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動它,但是它是圓的,你可以滾動它。你聞一聞,它是不是很香啊?現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切好後用鹽水泡一泡,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然後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它東西處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采取行動”,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趕緊又把手縮了回來,並且對著媽媽喊:“媽媽,這個菠蘿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媽媽回應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不要緊的。”於是孩子又嘗試抓起菠蘿的葉子,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是的,菠蘿很重。” 孩子可能又嘗試著滾動菠蘿,結果真的把它滾動了,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干!”“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樣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鹽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讓我試一試……真好吃的!” 這兩種方式,你主張哪一種?你常用的是哪一種?它們有什麼區別,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嗎?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就學會了,菠蘿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滾動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鹽水才可以吃的。這是媽媽直接告訴他的,不是孩子自己發現的。將來媽媽又帶回來一件新奇的東西,孩子也可能會像這次那樣等著媽媽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知識。 第二種方式,孩子最終也明白了,菠蘿是多刺的,會刺手,菠蘿是很重的;菠蘿可以滾動,因為它是圓的;它聞起來很香,切開來是金黃色的,沾上鹽水再吃,又香又甜。這一切都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發現的,孩子不僅懂得了菠蘿的特性,他還學到了認識菠蘿的方法,你可以摸一摸,可以拎一拎,滾一滾,聞一聞,切開它,嘗一嘗,下一次媽媽可能帶回一些其它不同性質的東西,孩子可能又會用他用過的方法來探索它,認識它,在這個過程中於是孩子明白了這些都是性質不一樣的東西,要用不一樣的方法去認識它們。 兩種方法的結果很不一樣: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學到了知識,可是他是被動接受的;第二種方式,孩子也學到了知識,速度比較慢,但是孩子又同時學到認識事物的方法,還學到了要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在不自覺中采用了第一種方式對待孩子,這其實就剝奪了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的許多機會。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其實經常都有這種可以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家長是否善於把握。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比如三、四歲的孩子,非常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幫忙分發筷子,開始的時候他可能一雙一雙地拿,這雙是給爸爸的,再拿一雙給媽媽,最後拿一雙給自己。心急的母親可能會對他說:“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雙6只,不就不用多跑幾趟了?”其實,等待他自己去總結,能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動腦筋思考問題。 他可能要這樣來回跑了幾個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樣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來做呢?於是他嘗試著多拿一些,可是要麼多拿了,要麼少拿了,這樣又過了幾個星期,後來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剛剛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自己思考,自己總結、自己解決問題,並且體驗到了思考的樂趣。花點時間等待一下孩子,其實是很值得的,對不對?所以,我給家長下面這些建議,幫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 不要按照你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滿,要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還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麼活動,你可以給他多提幾個建議讓他選擇;多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干擾他,盡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邊不斷提醒他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在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可以多給他提些建議;不要急於把結果告訴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發現;不要代替孩子做檢查作業、收拾書包的工作,也不要養成整天看著孩子做功課的習慣,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五)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智力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下面提供幾則有助於增強幼兒記憶力的游戲。 1、依次說出名稱 把6樣東西按先後次序排列在桌上,讓孩子看上幾十秒鐘,然後遮起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6樣東西的名稱。 2、辨顏色 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襪是什麼顏色的。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襪的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種游戲的更大興趣。 3、找物品 當著孩子的面把8種不同的小物品分別藏好後,再讓孩子將這些物品一一找出來。 4、看圖說話 把4——8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後蓋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盡可能准確地敘述一遍。 5、飛機降落” 將一張大紙作為地圖貼在牆上,紙上畫出一大塊地方作為“飛機場”。再用紙做一架“飛機”,寫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圖釘。讓孩子站在離地圖幾步或十幾步遠的地方,先叫他觀察一下地形,然後,蒙上眼睛,讓他走近地圖,並將“飛機”恰好降落在“飛機場”上。 6、看櫥窗 這個游戲適合在帶孩子外出時進行。路過商店櫥窗時,先讓孩子仔細觀察一下櫥窗裡陳列的東西。離開以後,要求孩子說出剛才所看到的東西。 以上講了這麼多都是組成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些因素以及具體的一些方法,家長在訓練或者培養時,要注意的是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是學習時摸摸這兒、看看那兒或遲遲進不到學習狀態中,有的在學習時總有許多毫無意義的停頓,畫著畫著就站了起來,或者說幾句閒話等等。這些孩子貌似學習,但實際上學習效果極低,既白白浪費了時光,又會養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壞習慣。久而久之,會造成思維遲鈍,注意緊張度降低,影響智力發展,使學業落後,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風,學習、工作都沒有效率。所以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滿足於孩子“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而要教育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精神專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哪怕是只有5分鐘的時間也是好的。 一般學習行為習慣的內容及培養要求 年段習慣內容培養要求 幼兒階段 1.聽故事聚精會神,每天定時。 2.用筆畫畫每天畫一頁畫。 3.觀察說話每天觀察一兩件東西或一兩個事情,能簡要說出。 4.正確握筆訓練正確的握筆書寫姿勢。(中大班) 5.喜愛圖書不撕毀,不折疊,不亂扔,很珍惜。 6.整理學習用品擺放整齊,有序,會分類。 小學階段 1.愛書學會包書皮,在合適地方寫名字,不磨損、折皺書角,不在書皮、書中亂塗亂畫,常到書店購買新書。 2.寫字握筆姿勢正確,坐的姿勢正確,不折皺本角,書寫整齊,力求美觀。 3.聽課集中精力,坐端正,不做與聽講無關的事,積極回答問題,有問題向老師請教。 4.作業獨立思考,書寫整齊、規范,按時完成。 5.思考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力求知道原因。 6.用工具書會用老師推薦的工具書解決一些學習上的困難。 7.記筆記凡讀書讀報、聽課、聽講話,都動筆記錄,能抓要點,力求記原話。 8.寫日記堅持天天做,學會揀重要的記,力求有新意。 9.提問每天向老師或同學提一個問題。 10.爭論(討論)和同學爭論問題,既能正確理解對方觀點,又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11.讀報刊每天讀,成為必做的事。 12.積累摘錄、剪集好句子、好語段、好文章、好例題、裝釘自己的報刊。 13.建立作業規范各科作業的書寫格式規范 14.參加課外活動參加文體活動、聽報告、看演出、看比賽、投稿、參加競賽等。 15.預習建立預習常規,根據各科特點決定。 16.復習遵循記憶規律,掌握各科復習方法。 一般說來,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在有意識的訓練中來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地形成,這是學習習慣與一般習慣的根本區別。因為,相對於其它習慣而言,不良學習習慣形成以後,要改變它將是十分困難的,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最後我借用拿破侖的一句名言來結束我們今天的交流活動: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事實表明,習慣左右了成敗,習慣改變人的一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