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寶寶7個月了,最近一周內幾乎每天都拉3次屎,6個月前他每天都是1次,多的時候也只有2次,可現在是3次,最後一次還有點稀。 正常 寶寶大便干燥呈顆粒狀。
應對措施:一般來說,人工喂養的嬰兒比母乳喂養的嬰兒更容易發生便秘。我們不以幾天拉一次或者一天拉幾次來斷定孩子是否便秘,一個最重要指標是—寶寶大便是否硬結,就是俗稱的羊便。是,就是便秘。
便秘要視情況處理:對於母乳喂養的便秘寶寶,可給糖水或橘子汁(但母乳喂養的寶寶很少患便秘);如果孩子吃的是配方奶粉,在兩次喂奶期間,適當多喂點白開水,可以加點果汁或者米湯,以刺激腸蠕動(選用含低聚糖的配方奶粉也有助於預防便秘發生);4個月大的嬰兒可以添加一些菜泥、果泥;對那些年齡更大點的便秘寶寶,生活中父母應鼓勵他們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谷類食品。
除了通過飲食療法來糾正便秘,還可結合按摩:以寶寶的肚臍為中心,用手掌由左向右旋轉輕輕摩擦寶寶的腹部,10圈休息5分鐘,再按摩10圈,反復進行3回。
還可以協助寶寶做助便操:讓寶寶仰臥,抓住寶寶雙腿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後單腿屈伸10次。增加戶外活動,多運動可以促進腸蠕動,能使大便通暢。
如果嬰兒存在頑固性便秘,經上述處理均無效,就需要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因為便秘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例如先天性巨腸症、肛門疾病、甲狀腺功能不全等。
1.養成寶寶定時大便的習慣。
健康成長的寶寶一般每天都能准時排便,其中以早晨吃奶後排便的居多。這時孩子情緒平穩,容易集中注意力排便,因此,每天一到這個時間父母可以通過“嗯嗯”的形象化語言幫助寶寶辨別要他大便的信息,形成條件反射。到寶寶1歲左右,就能教他早餐半小時後坐盆了。
2.寶寶排不出大便時,不要長時間坐盆,更不能讓他邊坐盆邊玩或看書。
因為在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孩子不易排便,而且長時間坐盆,易造成個別體弱的孩子脫肛。每次坐盆5~10分鐘為宜,每天次數也不宜過多。只要精神和食欲都很好,體重增加也正常,大便不干結,那麼就算孩子2~3天排便1次,也不用特殊處理。
3.給寶寶時間。
寶寶真正能自己控制大小便得到一歲半至兩歲。之前的反射性排便排尿時期不能硬來,如果寶寶哭鬧著不拉或過了5分鐘還不肯拉,就轉移你的視線,也轉移他的視線,讓這段不愉快很快過去。下次再來。
4.讓孩子接受,而不是排斥。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讓他覺得自己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是好的有用的,自己的生理功能也是很自然正常的,有利於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而不是用
“今天又沒拉屎”、“不拉屎,細菌、髒東西都留在你肚子裡了”之類的話來導致寶寶不良心理暗示:我拉不出屎,我不健康。如果因此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和生理功能產生排斥感,會影響到長大後的身體觀念甚至性觀念。
5.關注需要技巧。
兒童專家指出,如果對孩子的大便問題給予超過其他事情的特別關注,孩子就會利用這個機會來叛逆、消極抵抗,或糊弄周圍的人。越自然、越沒有壓力的方法對孩子身心健康越好。 可能寶寶的腸胃不怎麼好,建議吃點益生菌產品。 有點拉肚子 看下醫生吧,孩子的問題還是要重視,拖不得的 現在豬流感啊!!給寶寶吃點牛初乳增強免疫力最好,也有助寶寶腸胃的! 吃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也正常 每天拉3次屎正常 判斷大便正常與否,是根據大便次數和性狀,尤其是性狀。孩子大便次數比以前增多,且有點稀,那就不能說正常,估計是消化不良,最好查大便常規,就可明確診斷,給予服些助消化藥即可 很正常,一次不拉完 不正常的, 判斷小兒是否腹瀉,不能單憑大便次數是否增多,還要看大便量是否增大和大便性質是否改變。僅次數增多,大便依然成形的,稱為“假性腹瀉”。而小兒腹瀉病是指次數增多,性質改變,包括生理性腹瀉和感染性腹瀉。 根據你表述的情況,可能是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引起,建議你不要急於做太大的變動,慢慢來,等適應後再酌情增加輔食。 腹瀉是指排出異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膿血,並且排便次數頻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周圍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症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由於腹瀉會丟失大量的腸液,多次腹瀉後可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離子丟失過多,造成全身不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或伴有膿血便、劇烈嘔吐或高熱,應到立即醫院就診。 一、腹瀉的自我診斷要點 伴隨的症狀 可能的診斷 急性腹瀉,水樣便,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臍周疼痛胃腸炎,多為食用不潔、變質或使用過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瀉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並發現大便中帶膿血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腹瀉伴發熱常見於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和結腸癌等 慢性腹瀉還有間歇性便秘結腸過敏、直腸或結腸息肉,還須排除結腸癌 糞便呈醬紅色或血水樣,含有膿血小塊,量較多且有惡臭急性阿米巴痢疾 糞便量多,惡臭異常,呈灰白色油脂狀一般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 嚴重腹瀉,伴有劇烈嘔吐、發熱、嚴重脫水,糞便呈米泔水樣,病情凶險可能為霍亂和副霍亂 常見腹瀉的病因及治療 夏季是菌痢的高發季節,此時,沙門氏菌腸炎、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到了發病高峰期。由於三者在臨床上均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易混淆診斷。此外,菌痢與沙門氏菌腸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盡相同,而輪狀病毒性腹瀉則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對三者加以鑒別,於及時治療有重要意義。 菌痢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少見,首發症狀為先瀉後吐,同時有腹痛,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的特點是便次頻繁,每日大便次數超過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狀為粘液或膿血便,裡急後重明顯,大便鏡檢滿視野白細胞,大使培養可查到志賀氏菌。氟哌酸為目前最佳抗痢藥物。 沙門氏菌腸炎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牛奶、蛋類、家禽、內髒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多見。首發症狀為先吐後瀉,常有嘔吐,以臍周腹痛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狀為水樣帶粘液,裡急後重不明顯,大便鏡檢白細胞總數多正常,大便培養可找到沙門氏菌,治療藥物選用復方新話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輪狀病容是6歲以下幼童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以6個月~2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輪狀病毒性腹瀉首發症狀為嘔吐、咳嗽,腹瀉每日3-10次,大便為稀便、水樣或蛋花樣。有酸臭味,無粘液及膿血,大便鏡檢、大便培養均陰性,血象不高,病毒檢測可分離出輪狀病毒。如果沒有繼發細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藥物。 抓“肚筋”醫治拉肚子 因受涼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來治療。讓患者俯臥於床上,可在患者兩肩胛骨內側分別抓住一根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來,再猛地松開,這樣左右如是幾次,便有奇效。 可以給寶寶喂一點熟蘋果,把蘋果切塊放在粥裡燒,熟蘋果是有調節腸胃收干大便的作用的,還可以給孩子喂熟的蘋果泥。
熟蘋果泥制造方法,拿一個蘋果去皮去核,切塊放入攪拌機打碎,放入微波爐內高火兩分鐘,拿出攪拌一下,再高火兩分鐘,這個時候蘋果泥是呈現果凍狀的,待涼喂寶寶,如果蘋果不夠甜孩子不愛吃,可以加入葡萄糖。 還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母乳喂養,寶寶媽媽也應該注意不要著涼了,不要在剛吃完涼食以後馬上喂寶寶,這也會引起寶寶拉肚子.
寶寶腹瀉問題全指南 每個嬰幼兒由於排便習慣不同,每天的排便次數也會不同。臨床上,出生6個月內的寶寶,每天排便在6、7次之內,6-12個月的寶寶,每天排便約2、3次,都屬於正常現象。另外,寶寶會因遺傳、個性、體質和進食內容不同等因素,有不同的排便性狀,但只要每天能維持固定的排便習慣,且沒有特別異常的現象,就可不必過於擔心。 1.解析寶寶腹瀉 如果寶寶排便次數增多、便便的顏色以及性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麼,媽媽們就要加以注意了。根據臨床表現,寶寶的腹瀉可分為輕度腹瀉和重度腹瀉。 輕度腹瀉: 寶寶大便每天約3~10次,黃色或綠色,稀糊狀或蛋花湯樣,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偶爾有惡心、嘔吐。寶寶精神狀態好,體重輕度下降,體溫大多正常,偶有低熱,無明顯脫水症狀。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因為進食不當、消化不良或者著涼所導致的非細菌感染性的腹瀉。 便便解析: 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也不完善,人工喂養的寶寶添加輔食過快,改變了飲食的種類或者轉奶等突然的改變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會增加消化道的負擔,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導致腹瀉。也可能是氣候的變化或者護理不當引起的。 便便應對,教您6招: 1)喂養應定時、定量。按時逐步增添輔食,但不宜過早、過多添加澱粉類或脂肪類食物,也不宜突然改變輔食的種類。可以給寶寶加喂些蘋果汁和胡蘿卜水,以達到收斂腸道內過多水分的目的。 2)轉奶的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切忌速戰速決。一般轉奶需要2周的時間,第一次轉奶應從每天的中間餐數開始,然後每隔幾天增加一次轉奶的餐數,直到完全轉為新的奶粉。考慮到寶寶的體質各不相同,轉奶的步驟也可因人而宜,酌情調整。 3)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腹部的保暖。每次便便後,都要用溫水清洗寶寶的肛周,勤換尿布,及時處理糞便並洗手消毒,以免重復感染。同時加強體格鍛煉,預防感冒、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4)如果是在母乳轉換配方奶粉的過程中出現情況,應注意觀察喂食配方奶粉嬰兒的大便,通常呈糊狀或條狀軟便,顏色有黃色,也有綠色。一般來說,每一個寶寶便便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只要寶寶的飲食、生活起居正常,生長發育一直很好,父母不必為寶寶排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太過於操心。 5)一旦出現水樣的便便,應提防輪狀病毒性腹瀉,又稱秋季腹瀉,是一種好發於秋季的感染性腸炎,絕大多數患兒是因為感染了輪狀病毒後才發病的。此病是一種自限疾病,病程3-8天,主要治療是補液和抗病毒以及對症治療。 6)偏食澱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並帶有泡沫。父母可適當調整寶寶的飲食,減少澱粉或糖類食物的攝入。 以上幾種情況多是輕度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的表現,媽媽們不要過於擔心,只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找到原因,合理調整飲食,恰當護理,好好調整,寶寶在2—3周內自然會恢復。
掌握就醫時機: 嬰幼兒腹瀉病情變化快,寶寶的耐受力差,應謹慎對待。如果寶寶腹瀉超過3天,病情仍不見好轉,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應立即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1)腹瀉次數和量增加 2)頻繁嘔吐 3)明顯口渴 4)不能正常飲食 5)發熱 6)大便帶血
中重度腹瀉: 除了與細菌感染有關外,可能是輕度腹瀉加重所致。如果寶寶排便頻繁,每日便便十次至數十次。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換尿布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食欲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上述這些情況都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的。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於致病微生物所致。
對症支招: 應速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千萬不可以自行用[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