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不僅中國存在,日本、朝鮮、印度及美國等都有發生,其形成原因並不復雜。中國春季(3月前後)正是由冬季風轉變為夏季風的過渡時期,其間常有從西北地區來的間歇性冷空氣侵襲,冷空氣南下與南方暖濕空氣相持,形成持續性低溫陰雨天氣。一般來說,當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氣南下越晚越強、降溫范圍越廣,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春季氣溫回升後遇較強冷空氣入侵而出現的持續低溫陰雨天氣。一般冬春過渡季節,氣溫逐漸上升,但有的年份,冬末比較溫暖,入春後,常因較強的冷空氣襲擊導致氣溫劇降,而明顯低於常年同期平均值,這種前暖後冷的天氣稱為“倒春寒”。在南方,“倒春寒”不常出現。一旦出現,將危害農業生產。南方的早稻、棉花等喜溫作物播種和幼苗生長期間,如遇此天氣,容易造成爛種、爛秧和死苗現象。對北方,主要是影響冬小麥生長發育,造成小麥凍害。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長期陰雨天氣或頻繁的冷空氣侵襲,抑或持續冷高壓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易造成倒春寒。嚴重的倒春寒可以給農業生產造成危害。氣象專家表示,雖然2007年的立春將在煦暖中開始,但由於今冬持續偏暖,立春後受冷空氣影響,氣溫連續下降,極有可能形成倒春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