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突然語言不流暢正常嗎? 有可能是口吃啊,一定要注意啊 口吃分為暫時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暫時性口吃是一種發育性口吃,也就是幼兒初學說話時出現的口吃,很多孩子在三歲時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兩三歲正是孩子學習語言的起步階段,他們掌握的詞匯量少,表達能力有限,而生活范圍的擴大、對整個世界的好奇又讓他們急著向大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語言表達又跟不上,因此表現出猶豫、吭哧、停頓和重復。應該說,這時的口吃是兒童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說話不流利的現象會逐漸消失。 而有些孩子四五歲時說話仍結結巴巴的,這種良性口吃需要家長耐心矯正,兩年到三年內多可消失。而五歲之後出現的口吃,就比較頑固了,除非進行持續有效的矯治,否則孩子會一生口吃。 ●心理、生活習慣導致孩子口吃 導致孩子口吃的原因較為復雜,一般與孩子的心理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緊張、驚嚇、生病甚至模仿都會造成口吃。 孩子的“吭哧”和真正的口吃還是有區別的,主要在於有沒有口吃的心理預期,也就是那種在開口說話前害怕自己會口吃的恐懼心理。這種心理預期是真正口吃的標志。正常人說話時,每幾分鐘就會結巴一下,但正常人對此並不在意,會繼續平靜地表達。口吃患者就不同了,他們在說話前就知道自己要口吃,而且非常害怕,說話格外吃力,尾音拖得很長,甚至有擠眼睛、甩胳膊、拍大腿等多余動作。 ●孩子結巴,家長應“聽而不聞” “孩子‘吭哧’時,家長不要說‘別著急,慢慢說’。”應該先靜心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如果孩子只是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會“越急越講不清楚”,這是孩子的思維超前於語言的明顯表現。孩子說話時,家長不要提醒、不要催,而是應耐心傾聽,也不要說“不急,不急,慢慢講”這類話,這些話同樣會增加孩子說話的心理負擔,暗示其說話“有問題”,孩子會在這樣的暗示下變得緊張,更容易口吃。平時,可以讓孩子多朗誦詩歌或講故事,讀書的速度放慢些,這樣就能減輕孩子的急躁心理。 不過,也不能輕視孩子結巴,“口吃越早矯治效果越好”。 有數據表明,童年結巴的孩子到成年後只有少數會成為真正的結巴。有些家長對孩子兩三歲時說話結巴不以為意,認為是正常現象,等孩子大些自然就好了,可口吃卻“持續”下去,等孩子七八歲時,家長才帶孩子四處求醫,此時矯治的難度就相對增大了。 因此,如果初學說話的孩子,其結巴現象在一段時間後沒有好轉或加重了,甚至出現多余的伴隨動作,則必須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測試,如果測試結果表明孩子是真正的口吃,就要盡早進行矯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