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總愛發脾氣,怎麼辦正文

小孩總愛發脾氣,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小孩總愛發脾氣,怎麼辦
 
獨生子女任性、愛發脾氣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沒能滿足,就大哭大鬧,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滾,頗有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式。3歲以後,幼兒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他們力圖擺脫成人的幫助,自己獨立地做事情,但是由於能力的關系,再加上幼兒這時候思維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點,會出現所謂的“三歲危機。”因此,這時候的小孩就有些不好管。從小培養小孩良好穩定的情緒是很重要的。愛發脾氣,對小孩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家長要想改掉小孩愛發脾氣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小孩為什麼發脾氣,才好對症下藥。通常小孩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時易引起發脾氣暴躁,這和大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大人會表達自己的意志,幼兒大都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的感覺。有經驗的母親善於結合情境和小孩的情緒狀態判斷小孩的身體狀況,盡可能地避免小孩發脾氣。有時候小孩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時也會發脾氣,小孩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媽媽玩會兒,或者很渴望家長的表楊,可媽媽卻毫不理會,照舊干自己的,小孩就會發脾氣以示心中的不滿。聰明的父母若能主動給小孩放松環境,溝通感情,了解小孩的願望,就能避免小孩因情緒不佳而發脾氣。如果小孩愛發脾氣是由家長的溺愛和遷就造成的,家長就要注意嚴格要求小孩,不能有求必應。小孩愛發脾氣,也是有個過程的,當小孩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的處理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的家長一看小孩亂喊亂鬧,就趕緊想盡一切辦法,哄勸,對小孩提出的要求也一應百應,過分遷就。大人可能會覺得小孩嘛,哄一哄就了。可小孩就會認為只有這樣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把發脾氣,胡鬧作為治眼大人的手段,長此下去就會養成壞習慣。有的父母把問題看得很簡單,解決方法也簡單,一個字“打”。其實,打的結果更壞,小孩或是表面屈眼於棍棒,或是越鬧越凶,對父母產生敵視心理。那麼,應該怎樣對待小孩第一次發脾氣呢?家長應該持不予理睬的態度,專心於其它事情。或是告訴他,“什麼時候安靜下來,我才跟你講話。”漸漸地小孩會由大哭變小哭,由閉眼哭叫到睜眼看父母的反應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會轉移到父母身上來,靜靜觀察父母做事情,漸漸忘記了撒潑。當他的情緒穩定以後,家長一定要告訴他那樣做不好,並說明為什麼不好。這樣小孩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發脾氣就能被制止。在處理小孩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這可以說是一場“意志與毅力”的較量。如果作父母的心軟,以後就很難再奏效。當幼兒心情焦躁,亂發脾氣時,成人在指出他的錯誤以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理睬他,讓他知道發脾氣,不講道理是行不通的,是無效的。當幼兒由於某種要求未能滿足而大發脾氣時,家長不要采取強硬態度,非要把幼兒制服。這樣就如火上加油,幼兒的脾氣會更大。成人應該態度冷靜,方法靈活,有時要適當給小孩留點面子,找個台階,讓他自己下。有的小孩在家裡、在父母面前愛發脾氣,而在幼兒園或其他環境則表現得比較好,這樣的小孩可以讓他暫時離開使之任性發作的環境,到親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時間或到寄宿制幼兒園過一段集體生活。這對矯正小孩愛發脾氣、任性的缺點會有好處。
 
能講道理的時候就講道理,當然要點耐心.實在無理取鬧的就先不理他.等他發洩一下不滿的情緒再來和他講道理.這個方法對我家的孩子比較有用.還有就是可以用別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
 
您好,查一下微量元素,看是否缺鋅,鉛超標.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2008-11-149:31:00|by:libraryyingt]
 
發脾氣屬於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孩子也不例外。兩歲到四歲的孩子和青少年發脾氣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即使是最溫順的孩子有時也會發脾氣,但是孩子經常發脾氣,則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穩定的情緒,不利於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那麼,孩子愛發脾氣該怎麼辦呢?

不要被孩子的脾氣所要挾

孩子往往用發脾氣來要挾父母,以達到他的目的。如果父母讓步的話,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低三下四、畏首畏尾,或者是出於憐憫、同情、嬌慣而屈從,最後以無條件地滿足相妥協,這實際上是縱容,強化了孩子發脾氣的不良行為。長此以往,孩子的脾氣就有可能越來越壞,人也會變得越來越粗暴、任性,成為一個要挾父母的行家,因此父母千萬不要被孩子的脾氣所要挾,而應采取其他方式消除孩子的脾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眼看孩子要發脾氣,父母迅速地把他的注意力轉移開去是很有好處的。但父母的這種努力必須及早地進行才會有效。比如說,母親和孩子一起上街買玩具,孩子因母親沒給他買他想要的玩具而發脾氣。“我們就要過馬路了,現在看看兩頭有無車來。看那個騎車的男孩,看見沒有?看他穿的衣服多好看,待他過去,我們就過街。聽那卡車的噪音,真要震耳欲聾啊!現在我們終於過去了。那麼現在我們該往哪邊走呢?”因為母親的滔滔不絕,孩子不愉快的情緒也就被轉移了。

對孩子提出警告

向孩子提出警告可使孩子了解不按要求做的後果,有助於防止孩子發怒和耍脾氣,還可以防止怒氣和脾氣一發而不可收拾。但要注意避免難以兌現的警音,這樣警告才能得到孩子的重視。比如說,先說:“假如你不停止吼叫和跺腳,我就不理你”,也難能做得到。那麼不如說:“如果你繼續這樣,你的嗓子會吼啞,腳也會跺疼。”孩子就會重視你的警告,因為他確實能感到嗓子不好受,腳有些疼,孩子有時也會對警告習以為常,不予重視。還有遇到這種情況,采用幽默性的警告效果會更好一些,如上例警告可以這樣說:“注意!你把地板給弄疼了,剛才你聽到它叫喊沒有?”

要求孩子認錯

孩子發過脾氣之後,堅持要求他認錯確實是好辦法。它標志著憤怒的終結,並有助於孩子恢復正常而不是老繃著臉。認錯還有助於家人之間關系的恢復。孩子認錯時態度是否誠懇,語調是否正確都不那麼重要。要求孩子認錯的主要原因是,它對孩子懂得發怒之後如何使情況恢復正常有好處。家裡的成年人若能在發怒和沖動之後認錯、道歉,對孩子也有幫助。這就是對孩子的身教。在爭論和爆發脾氣之後,進行調和對於有關各方都很重要。它使孩子懂得在不危及彼此關系的情況下,如何結束爭論。

暫時不予理睬

孩子很難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耍脾氣,脾氣的爆發總是有對象的。所以如果任由孩子去號啕、跺腳,自己轉身離開房間,孩子的脾氣就不會持續太久,如無意外,事情就是如此!如遇孩子正在傷害他自己或是損壞別的東西,是難以置之不理的,若把孩子留在那裡,危險較大,必須把他弄到安全的地方。如此幾次之後,孩子自然就會領悟到,靠執拗、任性、發脾氣是不能實現自己不合理的願望的,因之便可以慢慢地曉之以理,改掉說一不二,為所欲為,執拗任性等等不良習慣。

父母意見要一致

在如何對待孩子耍脾氣的問題上,如果父母意見不統一,什麼措施都沒有意義。雙方會相互削弱對方措施的效果。比如,當父親在干預發火的孩子時,母親切不能說:“不聽爸爸的話”、“不和爸爸好”、“爸爸壞”之類的話;或者當母親教育孩子時,父親打斷母親的話而為孩子辯解,說情等。須知,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從根本上使孩子受益,而且很容易使孩子不尊重父母中的一方,甚至有損家長應有的威信。

消除引發孩子脾氣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遇到冷落,待遇不公平,為引起大人的注意或所求不遂等。無論出自哪方面的原因,父母均應認真對待,並采用適宜的辦法,使孩子從這些因素中解脫出采。這就需要父母要先嚴於律己,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有無不適當的地方,同時父母要多尊重體貼孩子的感受,努力防止激起孩子的憤怒。

父母一定要教孩子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和脾氣

因為某些原因,父母如要完全制止孩子表現他的慣怒,就要在孩子的憤怒稍露端倪的時候,非常憤怒地對他加以壓制。這樣一來,要麼孩子的情感受到嚴重的傷害,要麼造成腸胃不適。
 
我建議你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
經過科學檢查以後,看看寶寶的原因在哪裡
如果身體沒有疾病
最好還是再去看心理醫生
 

關於童星問題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