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獨活12克,桑寄生13克,川牛膝25克,當歸13克,川芎25克,黃芪25克,雞血籐35克,桂枝10克,烏蛇肉25克,乳香10克,投藥10克,桃仁10克,紅花12克,元胡12克,威靈仙35克,甘草4克。
2、風寒濕邪,閉阻經絡,下肢疼痛,活動或受涼後加重,呈持續性鈍痛或伴陣發性加劇,加劇時疼痛可呈燒灼或刀害蟲樣,夜間尤甚,肌肉麻木不仁,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袪風勝濕,溫經散寒[page]
[方藥>小活絡丹加減:川芎12克,草烏12克,桂枝13克,細辛305克,膽南星13克,乳香12克,沒藥12克,烏蛇肉13克,漢防已35克,懷牛膝16克,宣木瓜13克,赤芍13克,防風13克,全蠍7克。脾虛納呆,苔白膩酌加茯苓、白術健脾滲濕;腰痛加川斷、杜仲強腰固腎止痛。
3、肝腎虧虛,寒濕侵襲
一側腰腿作痛,咳嗽、噴嚏、用力排便時疼痛加劇,伴小腿麻木、發涼,畏寒喜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或沉細。
[治法>溫腎養肝,疏風散寒,祛濕通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桑寄生35克,炒杜仲13克,獨活13克,細辛3.5克,當歸尾13克,赤芍13克,桂枝13克,烏蛇肉13克,生薏苡仁25克,制附子13克,懷牛膝13克,防風12克,熟地25克。疼痛較甚者酌加乳香、沒藥以活血止痛,腰痛加川斷、杜仲以強筋壯骨。
(二)現代西醫西藥療法
(1)急性期:潑尼松10毫克,每日3次,服藥7~10天後,疼痛逐漸緩解,逐漸減量停藥。嚴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10毫克/天靜脈滴注7—10天。
(2)b族維生索:維生素b1100毫克,每日>次,肌肉注射。維生素b12100—300毫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
(3)止痛劑:小劑量阿司匹林1.0克,每日3次;布洛芬200亳克,每日3次。
(三)理療
(1)制中頻電療法:脈沖中頻電,頻率15~150赫茲,載頻400赫茲,雙向波形,調幅75%~100%,方波調制,連調加變調。放好電極後,電流強度達到細震顫為宜,連調、變調各15分鐘,每日1次。
(2)干擾電療法:采用固定法,電流強度達到細震顫為宜,連調、變調各15分鐘,每日1次。
(3)紫外線療法:分別照射腰骶部至臀皺襞、股後側、小腿後側三個部位,各為三級紅斑量(6~10個生物量),每次遞增2—4個生物量,待前次紅斑消退後再照下一次,每個部位重復3~5次。
(4)短波電療法:電極置於腰骶部或患側環跳穴與小腿承山穴,溫熱量,每次20一30分鐘,每日1次。
(5)超短波療法:移動法,每平方厘米1-1.5瓦,每次5-10分鐘,每日1次。
(6)音頻電療法:電極分置於腰骶部與承山穴,電流為耐受量,每日1次。
(7)間動電療法:常取患肢痛點及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逐穴治療,每次4個穴位,隔日交替,每日1次.
參考自: http://www.bone120.com/2009/1008/2372.html
坐骨神經痛是一個症狀,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但是常見的病因可概括為四大類。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之一:由於脊柱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患所引起。如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之二:由於脊髓和脊椎神經疾患引起。如脊髓腫瘤、脊髓炎等所引起的腰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之三:由於內髒器官疾患所引起。如子宮及其附件的感染、腫瘤可引起腰骶部疼疼,這種病人往往同時伴有相應的婦科症候。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之四:由於精神因素所引起。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為主訴,但並無客觀體征,或客觀檢查與主觀敘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識來解釋,這種腰疼常為癔病的一種表現。一)普通康復療法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睡硬板床,症狀緩解後可加強腰背鍛煉,注意防寒與脫高潮濕環境。(二)中醫分型與中藥治法1.風寒濕邪,閉阻經絡下肢疼痛,活動或受涼後加重,呈持續性鈍痛或伴陣發性加劇,加劇時疼痛可呈燒灼或刀害蟲樣,夜間尤甚,肌肉麻木不仁,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治法]袪風勝濕,溫經散寒[方藥]小活絡丹加減:川芎12克,草烏12克,桂枝13克,細辛305克,膽南星13克,乳香12克,沒藥12克,烏蛇肉13克,漢防已35克,懷牛膝16克,宣木瓜13克,赤芍13克,防風13克,全蠍7克。脾虛納呆,苔白膩酌加茯苓、白術健脾滲濕;腰痛加川斷、杜仲強腰固腎止痛。2.氣虛血瘀,脈絡阻滯一側腰腿作痛,疼痛綿綿不已,明輕時重,下肢麻木,屈伸不利,痛點不利,痛點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質紫暗,脈多弦澀。[治法]益氣活血,養血通絡[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獨活12克,桑寄生13克,川牛膝25克,當歸13克,川芎25克,黃芪25克,雞血籐35克,桂枝10克,烏蛇肉25克,乳香10克,投藥10克,桃仁10克,紅花12克,元胡12克,威靈仙35克,甘草4克。3.肝腎虧虛,寒濕侵襲一側腰腿作痛,咳嗽、噴嚏、用力排便時疼痛加劇,伴小腿麻木、發涼,畏寒喜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或沉細。[治法]溫腎養肝,疏風散寒,祛濕通絡.[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桑寄生35克,炒杜仲13克,獨活13克,細辛3.5克,當歸尾13克,赤芍13克,桂枝13克,烏蛇肉13克,生薏苡仁25克,制附子13克,懷牛膝13克,防風12克,熟地25克。疼痛較甚者酌加乳香、沒藥以活血止痛,腰痛加川斷、杜仲以強筋壯骨。(三)現代西醫西藥治療方法(1)急性期:潑尼松10毫克,每日3次,服藥7~10天後,疼痛逐漸緩解,逐漸減量停藥。嚴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10毫克/天靜脈滴注7—10天。(2)止痛劑:小劑量阿司匹林1.0克,每日3次;布洛芬200亳克,每日3次。(3)b族維生索:維生素b1100毫克,每日]次,肌肉注射。維生素b12100—300毫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四)封閉治療常采用1%一2%普魯卡因與潑尼松龍各l毫升椎旁封閉,3~5天後重復注射。(五)手術療法如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可行椎間盆摘除術。(六)針刺穴位療法及推拿療法(1)針刺:取穴:腎俞、大腸俞、秩邊、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昆侖、懸鐘、夾脊穴、阿是穴,可加艾炙。(2)推拿:可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從按、樂、揉、推、滾五種輕手法,第二步以搖、抖、搬、盤、運五種重手法進行。應注意推拿對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伴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或嚴重皮膚病者、有明顯骨質病變者禁忌使用。(七)理療(1)制中頻電療法:脈沖中頻電,頻率15~150赫茲,載頻400赫茲,雙向波形,調幅75%~100%,方波調制,連調加變調。放好電極後,電流強度達到細震顫為宜,連調、變調各15分鐘,每日1次。(2)干擾電療法:采用固定法,電流強度達到細震顫為宜,連調、變調各15分鐘,每日1次。(3)紫外線療法:分別照射腰骶部至臀皺襞、股後側、小腿後側三個部位,各為三級紅斑量(6~10個生物量),每次遞增2—4個生物量,待前次紅斑消退後再照下一次,每個部位重復3~5次。(4)短波電療法:電極置於腰骶部或患側環跳穴與小腿承山穴,溫熱量,每次20一30分鐘,每日1次。(5)超短波療法:移動法,每平方厘米1-1.5瓦,每次5-10分鐘,每日1次。(6)音頻電療法:電極分置於腰骶部與承山穴,電流為耐受量,每日1次。(7)間動電療法:常取患肢痛點及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逐穴治療,每次4個穴位,隔日交替,每日1次.(八)牽引療法目前動力牽引已被較廣泛采用,可從20千克左右開始,達30一40千克,以最適重量進行治療,時間為15分鐘左右,休止期在30秒以內調節。亦可用床上重錘牽引或手動牽引法。牽引療法適用於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患者。(九)艾灸療法取麝香o.3g,與艾絨混合搓成麥粒大小,11顆為1次治療量,取穴:以脊椎旁壓痛點和沿坐骨神經走向相當於環跳穴及上下o.5寸處各1點,承山、陽陵泉,承扶、昆侖、阿是穴.有一定療效。(十)穴位貼敷療法采用蟾酥膏貼敷穴位肝俞,腎俞、腰陽關,環跳、殷門、風市,委中、梁丘、陽陵泉、承山,懸鐘.5日換藥1次,4次為1療程.治愈有效率較高.(十一)藥酒療法(1)秦艽桂苓酒:秦艽30克,牛膝20克,川芎20克,防風30克,肉桂30克,獨活30克,茯苓30克,杜仲60克,丹參60克,制附子35克,石斛35克,炮姜35克,麥冬35克,地骨皮35克,五加皮60克,薏苡仁30克,火麻仁15克,白酒1000毫升.將麥冬去心,火麻仁炒熟,其余藥物研細,置於淨瓶中,用白酒浸泡,春秋7天,夏季3天,冬季10天即成。去渣備用。每日空腹時飲1~2杯,每日3次.本方具有溫補腎陽,除濕祛風之功,可用於坐骨神經痛腎陽不足,感受風濕或寒濕證。(2)黃芪續斷酒:黃芪30克,防風30克,肉桂30克,天麻30克,草薢30克,白芍30克,當歸30克,雲母粉20克,白術30克,木香30克,仙靈脾30克,甘草30克,續斷30克,白酒2500毫升。上藥共研粗末,生絹袋盛,以白酒浸泡於干淨瓶中,經7天後取出,去渣備用.每日1次,每次1小盅.本方具有祛風濕、補虛損之功效,適用於坐骨神經痛,感受風漫之邪兼體虛者.(十二)足底反射區按摩療法選取腎,輸尿管、膀胱,腰椎、髋關節、膝、淋巴腺、甲狀旁腺反射區,每個反射區分別按摩2—4分鐘,每日1~2次.(十三)按摩療法病人俯臥,施術者站立其旁,用手掌拿揉腰骶部,臂部、下肢後側數次.再用拇指沿坐骨神經的行走路線做拔筋法數次.最後讓病人仰臥,將下肢屈曲微髋關節的上下搖動數次。(十四)敷藥療法(1)吳萊萸、附片,肉桂,干姜、川芎,蒼術、獨活、威靈仙、地鱉蟲、全蠍、羌活各10克,細辛6克,紅花15克,冰片10克,皂角刺9克,川椒30克.共研細末,密封貯存.用時每次取藥10克,適量放於8平方厘米的膠布中間;敷貼腰眼,脾俞、腎俞、環跳,承山穴,每日換藥1次,6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寒濕證.(2)絲瓜籽適量,將絲瓜子搗爛,外敷命門,承山穴.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濕熱證。(3)當歸50克,紅花30克,乳沒各20克,川牛膝15克,醋300毫升。將上藥放入醋中浸泡4小時,再放入鍋內加熱數沸,以紗布放醋內浸泡,越熱外敷腰眼、環跳、承山穴,冷時再換,每日1次,每次4~6小時。適用於瘀血證。(十五)拔罐療法夾脊穴、阿是穴、環跳、承扶、委中、陽陵泉,懸鐘。先將所選穴位進行常規消毒,用梅花針或三稜針點刺出血,然後立即將火罐拔於所點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拔出血量1—5毫升為度.每次選擇4—6個穴位,每周治療1~2次,6次為1個療程。(十六)耳穴療法①寒濕證:腰椎、腰痛點、腰肌、腎、膀胱、皮質下、脾;②濕熱證:腰椎、腰痛點、腰肌、腎、膀胱、三焦、交感、耳尖,③血瘀證:腰椎、腰痛點、腰肌、腎、膀胱、腎上腺、皮質下、耳背靜脈:④肝腎虧虛證:腰椎、腰痛點、腰肌、腎、膀胱、內生殖器,興奮點、下背.風濕者加腎上腺、風濕線;婦人白帶多者加內分泌。王不留行子耳穴按壓法,每日更換1次,每天自我按壓3次,15天為1個療程.(十七)點穴療法(1)患者取俯臥位,以按壓法尋找痛點、痛線;以輕、中手法點5-10遍。對腱外、浮郄、陰下、臀外、腰眼穴及痛點手法應較重。(2)按壓及披撞主要痛點3~5遍,輔助按壓、按撥其他痛點、痛線;取受限姿勢,按壓痛點、痛線、緊張肌5—7遍。(3)麻木無力者,點大趾間,小趾間,解湲,足三裡、麻筋,麻木重者,手法宜重. 坐骨神經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症狀,發病率達10%~15%,疼痛多由臀部向下放射至足部,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以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背外側為主,咳嗽、噴嚏等動作常使疼痛加劇。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很多種,因此,患者一旦出現這些症狀,首先應該到醫院去診治,查明病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