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為什麼正月不能剪頭啊?正文

為什麼正月不能剪頭啊?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的還剛剪不久,又得年前剪掉了
 
“正月不能剪頭”屬於一種傳統的陋習。

至於正月裡剪頭會帶來什麼災禍等,統統屬於毫無科學根據的無稽之談。

但目前這種習慣還是在許多地方風行,終有一天會改變的。
 
兩種解釋,不知道孰對孰錯:

1.正月裡剃頭---"思舊"
2.正月裡剃頭---"思舅"

第一種解釋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裡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夏歷第一個月裡,任憑男孩毛發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系於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歷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外甥的頭發因何與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實在費思索。社會學家考證人類是從母權社會一步一個跟頭斗才到父權社會的。在女人說了算的母系氏族社會,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觑。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诏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發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席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發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發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發,甚至高呼:“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發。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意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鞑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發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拼死斗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鞑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發。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意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發覆頸披肩;成年後,總發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大量接納漢族士大夫參加政權,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高官顯位,都是滿漢各半。在這“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滿漢民族矛盾逐漸減弱,日久天長,漢人也奉“滿清”為正統了,剃發漸成習慣。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蘇淮陰等地民俗說這個傳說始於秦始皇贏政,為避諱,民間就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改稱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頭”的習俗,否則就有血光之災。而四川建始縣人說,正月不剃頭,否則叫“正無發(法)”。

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正月也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他們“媽媽例兒”(也寫作“媽媽論兒”,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也認為“正月裡剃頭妨害舅舅”。可見這是人類古俗的孑遺,不過在民族矛盾加劇時卻賦予了新的內容,以舊俗假托故國之思罷了。


第二種解釋

“正月裡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想必知道吧?”老板娘問。

在河北石家莊地區,正月不能理發的風俗影響很大,人們普遍是在臘月理一次發,然後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才會再進理發店。我回答道:“一種迷信說法罷了。”

“可就是這種說法不僅影響了我們理發行業的經營,也給人們對美的追求添置了障礙”,老板娘接著說,“我做過一個調查,大部分年輕人並不在乎迷信說法,只是怕長輩指責不孝和大不敬罷了。”“你有什麼好的辦法嗎?”我問。

“只要了解這說法的來龍去脈,一切都會迎刃而解”,老板娘接著說,“當初學徒時,就這個問題請教師傅,師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理發匠很愛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發匠卻為沒有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品而發愁。串親的日子到了,理發匠靈機一動,挑著剃頭挑子來到舅舅家,精心為舅舅剃頭刮臉。等到舅舅出現在酒席前時,親朋們無不誇贊理發匠手藝高超,說舅舅看上去年輕精神了許多。舅舅很高興,說這是送給他最好的過年禮物,還約定每年正月給他來理發,看看手藝是否有新的長進。多年後,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發匠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不能再向舅舅盡孝而傷心……”

聽到這兒,我突然明白了老板娘的意思:“你是說,故事原本講的是正月剃頭思舅舅。”

“沒錯”,老板娘說,“不知何時以訛傳訛,‘思’變成了‘死’,一字之差,害苦了多少人呀!”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
 
兩種解釋,不知道孰對孰錯:

1.正月裡剃頭---"思舊"
2.正月裡剃頭---"思舅"

第一種解釋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裡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夏歷第一個月裡,任憑男孩毛發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系於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歷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外甥的頭發因何與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實在費思索。社會學家考證人類是從母權社會一步一個跟頭斗才到父權社會的。在女人說了算的母系氏族社會,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觑。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诏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發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席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發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發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發,甚至高呼:“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發。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意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鞑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發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拼死斗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鞑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發。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意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發覆頸披肩;成年後,總發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大量接納漢族士大夫參加政權,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高官顯位,都是滿漢各半。在這“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滿漢民族矛盾逐漸減弱,日久天長,漢人也奉“滿清”為正統了,剃發漸成習慣。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蘇淮陰等地民俗說這個傳說始於秦始皇贏政,為避諱,民間就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改稱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頭”的習俗,否則就有血光之災。而四川建始縣人說,正月不剃頭,否則叫“正無發(法)”。

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正月也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他們“媽媽例兒”(也寫作“媽媽論兒”,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也認為“正月裡剃頭妨害舅舅”。可見這是人類古俗的孑遺,不過在民族矛盾加劇時卻賦予了新的內容,以舊俗假托故國之思罷了。


第二種解釋

“正月裡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想必知道吧?”老板娘問。

在河北石家莊地區,正月不能理發的風俗影響很大,人們普遍是在臘月理一次發,然後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才會再進理發店。我回答道:“一種迷信說法罷了。”

“可就是這種說法不僅影響了我們理發行業的經營,也給人們對美的追求添置了障礙”,老板娘接著說,“我做過一個調查,大部分年輕人並不在乎迷信說法,只是怕長輩指責不孝和大不敬罷了。”“你有什麼好的辦法嗎?”我問。

“只要了解這說法的來龍去脈,一切都會迎刃而解”,老板娘接著說,“當初學徒時,就這個問題請教師傅,師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理發匠很愛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發匠卻為沒有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品而發愁。串親的日子到了,理發匠靈機一動,挑著剃頭挑子來到舅舅家,精心為舅舅剃頭刮臉。等到舅舅出現在酒席前時,親朋們無不誇贊理發匠手藝高超,說舅舅看上去年輕精神了許多。舅舅很高興,說這是送給他最好的過年禮物,還約定每年正月給他來理發,看看手藝是否有新的長進。多年後,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發匠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不能再向舅舅盡孝而傷心……”

聽到這兒,我突然明白了老板娘的意思:“你是說,故事原本講的是正月剃頭思舅舅。”

“沒錯”,老板娘說,“不知何時以訛傳訛,‘思’變成了‘死’,一字之差,害苦了多少人呀!”
 
“正月裡,不剃頭;正月裡剃頭死舅舅。”這首民謠,傳唱了三百六十多年,歲月早已朦胧了原來的意思,倒給九州大地上的剃頭師傅們,每年一個月的“年休假”。時至今日,大多數人依然恪守著正月不進理發館的習俗。其實,這首民謠根本不是對人們正月剃頭就一定會死舅舅的預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頭——思舊”這一無奈,去咒罵滿清政府用鋼刀硬弩強行推廣的“剃發令”。 ……

兩種解釋,不知道孰對孰錯:

1.正月裡剃頭---"思舊"
2.正月裡剃頭---"思舅"

第一種解釋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裡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夏歷第一個月裡,任憑男孩毛發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系於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歷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外甥的頭發因何與

[1] [2] [3] 下一页

氣象學上的暖鋒是什麼意思?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