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講,我們是反對打孩子的,我們提倡說服教育的方法。
不要對孩子要求過份 疼愛孩子是父母的本性,但無原則的愛,就會使孩子逐漸變成一個“小皇帝”。 如果高標准地要求子女,一旦脫離了教育的特點和客觀規律,也同樣會把孩子塑造 成“特殊”的兒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分,就會形成下列現象:一是過分地寵愛, 容易失去自立;二是過分地遷就,容易產生自私;三是過分地誇獎,容易自負;四 是過分地批評,形成自卑;七是過分地不平等,失去自尊;八是過分地包辦代替, 喪失自覺;九是過分地唠叨,容易產生反感情緒;十是過分地壓制,從厭煩走向逆 反。請父母掌握分寸。
不要對孩子無休止的指責 許多父母常犯這樣的錯誤,他們經常監督似地觀察孩子的行為,遇到孩子有錯 時,便馬上去糾正。直到孩子做到完全正確才肯罷休。在我們的觀念裡,似乎認為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讓他們達到完美無缺,其實我們只要仔細地思考就能理解,這種 要求是不對的。因為人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們多關心孩子表現好的一面, 不斷給予鼓勵,他們犯錯的次數一定會越來越少。當然,父母們不免無時無刻地擔 心孩子長大以後會變壞,養成壞習慣。因此,父母們總是隨時盯著孩子,惟恐出現 差錯,不過這種方法對孩子不但沒有激勵作用,而且使孩子覺得得不到父母的信賴 而產生挫折感。
不要拿孩子當出氣筒 不少父母平時溺愛子女,但有時也拿孩子做“出氣筒”。逢工作不順利、同事 鬧矛盾、家庭有糾紛、大人心情不好時,往往為一點兒小事遷怒於孩子,大吵大叫, 甚至大打出手。這種做法且不說為人父母的修養欠缺應糾正,只說對孩子的心理影 響極壞也應引起父母們的足夠重視。 孩子當父母的出氣筒,直接反應是迷惑自己犯了什麼錯誤使父母如此生氣。因 為起因往往是平時算不了什麼的小事,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加上與平時父母的溺 愛“落差”太大,更使委屈倍增。更為有害的是天長日久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和 性格變異,多次無辜被父母遷怒,孩子會不信任、不服從父母,以後真的需要父母 管教了,父母的威信已喪失殆盡。另外,孩子,尤其是一二歲的幼兒,性格形成期 受到這種影響,會變得易暴躁、好斗、出言不遜。一旦到了惡果的形成,父母們後 悔不迭也為時已晚。所以,千萬別拿孩子當出氣筒。 孩子還小你耐心教 父母雙方聯合教育 不可以武力,特別不可以經常性的武力 也不可暴躁 暴躁只會讓他也暴躁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樣他們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導。 其次,要適當放手,管教適度。管教若太嚴,與他們性格不對勁,就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 再次,耐心教導:即耐心教育與疏導,通過講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見”並不那麼好,並不那麼符合社會道德與規范,從而自願放棄自己的“主見”,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長之路。 第二類: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上課多動、好玩、愛講話,甚至在家中學習也表現出心不在焉。 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說,“那是學校的事,不該我來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邊。”實際上,訓練孩子專心聽講,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因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關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訓練讓孩子聽一遍就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聽話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讓孩子看著你的臉聽. 第四,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聽講的小竅門 第五,家長應盡量要求孩子復述課堂內容,或談上課中印象最深的問題。 第三類;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講究吃穿,有的上學要坐摩托車、三輪車。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告訴他們自己孩子時代的生活經歷和故事. 其次,家長要把家庭收支計劃告訴孩子,並適當征求孩子的意見. 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計劃用錢,並用典型事例來教育孩子。 第四類,對長輩教育抱無所謂態度的孩子。 此類孩子對父母,師長的教育,充耳不聞,當耳邊風。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師長的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教育,消除他們的“敵意”,使他們願意聽從教導. 第三要給孩子以說話的權利,讓他說原因,說理由,哪怕是不正確或不真實。 第四要多一點寬容,教育之後,還會做錯事,要給予改正的機會,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語氣要堅定,父母兩人說話口徑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經心,有的輕描淡寫,有的各唱各的調,這都不利於教育。 第五類,具有嚴重惰性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學習被動,作業不完成或抄襲,造成考試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以平時的家務事開始訓練,不要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其次是幫助孩子制定計劃,並加強督促檢查。 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則,事事起表率作用。 四是要從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養勤勞的習慣,並持之以恆,堅持訓練。 總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的教育原則,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講究家教方法,就一定能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下一代做出應有的貢獻。 您常常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無策嗎?不管您是喋喋不休地說教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其實,孩子完全可以變得既聽話又懂事——
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下面所講的6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止淘氣的孩子偶爾犯錯,但可以幫助您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調皮搗蛋、惹事生非的孩子從麻煩角色中轉換過來。
說到做到
育兒專家指出:如果從1到10代表正確管教孩子的重要程度,(數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0來表示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說到做不到、言行不一會把孩子變成投機主義者。因為他知道怎樣能逃避懲罰。但當他知道您一定會在他做錯事後怎樣做時,他就可以預測那種行為的後果,自己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這一點?
其中關鍵的部分是家長不要心軟,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讓步。總結出您認為重要的規矩,定好無論何時他們破壞這些規矩都會出現的後果,然後,將這些統統告訴孩子。例如,您要帶他逛超市,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並告訴他違反的後果是什麼,如果他犯錯,就按說的來懲罰他。
不要小看孩子
大聲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個定論(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最無效的方法,只會傷害他的自尊心。
為什麼要這樣做?
孩子並不會因為您懲罰了他,就從自己做錯事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樣的感覺也許會過去,但反復的批評(“為什麼您總對別人這樣不友好”)會產生消極的感覺令其揮之不去。
如何做到這一點?
您要相信孩子,暗示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終,也就促進孩子做出了更好的行為。孩子的潛意識裡會這樣想:“如果做了正確的事,我會感覺很好。如果通過做這種事我能得到很好的感覺的話,下次我還想再這樣做。”
帶著贊賞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確含義是“教”。如果您只是通過懲罰來管教孩子的話,您就會失去給予孩子正確引導的機會。例如當孩子收拾好玩具,您通過獎勵他點心這種具體方式提醒他,希望他怎樣去做,效果反而會更好。
為什麼要這樣做?
您一定要認定一點:孩子自己也想做“好”孩子。可是同時他也渴望受到別人的注意。如果只有當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時才能引起您的注意……那真是件糟糕的事情。當孩子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時,要多關注他,多給些鼓勵和贊許,這會激勵他下次做得更好。
如何做到這一點?
您不必因為孩子說個“請”字就大加贊許,但表揚他的時候應更具體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說:“做得好。”而應該說:“今天的衣服很整潔、干淨,非常好。”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您會表揚他,以及原因是什麼。表揚就是表揚,避免在表揚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話,說出類似:“你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為什麼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這種貌似表揚實為批評的話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控制自己
大喊大叫、摔門、態度粗暴……很少有家長可以誇口說在管教孩子時從沒失控過?只是,我們多數都會在事後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
失控的怒火會影響您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一旦他習慣了您的這種教育方式之後,會將您的話當作耳邊風,慢慢就會變成您的批評或表揚他都聽不進去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用冷靜的頭腦對孩子進行管教,會讓他感覺到您的教導是客觀公正的,並且,他也願意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做到您對他的要求。
如何做到這一點?
即將發怒前從1數到10,或是深呼吸幾次,如果這些方法仍無濟於事,最終您還是對孩子發了脾氣,記住事後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告訴他,您也會犯錯,但您能承認並改正錯誤。
說明後果
“後果”這個詞已經被理解為如果你不停止做這事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告訴孩子,後果,就是任何一種行為的結果—懲罰或是獎勵。
為什麼要這樣做?
給孩子加深這種“原因和結果”的觀念:做什麼事情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樣會教給孩子一種責任感。
如何做到這一點?
養成一種習慣,在對孩子提出要求後向他解釋一下原因,並偶爾對他的行為給予獎勵。譬如,在去冰激凌店的路上,您可以說:“今天你表現很不錯,我請你吃點東西。”當必須要采取懲罰措施的時候,也要將其與導致這種懲罰結果的行為聯結在一起。
講明您的價值觀
家長管教孩子,目的都是為了將一個好孩子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