、人工育苗 西施舌的人工育苗要經過親貝選擇、親貝飼養、誘導產卵、受精孵化、幼體培育、投放附著基質和稚貝培育等七道工序。 南海水產研究所從1997年開始,對西施舌人工育苗相關技術進行了探索,1997年5—7月利用74·1平方米水泥池共培育出平均殼長2·1毫米稚貝777萬個;1999年5—8月利用103·5平方米水泥池共培育出平均殼長4·4毫米稚貝196萬個。該結果對於西施舌的種苗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將進一步促進西施舌養殖產業的快速形成和健康發展。 三、養成與增殖 由於西施舌苗種生產尚未進入產業化,故目前多使用野生苗進行養成或增殖,其增養殖方法主要有三種: 1、圍網養成在低潮區選擇地勢平坦、風浪較平靜、潮流暢通、附近無工業污染源、底質以砂為主的海灘,經清理和平整、打樁圍網養殖西施舌。網片用6—8號尼龍線編織而成,網目大小為2—4厘米,網片高120厘米。圍網時連同網片底綱埋入砂中35—40厘米,留80—85厘米高的網片,將上綱拉直綁在樁上。每畝可放養1—2齡西施舌500—1000公斤。一般養18個月後,西施舌體長達9厘米以上,體重達250克左右,即可收獲。養成期間應經常清除玉螺、荔枝螺、紅螺等敵害生物,刮除附著在木樁上的籐壺等。台風過後及時修補損壞的木樁和網片。一般在大潮退潮時收獲,用短柄鐵鋤或鐵耙翻砂,逐個采收。 2、池養在高、中潮區建池,池內側用石砌直坡,池底鋪細砂30—40厘米,水深保持1米左右。設置獨立的進、出水閘,進水閘應裝有網目4—5毫米的濾水網片。一般每畝可放養1—2齡西施舌500公斤左右。大潮期間每日換水1—2次,大潮過後或水色清澈,可施尿素(每畝700克)及過磷酸鈣(每畝300克)以促進池內單細胞藻類的繁殖生長。每次大潮應排干池水一次,及時清除浒苔,捕捉魚、蝦、蟹等敵害生物。收獲時把池水排干,觀察西施舌的出入水孔,直接用手挖取。 3、淺海增殖可選擇水深10米以內、底質以細砂為主的淺海進行移苗增殖。苗種以1—2齡為宜,放養量低於上述養成方法,收獲時采用潛撈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