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 幼兒情緒調控能力”?正文

什麼是“ 幼兒情緒調控能力”?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想知道幼兒情緒調控能力的解釋,要專業或非專業都可的名詞解釋
 
目前,越來越多的孩子暴露出情緒方面的問題,他們或整天悶悶不樂,或一觸即發、暴跳如雷,自我控制能力差,攻擊性行為多。在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如父母沒有給買想要的玩具,飯菜不合口和小伙伴產生沖突的等等,幼兒常常會產生不良情緒。對此,有的家長常用打罵、訓斥的方法強行制止,有的則一味遷就,無原則不計後果的忍讓、滿足……這樣做的後果,要麼是孩子不哭不鬧,養成了孤僻、封閉性格;要麼是孩子我行我素,走上了自我膨脹之路。

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心理健康。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這其中,情緒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包括合理疏導宣洩不良情緒的能力發展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那麼究竟如何引導幼兒正確疏導宣洩不良情緒,形成健康心理呢?

一、明確認識教師家長應該懂得,幼兒和成年人一樣,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態度。與快樂產生、滿足的積極情緒一樣,幼兒當然也會產生種種諸如煩惱、憤怒等不良情緒。要想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我們就該接受孩子的各種情緒。心理學家漢.金諾認為,孩子的情緒不會因為成人的一句“不要這樣想”或者“你的感覺不應該有”而消失。只有尊重、同情孩子,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有了正確的認識,我們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才不會驚慌,也不會急躁,更不會憑主觀意識強行阻止、壓制。須知,如果聚集的憤怒不能釋放出來,就會引起生理或心理疾病。

二、做出榜樣有的教師、家長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還有的家長在家裡動辄摔盤子、摔碗,或相互指責、攻擊對方、遷怒對方,完全不考慮別人,只圖自己疏洩的痛快,這是尤為不可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從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教師的烙印。為此,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自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又不遷怒於人、於物。如和磨歌多年未見的好又見面了,很高興,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爸爸)今天很高興”;工作遇到挫折了,也可以在家庭成員之間訴說,然後唱唱歌,說說笑話……總之,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明白,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都可以表達情感的宣洩情緒。

三、有效引導雖然,孩子的感受和所有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並非其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人不能一不順心就罵人,也不能一破壞行為來發洩內心的不滿。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以合理的方法疏導宣洩不良情緒。

1、傾訴心聲孩子需要傾訴,傾訴能讓他們化解煩惱。教師、家長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象、體驗孩子的感受,並結合孩子的個性特點加以分析。有研究表明,描述情緒對神經系統的緊張狀態有松弛作用。教師、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應多問一問。如“你怎麼了,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嘛,講給我聽一聽把。”這樣,家長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傾訴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表達埃及情緒的能力,同時也釋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緒,並從中獲得了自我調整的力量與方法。

2、轉移注意孩子年齡小,好奇心強,特別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家長可充分利用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不愉快的事情上轉移到新奇、有趣的事物上來。如孩子走到玩具櫃前要求買玩具,未達到要求,很憤怒,我們可以立即轉移他:“看,前面還有更好玩的東西,我們先去看一看!”,這樣邊走邊看邊講故事的過程中,把孩子的興趣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孩子往往會破涕為笑,所謂“孩子無氣肚”即是這個道理。但同時教師、家長又應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交給孩子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比如告訴他們,當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就在心裡暗暗說“不能打人”“不能摔東西”,或者不高興時想想其它高興的事。

3、適度宣洩有時候,我們不妨給孩子一個具體的空間,一定的時間,適度宣洩一下,情緒自然就會好轉。以寬松的心態和寬松的環境,讓孩子“鬧就鬧吧!”比如,孩子生氣時,你可以塞給他一只沙發或一個枕頭,供他疏洩怨氣,也不妨隨他在自己的房間裡吼一吼,叫一叫……但時候一定要講道理,讓孩子分清是非,明辨事理。總之,正確地認識加上科學的方法能幫助幼兒逐步提高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並適度疏洩不良情緒,從而促進幼兒身體、心理的健康及和諧發展。
參考資料:
http://www.zaojiao51.com/article/view.asp?id=4309

 

我的寶寶一直喝的是多美滋,想換下奶粉,不知道該換哪個牌子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