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睡著了撒尿 是怎麼回事正文

睡著了撒尿 是怎麼回事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睡著了撒尿是怎麼回事
 
一般小孩會這樣也就是尿床
一般說來,寶寶在1歲或1歲半時,就開始能在夜間控制排尿了,尿床現象已大大減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歲甚至2歲半後,還只是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這依然是一種正常現象,大多數孩子3歲後夜間不再遺尿。遺尿症是指5歲以後每周至少有一次遺尿者,並不包含偶然一次的尿床。

引起尿床的原因很多,雖然有一些疾病可使孩子患遺尿症,但對於大多數尿床的孩子而言,尿床是一種機能性的問題,只要父母注意看護並去除生活中可能造成孩子尿床的因素,孩子尿床是可以糾正的。

有一些孩子尿床有遺傳因素,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男孩中,孩子的父親小時候也往往尿床,這種情況引起的尿床,有時可到青春期才自愈。

引起尿床的疾病有:蛲蟲症(蟲體對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腎髒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損傷、骶部神經功能障礙、癫痫、大腦發育不全、膀胱容積過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遺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絕大多數孩子的尿床與精神因素、衛生習慣、環境因素等有關。

精神因素有:孩子入睡前玩得太累或興奮過度;孩子曾受了驚嚇甚至是害怕尿床受到責罵等。

不良衛生習慣有:父母照顧不周;沒有給孩子進行及時的排尿訓練如長期使用一次性尿布,孩子對排尿的行為沒有敏感的反應;孩子的內褲太緊、局部沒有清洗尿漬刺激等。

環境因素有:突然換新環境;氣候變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飲水過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間有便意時沒有及時把尿等都會造成孩子尿床。

孩子睡眠過沉也是原因之一,據有關人士對尿床的孩子進行腦電圖觀察,的確存在著此因素。只要找到原因有針對性地給予糾正,孩子尿床現象必將大大減少並最終不再尿床。

經常尿床的孩子往往膽小、敏感、易於興奮或過於拘謹。所以,父母還應從培養孩子的性格入手,來糾正尿床現象。

孩子尿床往往是有規律的,如經常發生在某一時間,通常是在上半夜,有時可一夜多次。對待尿床的孩子,切忌打罵和羞辱性懲罰,那樣只能使孩子精神更加緊張而加重尿床現象。應該解除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樹立起信心,一旦孩子沒有尿床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孩子的尿床現象將會減少。父母應仔細觀察孩子的尿床與什麼因素有關,並加以著重解決。只要不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尿床,父母就不必過於擔憂,父母要相信孩子能改正,這對孩子樹立信心很重要。

生活中要加強孩子的個人衛生,注意清洗局部,內褲要天天換洗,尿濕後要及時更換。有的父母認為,讓孩子穿濕褲子,孩子難受了下次就改了,但濕褲子的寒冷或腌漬刺激可能讓孩子夜間又尿。孩子的臥具應干爽舒適,父母應在孩子經常尿床的時間提前一些叫醒孩子排尿。每天晚上入睡前先排尿,夜間父母對孩子的“表示”要能做出及時反應,不要讓孩子憋急了尿床。睡前不要給孩子看驚險電視或講恐怖故事,不要嚇唬孩子。白天不要讓孩子玩得太興奮,孩子太疲勞時更要及時把尿以防孩子睡得沉而尿床。對經常尿床的孩子,晚飯要吃得淡一些,晚上應少飲水和不要吃含水量多的水果。

對於3歲前的寶寶偶然一次的尿床是正常現象,父母不要對孩子尿床表現出過於憂慮和給過多指責,更不能訓斥懲罰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是糾正尿床的重要方法。

如果孩子超過3歲後仍頻頻尿床,除生活上予以糾正外,可在醫生指導下采用中西藥物及針灸等方法治療。
 
河北省石家莊和平中醫慢性病醫院遺尿科,我是隨主任。關於成人尿床一般與以下方面有關:關於成年人尿床,特別是從小就有一直沒有完全康復的病人,一般都與下面因素有關:1,白天憋尿狀況差,有尿急、尿頻,見到水或摸到水就想小便的情況,憋尿時間長一下,小腹酸脹感明顯。這說明膀胱括約肌功能差所致。2,晚上形成的尿量多,不敢喝水,稍微喝點水晚上就會出現症狀,這種情況與大腦腦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和腎虛所致,個別的患者出現腰酸腰困,四肢疲乏無力,白天精神差,例假不規律,怕冷,手腳冰涼等。3,神經功能失調,晚上睡覺做夢找廁所,尿一點能醒或尿過了也醒不了,害怕膽小,對日常事務很敏感,自卑,不愛說話,愛發脾氣,愛激動,這都是植物神經功能和膀胱中樞神經功能失調所致。4,有的患者還出現脾胃消化功能差,不敢吃生冷食品,愛拉肚子,容易感冒,面黃肌瘦等等。所以,只有明白其理,才能對症下藥,只有這樣才會早日得到康復,雖然時間比較久了,但是完全是可以治愈的,只有從補腎健腦,調理脾胃,促進膀胱功能恢復,疏通營養神經入手全面調理身體,我相信是可以完全治愈的。關鍵是你要有信心才行,尿床病不算是什麼大病,只要認真對待,我想健康幸福的生活永遠是屬於你的。
 

請問?~~~回家吃飯了是怎麼火起來的?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