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孩子發燒38.6度,怎麼辦?用什麼方法降溫?正文

孩子發燒38.6度,怎麼辦?用什麼方法降溫?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孩子發燒38.6度,怎麼辦?用什麼方法降溫?
 
"正常情況下,小兒的體溫是在一定的范圍中波動。肛溫為36.5℃~37.5℃,腋下溫度為36℃~37℃,傍晚時體溫較清晨時高,哭鬧、飲食過多以及運動後都可影響體溫使之稍有增高。尤其對於新生兒、小嬰兒,由於其體溫調節功能未成熟,外界氣溫、哭鬧、喂奶、衣服的厚薄等均能引起體溫波動。當肛溫超過37.8℃或腋下溫度超過37.4℃時,方認為發熱。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御反應。小兒發熱,是兒科許多疾病的一個共同症狀。在一定程度上,小兒發熱並不完全是壞事,對某些疾病,還有助於病體康復,因此不必急於采取降溫退熱措施。但是發燒持續過久或者溫度過高,就可以引起機體的損害,尤其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利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孩子體溫不很高,一般情況比較好,可以在家治療休息。但對小兒發燒,要時刻注意。3個月以內的嬰兒發燒超過37.9攝氏度;3到6個月的嬰兒體溫超過38.3攝氏度;6到12個月的嬰兒體溫超過39.4攝氏度;1到2歲的兒童持續發燒超過24或48小時;任何年齡段的兒童體溫超過39.4攝氏度或38攝氏度以上超過3天。另外,如果出現呼吸困難、脖子僵硬、嘔吐或拉稀也很危險,應該在第一時間送往醫院。

具體對策:
一.38.5度以下,宜采用物理降溫法,具體方法如下:

1.溫水擦浴。
出1克汗可以帶走1卡熱量,而蒸發1克汗水則可帶走273卡熱量。即使是夏季,也不能用冷水擦浴,因為冷刺激導致體表毛細血管收縮,不利於散熱。

2.冰袋或冰帽。容易出現高熱驚厥的患兒,高燒時可枕冰袋或戴冰帽保護大腦,注意冰袋不能全身應用。具體方法:將毛巾浸涼水後敷在頭額部,每隔5-10分鐘更換一次;或將暖水袋灌入冷水枕在腦後;也可將大毛巾浸溫水後擰干,敷在胸背部(如遇小兒面色發青、發抖應停敷)。

3.酒精擦浴。用75%酒精兌一倍溫水(切記!),溫度不可太低。用小毛巾浸泡後擦洗頸部、腋下、腹股溝、手足心、前胸後背各數分鐘,即可降溫。輕擦四肢腋窩、大腿根、頸部、膝關節後方。但是必須注意:①不能擦胸、腹部以免體溫下降過快,幅度過大。②不可反復擦試,因為皮膚能吸收一部分酒精,小兒肝髒功能不完善,容易發生酒精中毒。

二、38.5度以上39.5度以下

物理降溫+藥物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在一般情況下,藥物退熱治療適用於腋溫高於38.5℃的幼兒。在眾多解熱藥中,對乙酰氨基酚(如泰諾、百服寧)以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而被who(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首選的小兒解熱藥,是適合家庭常備的兒童退熱制劑。該藥有明顯的解熱鎮痛作用,對胃腸刺激甚少,對血小板及凝血機制無影響,口服吸收迅速有效安全。但亦不宜反復使用,臨床有反復用後出現再障及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

藥品的選擇

1.美林(布洛芬)首選!

2.泰諾林(對乙酰胺基酚)

3.小兒速效感冒沖劑、復方鋅布顆粒;

4.小兒牛黃散、紫雪丹

5.小兒退熱貼;

6.小兒退熱栓;

三、39.5度以上,可以考慮用以下方法並遵從醫生的決定。

1、雙氯酚酸鈉納肛,效果不錯,

2、肌注退熱藥物,如復方氨基比林

3、冰鹽水灌腸,也有很好的降溫作用

如果高熱40度伴有抽筋者,一定要考慮用冬眠藥物,否則很難有效果。

冬眠藥物為:

1、氯丙嗪和異丙嗪,各1mg/kg,肌注,效果不錯。

小兒發燒用藥的注意事項:

小兒由於體溫調節神經中樞功能尚不健全,因而一旦遇有內外不良因素影響時,便易出現發熱症狀。在小兒,常常一點小病就可燒達40℃甚至更高,另一方面,小兒發熱往往來勢凶猛,其體溫往往升高很快,尤在夜間更加顯著。因此,家庭學會合理使用退燒藥十分重要。

小兒發燒有幾個特點:其一,小兒對發燒的反應多不敏感,低熱、中熱的孩子往往能照常玩耍而不表現出鮮明的異常,因而起病之初常常不能被家長們及時發現,待孩子變得不活潑、異常安靜、萎靡拒食時,其體溫常已在39℃左右了;其二,小兒發熱時體溫往往升高很快。並可升得很高,5歲以下的小兒常可因高燒而發生驚厥,出現意識喪失、眼球固定或上翻、頭頸後仰、面肌及肢體抽搐、呼吸暫停等危急症狀;其三,引起小兒高燒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的是各種急性感染,其中尤以上呼吸道感染為多見,故而對小兒高燒的治療中,常常在退熱同時須使用大量的抗感染藥物。

小兒發熱而使用退熱藥時,有以下幾點必須引起注意:①具有退熱作用的藥很多,但小兒用藥有小兒的特點,事實上,許多成人使用的退熱藥,小兒不能使用或須避免使用,如apc(復方阿司匹林片)、撲熱息痛片均是成人發熱時最常用的退熱藥,但在嬰幼兒,因其肝功能尚不成熟,使用這類藥品時易致損害,故而3歲以下小兒須避免使用;安乃近因用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較多,故也不主張應用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②小兒發熱時較為適用的退熱藥是阿司匹林片,該藥雖然古老,卻是一種比較安全的藥物,極少引起嚴重副反應,唯該藥過久使用也可造成小兒肝髒損害,而患有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礙,或患有水痘的小兒則必須禁用此藥。③由於小兒發熱時體溫往往很高,使用退燒藥尤其當用藥過量時,常可引起過於劇烈的藥效反應,從而導致患兒大汗淋漓,這樣,體溫回落固然迅速,但出汗過多容易引起小兒虛脫,因此,在小兒使用退燒藥時,計量必須准確,尤須避免因退熱心切而過量用藥。④中藥小兒牛黃散、紫雪丹等退熱藥相對副作用較少,因而在病情和緩的小兒發熱,可優先選用中藥制劑。⑤對於小兒急起高熱,尤其是體溫高達40℃時,單用阿司匹林口服已不能應急,此時可采用安乃近注射劑滴鼻法救治,方法是:將普通安乃近注射劑兌入相等量的冷開水,將此藥液滴入小兒兩側鼻孔中,5歲以下小兒每次每側鼻孔滴l滴(不可過量!配成的藥液因性質不穩定,故不可久存);也可采用體表冷敷、涼水浴等人工降溫法降溫,以免發生小兒驚厥。⑥由於小兒發燒大多為感染所致,故退燒降溫治療都只是臨床時的對應措施,欲使病情得到根本性的控制,必須采取相應的抗感染等治療,對於體溫過高而發生驚厥等並發症者,必須去醫院請醫生診治。小兒發熱起病隱蔽,體溫升高快,尤在夜間易發生高熱而驚厥,故而對不明原因的小兒發熱,一旦發現,都應及早送醫院診治,不可因小兒體溫此刻不高而心存僥幸。平時家中應備有一些供小兒使用的退燒藥,能貯備一些應急降溫的安乃近注射液則更好。只是安乃近作用迅速、顯著,使用不當(如濃度過高或滴藥過多)常易引起小兒大汗虛脫,故而應用此藥必須慎重,非必要時不可擅用。

有一種小兒發熱,系盛夏環境氣溫過高所致。這種無其他原因可查的小兒發熱,稱作“夏季熱”或“暑熱”。對這類小兒,應采用設法降低環境氣溫、給孩子多喝水或在醫生指導下飲用一些清火去毒的中藥煎劑等措施治療,此時服用退熱藥大多是有害無益的。對夏熱的小兒,可采用中藥大青葉、青蒿各10克,麥冬6克,生地3克水煎服;或以淮山藥10克,葛根、麥冬各6克,棗皮4.5克,雞內金3克,五味子1.5克水煎服。兩方均分一天2—3次服,1歲以下嬰兒服藥量減半;中成藥六一散、雞蘇散、碧玉散也有良效,可斟酌選用。

小兒發燒的護理:

1、藥物降溫後觀察有無大量出汗,如有應多喝白開水,並在水裡加些鹽和糖,以補充出汗而丟失的水份及鹽。飲食以清淡為好,少食多餐,多飲水和湯,多排尿,幫助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降低體溫。可適量吃一些牛奶、雞蛋、豆類等易於消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量要比平時減少。

2、應及時更換被汗液浸濕的衣服,以保持皮膚清潔。高燒的小兒還應注意臥床休息,室內溫度適中,通風良好,衣被不可過厚、過緊。

3.保持一定的室內濕度。這樣有利於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和汗液的蒸發。可以使用加濕器,也可用水、濕毛巾等蒸發加濕。
"
 
物理降溫就是用退熱貼,藥店有售或者  我的原則是38.5度以下,不要吃退燒藥,打退燒針,要給寶寶多喝水。注意環境溫度是否過高。在炎熱的夏季,氣溫很高,嬰兒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又差,媽媽抱著嬰兒時熱氣不易散發,使體溫升高。但是這種發熱一般時間不會太久,再給孩子放在涼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給孩子飲一些清涼的水果汁,或給孩子洗個溫水澡,幾小時後體溫就會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嬰兒又包裹得過多,也會使嬰兒體溫升高。  若高燒38.5度以上,請立即讓醫生確診是病毒感染的,還是細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藥(如:利巴韋林),細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頭孢類),不要急於退燒,燒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來。  處理寶寶發燒的“四忌”·孩子一發燒,不要馬上就給孩子服用退熱藥,正確方法應先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切忌過於迷信要到病除。如果用藥後,孩子沒有立即退燒,不能隨便要求醫生換藥或加藥;·發現孩子發燒,一些父母會使用多穿衣服或用厚厚的毛巾包毯包裹捂汗的方法幫助孩子退熱,但實際上,這種方法早已被證明是錯誤的。·退熱需要一個過程,父母千萬不可過於追求快速降溫。小兒在悶熱的暑天發熱生病的比較多,怎麼辦?用食療方法可以退熱治病.1.西瓜汁.用潔淨的紗布擠出西瓜的汁液,日飲數次,可治發熱.2.番茄汁.將番茄用開水沖洗,剝皮去籽,用潔淨紗布擠出汁液,代水飲用,可治發熱口渴、小便赤色.3.絲瓜葉湯.將老絲瓜葉5至10片洗淨,加少許冰糖,煮湯.日飲數次,適合醫治發熱初起.4.荷葉粥.荷葉一個,洗淨切細.先用粳米煮粥,粥接近成熟時,放入切細的荷葉,煮熟後食之.可治暑熱.5.青蒿茶.取青蒿5至10克,當茶泡著喝.此法適合感冒低燒不退的症狀,有解毒清熱的功效.6.梨汁粥.把生梨洗淨切碎,以水煮取汁,加入粳米熬粥食用,可治小兒風熱.祝願寶寶健康快樂,早日康復
 

小孩血鉛80ug/l算偏高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