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幼兒食量很小,每天吃的東西很少,也沒有什麼毛病,就是吃東西好像胃口不好!怎麼樣進行保健治療呢? 孩子不吃飯是家長最為苦惱的一件事情,很多家長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其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主要的原因,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由於家長對孩子百般順從,要什麼給什麼,每天零食、飲料不斷,孩子那小小的胃中哪還有放食物的空間呢?孩子肚子不餓當然吃不下飯。硬逼著孩子吃,只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進而更討厭吃。如果孩子不吃,干脆就由他去,千萬不要求他、逼他。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所以呢,我覺得要想孩子吃飯好,首先是環境、習慣、和規律的養成,還有就是孩子天性好奇,廚房裡面的東西孩子是最為感興趣的,你不妨讓孩子參與到食物制作的工作之中,只要是經過他們手的東西就比較喜歡,比如:擇菜、洗菜、剝皮、擺碗筷之累的,讓他們感受"成就感",這頓飯肯定美滋滋、香噴噴的。還有我還給寶寶喝小安素,小安素能全面補充寶寶營養,滿足寶寶每日所需,增強寶寶抵抗力我家寶寶喝了身體就一直很好。 1.掌握幼兒用餐心理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幼兒進餐時的心理特點:一是模仿性強,易受周圍人對食物態度的影響。如父母親吃蘿卜時皺眉頭,孩子則大多拒絕吃蘿卜;和同伴一起吃飯時,看到同伴吃飯津津有味,他也會吃得特別香。二是好奇心強,喜歡吃花樣多變和色彩鮮明的食物。三是味覺靈敏,對食物的滋味和冷熱很敏感。成人認為較熱的食物,他們都認為是燙的,不願嘗試。因此,不宜給孩子吃太冷或太燙的食物。四是喜歡吃刀工規則的食物。對某些不常接觸或形狀奇特的食物如木耳、紫菜、海帶等常持懷疑態度,不願輕易嘗試。五是喜歡用手拿食物吃。對營養價值高但孩子又不愛吃的食物,如豬肝等,可以讓孩子用手拿著吃。六是大都不喜歡吃裝得過滿的飯。喜歡一次次自己去添飯,並自豪地說:我吃了兩碗、三碗。七是挑食的孩子吃飯容易情緒緊張。孩子的心情緊張,會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從而抑制胃腸蠕動,減少消化液的分泌,產生飽脹的感覺。所以在進餐時要有一個寬松、自然的環境。
但我們不能排除對孩子生理上的監護權。如果孩子不想吃飯,很有可能存在消化不良、生病等原因。應對症下藥,采取相應的措施。
2.注重營養配餐和味覺訓練
新食物的增加同樣遵循逐個增加的原則,同樣要考慮食品污染和人工色素添加劑的問題,要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以增強我們的辨別能力和防范能力。
我們還需要學會增強在飲食方面戰勝自己的能力,即不能因為大人的口味而不給孩子創造訓練的機會。比如,有的看護人喜歡喝粥,不喜歡喝湯,做飯時經常做粥不做湯,孩子就沒有機會體驗湯的感覺,就可能不喜歡喝湯。有的孩子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菜,或者反過來;甚至有的孩子只喜歡吃主食,不喜歡菜和肉類。這些都和幼兒學習吃飯時的訓練有直接的關系。這個時候,孩子還應學會吃軟的菜、硬的菜、各種主食、各種蛋白質類、湯類、粥類等等形式的飯菜,學會體驗各種味道和口感。
3.開飯時間要固定
三頓飯的開飯時間要固定,逐漸靠近幼兒園的開飯時間,不宜隨意性太大。這樣,孩子到點就餓,會給進餐帶來方便。上午和下午的加餐最好以水果或酸奶為主(如果中午11∶30開飯,晚上最早6∶00才開飯,那麼下午的加餐可適當再增加一兩塊點心,以不影響晚餐為宜)。給孩子點心時,不宜把一袋點心都給孩子。經驗告訴我們,給了全袋之後,再想從他手中拿走是非常困難的,必定造成大人孩子都不愉快。等到孩子能夠自己控制每次吃多少合適時,再由他管理自己的食品櫃,否則食品只能放得高高的。對孩子吃飯時間、加餐時間的訓練,實際上融合了“秩序感”和“時間的概念”這兩門功課。
4.學習自己吃
孩子自己動手吃飯,實際上屬於“小肌肉”訓練的課程,因為它要求孩子眼、手、口協調;同時它又屬於“人際關系智能和品德修養”的課程,因為通過訓練使孩子體會到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選擇不吃,受苦的是自己的肚子。
專家提示
讓寶寶快樂進食的高招
榜樣示范法
細心點的家長都注意到,寶寶在幼兒園吃飯都很聽老師的話,筷子嘩嘩不停,轉眼就吃完一碗飯,那為什麼一回家就變得挑食,不能好好進餐了呢?道理其實很簡單,這是因為在幼兒園裡有好多好多的伙伴,吃飯時間一到,大伙兒一起動手,吃飯的“氣氛”很濃烈的緣故。在家中,家長自己就是好榜樣了。有些家長喜歡邊吃飯邊小酌,或是抽煙,一方面延長了吃飯時間,影響小孩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因此,做榜樣還要從家長做起。去同事親戚家串串門,讓孩子們一起吃飯也是好的,不過家長應該在旁邊正確引導,不要偏愛某一個。
飲食控制法
許多家長為了給寶寶“加強營養”,給寶寶每天的飲食配餐多以肉食為主,此外還提供許多高、精、細的副食品,如高級糕點、巧克力等。寶寶攝入這些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後,引起血糖增高,大腦中飽食中樞興奮,攝入中樞受到抑制,使人覺得飽而沒有食欲。許多家長反過來又抱怨“寶寶不好好吃飯”。因此家長要逐步掌握寶寶的飲食規律性,逐漸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吃飯的時間最好要固定,使寶寶在每次餐前保持空腹,產生“饑餓狀態”,以刺激大腦進食中樞產生食欲,這樣既可以避免偏食、厭食的發生,又同時使寶寶在進餐後感到身體和情緒上的滿足,產生快樂感,這種滿足又可以進一步促進食欲的良性發展和完善。合理控制寶寶吃零食,不選擇含糖量較高的飲料、零食,以免引起中樞神經抑制,影響正餐時的饑飽狀態。
美食引誘法
盡量將菜切得均勻,以免寶寶進食時挑來撿去。給寶寶做飯應多花心思,除了合理搭配食物的色、香、味以外,還發揮一點想像力,例如把食物拼成卡通圖案,以此刺激寶寶的胃口。
戶外活動法
戶外活動能令寶寶放松,同時適當的運動又會促進寶寶體內的新陳代謝,運動休息後不要急著給他(她)吃含糖量高的飲料食品,此時的寶寶通常能夠快樂地進餐。
補鈣小“煮意”
補鈣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對於剛剛進入人生的寶寶來講,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膳食中(主要是從牛乳和豆制品中)攝取鈣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每天要吃富含鈣的食物,如海產品、奶類及其制品、豆制品、蔬菜、雞蛋等。補鈣食譜舉例如下:
雪裡蕻炖豆腐
原料:雪裡蕻100克,豆腐150克,豬油30克,蔥、姜、鹽適量。
制作過程:將雪裡蕻洗淨切成末;把豆腐切成1.5厘米見方的塊,放入鍋內燙一下,撈出用涼水浸涼,控淨水分;將炒鍋置於火上,放入豬油,待油熱後,下蔥丁、姜末炝鍋,隨後放雪裡蕻出香味,下入豆腐,添水以沒過豆腐為宜,加入鹽,在旺火上燒開後,用微火炖5分鐘,待豆腐入味、湯汁不多時即可。
雪裡蕻炒肉絲
原料:雪裡蕻125克,去皮肥瘦肉150克,豬油50克,香油10克,醬油、蔥、白糖、鹽適量,湯少許。
制作過程:將雪裡蕻洗淨,控干,切除疙瘩和葉尖,切成碎塊,用開水稍燙,撈出控淨水;將肉洗淨切成絲;將炒鍋置於火上,放入豬油,油熱後下肉絲煸炒變色,加入蔥末、醬油,放入雪裡蕻煸炒幾遍,加入鹽,放湯少許,開後放白糖,淋香油,翻炒均勻即成。
芝士(cheese)讓孩子骨骼更強壯
芝士是牛奶的“濃縮”,牛奶的營養一樣也不少。芝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群、鈣質,此外,天然芝士中的乳酸菌對腸胃有益。
芝士牛奶豆腐
材料:芝士2片、牛奶1杯、南豆腐1塊、油菜250克,蔥和香菜少許。
調料:鹽、糖、白胡椒、澱粉。
做法:
(1)將油菜用水焯熟,加入少許調味料,備用。
(2)將豆腐切片,用油煎成兩面微黃,再加入牛奶和芝士煮沸。
(3)當湯汁收到一半後加入調味料和水澱粉勾芡。
(4)用油菜圍邊,豆腐倒入盤中央,再撒上香菜和蔥末。
芝士炒飯
材料:洋蔥1個、青椒1個、紅燒肉和搾菜各50克,米飯3碗,芝士1片。
調料:鹽、胡椒少許。
做法:
(1)將油鍋燒熱,倒入洋蔥粒、紅燒肉、青椒絲和搾菜絲翻炒,等洋蔥變軟倒入米飯。
(2)等飯快炒好時,加鹽和胡椒,最後將切成細絲的芝士倒入鍋中,拌勻後食用。
真心希望以上對你有幫助,祝寶寶健康!
正常嬰幼兒飲食要五忌
一忌硬、粗、生。嬰幼兒咀嚼和消化機能尚未發育完善,消化能力較弱,不能充分消化吸收營養,因此,供給的輔食或飲食應軟、細、熟,如將蔬菜擠出菜汁、切成菜泥,瘦肉切成肉末等。
二忌咀嚼喂養。有些家長喂養嬰兒時,習慣於先將食物放在自己嘴裡咀嚼,再吐在小勺裡或口對口喂養,這樣做的目的是怕孩子嚼不爛,想幫幫忙。其實,這樣做反而不利於嬰幼兒消化機能的成熟。如果能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消化程度選擇食物,烹調時做到細、軟、爛,嬰兒雖然沒有牙齒或牙齒未長齊,咀嚼能力差,仍是能夠消化的。咀嚼喂養是一種不衛生的習慣,它會將大人口中的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傳染給孩子,而孩子抵抗能力差,很容易因此而引起疾病。
三忌飲食單調。嬰幼兒對單調食物容易發生厭倦。為了增進嬰幼兒的食欲和避免偏食,保持充分合理的營養,在可能口瘀情況下,應使食物品種豐富多樣,色、香、味俱全,主食粗細交替,輔食葷素搭配,每天加1-2次點心。這樣,既可以增進孩子的食欲,又可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四忌盲目食用強化食品。當前,市場上供應的嬰幼兒食品中,經過強化的食品很多。倘若目地選購各種各樣的強化食品給嬰幼兒食用,就有發生中毒的危險。家長應仔細閱讀食品外包裝上所標明的營養素含量。如遇幾種食品中強化營養素是一樣的,就只能選購一種,否則對嬰幼兒有害。必要時家長應征求醫生或專家的意見。
五忌強填硬塞。嬰幼兒在正常情況下知道饑飽,當孩子不願吃時,不要強填硬塞。中國有句俗話,撫養孩子要“三分饑餓,三分寒”,孩子才能生長得更好。家長應多尊重孩子的意願,食量由他們自己定,不要強迫孩子進食,否則,孩子聽膩了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過於強求還容易使孩子產生消化不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