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基本每晚尿床,怎麼辦 "尿床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基因或家族遺傳、功能性膀胱問題或泌尿道感染、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不成熟,以及睡眠問題,包含覺醒中樞較遲緩。基本上大多數尿床的人是功能不成熟的關系,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改善;只有少數人是因為神經或膀胱的問題所造成。
根據症狀尋求適當治療方式 如何處理尿床事宜,其實是很重要的。家長若不恰當的責罵孩子,往往是精神壓力及一些異常行為的根源。治療的對策,則需根據主要造成尿床的原因加以解決。
1.腦部覺醒中樞較遲緩: 睡覺睡太沈,感覺不到膀胱脹而尿床,可以藉由睡前排空尿液、尿床鬧鐘,或半夜定時叫小孩起床排尿來治療。 根據研究顯示,尿床鬧鐘的成效最好,復發率最低。尿床鬧鐘是一種有探頭且放在褲裆中,當它偵測到褲子有一點點尿濕時,即會發出聲響。會發出鬧鈴叫小朋友起床解尿的鬧鐘,在網絡上搜尋「be-weddingalarm」或洽詢兒童精神科醫師,即可取得如何訂購之信息。一般建議持續使用15周以上,根據1995年泌尿科醫學雜志的研究顯示,其成功率約75%,復發率約41%。叫小朋友起床後,應讓他回想剛才身體或膀胱有甚麼感覺,以便逐漸養成不需鬧鐘就能自行起床解尿。
2.夜間腎髒制造過多尿液的對策: 腎髒制造尿液的功能,會受到腦下腺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控制。正常小孩隨著年齡增加,到了晚上「抗利尿激素」分泌會增加而導致尿液減少,然而有些小孩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夜間腎髒制造過多尿液。治療上應於夜間六時之後限水,尤其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配合使用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以補充不足,可以有效減少尿床。
3.功能性膀胱問題: 有些小朋友的膀胱較為敏感,只裝了一點點的尿就會將尿排出。這些小孩,除了晚上少喝水,減少夜間腎髒制造的尿量外,應在睡前小便,把膀胱排空,並使用鬧鐘或父母在固定時間叫醒小孩起來解尿。除此之外,白天不要限制飲水量,每日至少1次稍微憋尿到有輕度脹滿不適感,以鍛練膀胱功能,進行膀胱控制練習。另外,有一些藥物,也可以對功能性膀胱問題有所幫助。
4.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會造成頻尿、尿失禁,甚至解尿疼痛、發燒等症狀,應由醫師給予抗生素治療。
5.便秘: 便秘而直腸有過多糞便累積會影響膀胱容量,並容易有小便失禁之現象。應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以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6.神經性膀胱、先天性泌尿道異常、脊髓神經病變: 這三種原因都會有小便失禁情況,需由醫師根據個別原因去治療。
7.其它可以使用技巧: 例如「正向回饋法」,在日歷上記錄「濕」或「干」之夜,每周家長對孩子保持干爽的努力給予小小的獎勵;或是「責任訓練法」,以非責備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責任感。如:讓小朋友尿床後自己換床單,甚至自己拿去清洗,可以讓小朋友知道,雖然不是自己的錯,也要分擔一些大人的辛勞。此外,床上使用防水墊,可減少麻煩,也減輕照顧者生氣的程度;父母應給予體諒及支持,避免不適當的責怪、處罰,以免小孩產生自責及退縮行為問題。對於仍在尿床的青少年,要避免他們產生自卑感。
如果已用盡各種方法,孩子尿床情形還是很嚴重,造成很大困擾的話,可考慮藥物治療。目前有些藥可以改變睡眠的深度,讓兒童不致睡太沉;有些藥可減少夜間尿量。通常這些藥物在服用期間可有效減少尿床現象,停藥後可能復發,所以要服用頗長的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