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以上仍未排便就可以判斷是便秘了。 常見便秘原因 ①食物搭配不合理 如食物中含蛋白南的量較多,含碳水化合物少,食物在腸道內的發酵過程微弱,大便較干燥。小少孩子都有偏食的毛病,喜歡吃魚肉類,不愛吃水果、蔬菜。由於食物中纖維素少,當然易便秘。人工喂養嬰幼兒,牛奶內酪蛋白及鈣質比人奶多,類便中含有多種不能溶解的鈣皂,易發生便秘。 ②缺乏良好的排便習慣 兒童自幼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定時排便。孩子貪玩,有意識抑制便意,時間久了,腸末稍神經對糞便刺激敏感度下降,糞便久存於直腸,水份被吸收變干硬,當然難於排出。 ③精神因素的影響 孩子受到突然精神刺激,如驚嚇,或生活環境改變等,可出現暫時的便秘現象。 ④疾病 某些疾病可引起便秘如肛門狹窄或先天性肌無力等。 新生兒(指出生後不滿28天)便秘的原因大多為: 人工喂養:牛奶經消化所含的皂鈣較多,易引起大便干結,從而便秘。 乳量不足:如果吃奶吃得少,或嘔吐較多,或進食補液的小兒可引起暫時性的無大便。另外,新生兒的消化道肌層發育尚不完全,這樣易引起便秘,還可同時伴有吐奶。只要小兒體重不下降,嘔吐和便秘的現象都是正常的。 外科性疾病:可能的畸形包括腸道閉鎖、腸狹窄、腸旋轉不良、先天性巨結腸、先天性無肛、骶尾部脊柱裂、脊膜膨出、腫瘤壓迫馬尾部神經等,這些疾病常伴有嚴重的嘔吐和腹脹的現象,需及時診治。 值得注意的:新生兒幾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 新生兒由於解便機制未發育成熟,所以無法定時解便,常常要大便積多,直腸壁的神經感受到膨脹壓力,引發反射性的解出,這就是有些嬰兒幾天才解一次大便的原因,用溫度計刺激,因為可引發反射,所以也可以使其解便。吃母奶的小孩,由於母奶吸收較完全,大便量較少,有些嬰兒反而會好幾天才解一次便,不一定隨吃隨解。所以,新生兒幾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判斷新生兒是否便秘的方法是觀察大便性狀,如果性狀正常,幾天不大便也屬正常。 正常新生兒的大便什麼樣: 母乳喂養的小寶寶的大便是黃色或金黃的,稠度均勻,藥膏狀,可有小顆粒,偶爾稍稀薄,可以帶少量綠色。如果奶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較多,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糖類較多,在腸道中發酵,使得大便柔軟,並且含有很多的泡沫,可以使大便的次數增多。 人工喂養的新生兒,若以牛奶喂養為主,大便為淡黃,質地可以較干燥,可有明顯的臭味,這是因為牛奶中含有高蛋白,分解時較臭。大便中可有白色奶塊,這是因為牛奶中含大量絡蛋白,消化時易於與鈣結合形成皂鈣的緣故。 嬰兒(指出生未滿1歲的小兒)便秘的原因是: 食物中所含的纖維少:引起大便干結,可適當添加蔬菜類食物。 按時排便的習慣沒養成:小兒沒有養成良好的排便規律也易引起便秘,所以要每日定時訓練排便,建立一定的排便條件反射,這樣才能養成排便的好習慣。 精神因素:如果小兒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突然改變也可引起短時間的便秘。此外,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小兒易引起便秘,但此類小兒還伴有其他表現。另外,便秘如有家族史,或家族性的腸道過長,也會造成便秘發生,這可能與遺傳有關。 便秘的不良後果: 便秘的不良後果有很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肛裂,可引起便後滴鮮血,肛周疼痛。孩子在便後疼痛,就不願意排便,這樣會更加引起便秘,形成惡性循環。便秘嚴重的孩子還可能引起外痔。此外,慢性便秘的孩子還常伴有食欲不振,因而導致營養不良,精神萎靡,腸道功能紊亂,這樣會更加重便秘。 發生便秘怎麼辦 ①矯正孩子的飲食非常重要 若系母乳喂養,母乳量不足所致的便秘,常有體重不增,食後啼哭等。對於這種便秘,只要增加乳量,便秘的症狀隨即緩解。 牛奶喂養的嬰兒更易發生便秘,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過多,因而使大便干燥堅硬。這種情況可減少奶量,增加糖量,即把牛奶的含糖量由原來的5~8%增加到10~12%,並適當增加果汁。不滿3~4個月的嬰兒可在牛奶中加一些奶糕。因奶糕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腸道內部分發酵後,可刺激腸蠕動,有助於通便。對於4~5個月以上的嬰兒,可適當增加輔食,最好將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內同煮,做成各種美味的菜粥給寶寶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纖維素等食物殘渣,可以促進腸蠕動,達到通便的目的。此外,輔食中含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等,可促進腸子肌肉張力的恢復,對通便很有幫助。嬰兒便秘經以上飲食調整效果仍不佳者,可給寶寶飲服蜂蜜水,即常服蜂蜜水或將蜂蜜放入牛奶中喂養,效果較好。也可吃點大蕉,短期內即能發揮潤腸通便的作用。此外,蓖麻油亦是通便佳品,嬰兒便秘時可食用,每次5~10毫升,通便效果顯著。也可用豆油替代,但須熬開冷卻後再食用。每次5~10毫升即可。 ②訓練排便的習慣不容忽視 嬰兒從3~4個月起就可以訓練定時排便。因進食後腸蠕動加快,常會出現便意,故一般宜選擇在進食後讓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條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開塞露通便 嬰兒便秘經以上方法處理仍不見效的,可以采用開塞露通便。開塞露主要含有甘油和山梨醇,能刺激腸子起到通便作用。使用時要注意,開塞露注入肛門內以後,父母應用手將兩側臀部夾緊,讓開塞露液體在腸子裡保留一會兒,再讓孩子排便,效果就好,在家庭中也可用肥皂頭塞入小兒肛門內,同樣具有通便作用。 ④中藥治療 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中藥可以適當應用。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尤其注意切忌濫用導瀉藥,常服這類藥,會使腸壁活動依賴於藥物,導致功能失調便秘反而更加嚴重。 ⑤按摩 適當地按摩小兒肛門口:這能引起生理反射,促進排便。 沒事,我的小孩從半月多一點開始三天拉一次呢,只要吃奶什麼的都正常就行,要是七天還沒拉就去找醫生看一下,想辦法讓他拉。當時我也緊張,別人告訴了偏方還沒用就拉了,呵呵。 是不是寶寶上火了呀,多給寶寶喝點水吧 祝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上火啊,可以問問醫生看能不能喝點蜂蜜或清火寶之類的 很常見的,我的小孩曾經7天沒有大便。開始吃輔食就會正常。家長可以放心。 別擔心,正常。我小時候曾經18天不拉屎呢。好多人都以為是什麼病,後來也沒什麼事。 我的寶寶也是,最長的有7天沒有大便,我就每天早上讓她空腹喝搾的梨汁,效果還挺有效 沒事 也算正常吧要不吃些消化的藥 給寶寶吃點清火的東西 從發病原因上分析有下面幾種因素: 一.體質因素 1,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2,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3,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 4,嬰兒體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水、電解質酸鹼紊亂。嬰兒易患佝偻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二.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症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種頭孢霉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三.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四、生理性腹瀉 嬰兒生理性腹瀉多見於8個月內小兒,其外觀虛胖,常有濕疹,出生後不久即腹瀉,大便次數多且稀,但食欲好,無嘔吐及其他症狀,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添加輔食後,大便逐漸恢復正常。生理性腹瀉是某些小兒的正常現象,不屬病態,無須用藥。 分析: 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小兒。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大便次數增多,稀或呈“蛋花湯”樣,每日10余次或更多,輕症一般情況良好,重症常伴發熱、嘔吐、食欲減低,並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症、低鈣血症、低鎂血症)等。如四肢冰涼,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說明脫水已達到嚴重程度,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此外,如發現呼吸快,說明有酸中毒。應盡快查血氣分析和糾酸 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細菌、病毒導致,正常人腸道有100-400種細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機體健康情況下有害菌並不致病,反而與有益菌相互制約,互相協調,維持正常微生態平衡,還能阻擋外襲菌的入侵,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可一旦環境變化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有益菌就會被抑制,其數量急劇減少或消失,有害菌增多,腸內菌群發生混亂,導致腹瀉不愈及繼發真菌性腸炎。 對於病毒性感染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以對症處理為主,確診為病毒性腸炎如輪狀病毒腸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其病程短,可以自愈;對於細菌性腹瀉中產生腸毒素而致病者,可不必用或少用抗生素;對於大便中混有粘液血便、大便鏡檢白細胞明顯增多、伴有腹疼裡急後重者需要用抗生素;一旦出現腸道菌群紊亂或繼發真菌性腸炎時,應停用抗菌素,給以微生態制劑,以便扶植腸道正常菌,恢復正常生態平衡,抵御外來病原菌入侵。合並真菌性腸炎,還可加用制霉菌素口服。 治療:1,飲食調整。 2,根據病原選擇抗生素治療。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靜脈補液。 4,對症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細菌性腸炎選用1~2種抗生素,如慶大酶素(小兒不建議使用)、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霉菌性腸炎選用制霉菌素、克霉唑、裡素勞等口服。輪狀病毒性腸炎口服潘生丁,或靜滴病毒唑,一般不使用抗生素。腹瀉時間長,體質虛弱者予支持療法,輸注白蛋白或血漿。中毒症狀消失,大便檢查無紅細胞、白細胞及膿球,但腹瀉不止者可用止瀉劑,嘔吐、腹脹者對症處理,重型腹瀉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即應進行液體療法,輸入各種組成液,如2:1溶液、1/2張液、2/3張液,酸中毒嚴重者補充鹼性溶液,如出現低鈣抽搐者,可補鈣。 目前,治療小兒腹瀉常用的藥物,比較安全有效的有:1蒙脫石粉,即思密達,具有加強、修復消化道粘膜的屏障作用,並能固定、清除各種病毒、細菌及其毒素,適用於各種腹瀉。2微生態調節劑,如雙歧桿菌制劑,療效較好的制劑有培菲康、麗珠腸樂、金雙歧,可調節腸道內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