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准(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又不能傷害孩子。 四是要耐心。小孩子玩性大,自制力差,易反復。教育孩子不是我們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靜下心來堅持不懈,搞持久戰。 五是要全心。記得有這樣一句話“老師用心血哺育成長”,的確如此。其實作為家長,奮斗一生大部分還不是為了孩子,因此為了孩子要盡可能的多在孩子身上下點工夫。只用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身上,少些應酬,少打圈麻將,少上會網,多留點時間給孩子,你會成功的 孩子常對父母有所不滿,因為伴隨成長而來的自我要求,總和父母的規定互相沖突,父母必須要盡力克服這種過渡期困難,讓孩子順利地成熟長大. 第一招引導孩子宣洩不滿情緒 第二招讓孩子有自選課題的權利 第三招認真傾聽孩子的不滿心聲 第四招把顧客的角色換成孩子 第五招別讓工作忙成為你的借口 第六招****方式處理孩子不合理要求 第七招以退為進說服教育 第八招用實際利弊得失來處理任性態度 第九招注意引導孩子的從眾心理 第十招給孩子一個發洩的空間 現在的孩子敢於置疑、善於創新,他們興趣廣泛、涉獵深遠,敢於對不恰當的批評說“不”。當孩子經常不接受你的批評時,作為家長是否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呢? 其實,批評是一門藝術,選擇什麼樣的批評方式和時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無論采取什麼樣的方式,都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青少年處於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剛剛成長起的自尊心特別需要呵護,同時青少年無論在生理、心理,還是思想、行為上都不成熟,有時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所以,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多站在孩子角度上分析問題,切不可處處以成人標准要求孩子。 事實證明,只有在充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盡量體諒孩子的苦衷和為難之處,才能使孩子樂於接受你的批評性意見。 二、宜就事論事,忌上綱上線 有的家長在批評孩子時總愛舊帳新帳一起算,覺得這樣才能讓孩子深深反思,實際上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經常翻舊帳,就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即使你說的有道理,也不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對孩子犯的一般性錯誤,要具體分析,不可上綱上線。 孩子由於意外原因考試不理想時,如果家長和孩子坐下來一起分析一下考試失利的原因,提醒孩子以後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也許比批評孩子不用功、上課不認真效果要好得多。 三、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大多數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觀念,犯了輕微、無關緊要的‘過錯’,他就深深地感到內疚,從而把它放在心上,受到良心的責備。”家長應善於運用這一點,當孩子出現一般性的問題時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讓孩子自己定出下一階段改正錯誤的時限,使之在某一段時間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可以改善親子關系,增加彼此的信任,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實現孩子的自我教育。 四、選擇恰當的教育時機 孩子犯錯誤後,心理在一段時間裡難以平靜。如果馬上批評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批評完就沒事的錯誤思想;如果隔時間過長,孩子就會缺少必要的情感體驗,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至於什麼時候才是批評的最佳時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情況下,對於孩子的重大過失,家長應等孩子的心理趨向平靜後進行批評教育。 五、做好批評後的善後工作 家長對孩子實施批評教育後,切不可認為已經萬事大吉,而對孩子思想和行為上的變化漠然置之。對情緒和行為表現反常的孩子,家長要及時了解情況,加深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清除與孩子間的隔閡和誤解,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 批評是一門藝術,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抓住恰當的教育時機並注重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為引導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為人父母者首先應當學習批評孩子的藝術,做到“八忌”: 一忌當眾打罵。有許多父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長記性,認為讓孩子當眾丟臉,孩子會永遠記住這個教訓。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可能會取得效應,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沒有可取之處。 二忌一味批評。許多家長認為多批評是對孩子嚴格要求,這其實是走進了教育的誤區。 三忌過分強調過失。批評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改正錯誤上。 四忌態度簡單粗暴。簡單粗暴的做法可能在當時鎮住了孩子的沖動和行為,但同時也帶來負面影響。 五忌責罵不休。過多的唠叨會使孩子耳朵聽著發膩,反而抵消了家長說話的“權威性”和“教育性”。 六忌教育不及時。孩子有了錯誤,一定要及時教育,否則,過後再批評會使他莫名其妙。 七忌矛盾教育。對於同樣的錯誤,父母切不可說法不一,前後矛盾。 八忌草率了事。對孩子來說,糾正過的錯誤難免再犯,因此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反復講清道理並督促落實。 恰到好處的批評能夠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缺點。批評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潤物細無聲。指帶有商量、討論性質的批評。一般的做法是家長以商討問題的態度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孩子,創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氣氛,使孩子放棄顧慮,與家長合作。 二、層層剝筍。是指逐步輸出批評信息,分層次、分步驟地進行批評,由淺入深,耐心引導,這樣可以給孩子一個心理准備階段,使其逐步接受。 三、開門見山。指不經過中間事物,一針見血的批評。 四、先揚後抑。指批評前先表揚他的優點,這種方式也適用於兩種類型的孩子:一種是處於心理發展逆反期(10-14歲)的孩子;一種是缺點錯誤較多、自卑、自暴自棄的孩子。 0~2歲,母愛是中心環節,孩子易和母親形成情感依賴,仿佛是-種共生狀態。這階段是孩子深層安全感,親密能力形成的關鍵,希望母親們要用最溫柔的愛與孩子相伴。 3~5歲,是父愛介入的最好時期,父親的功能是把熱戀中的母子分開,以促進孩子的成長與獨立能力,並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 沒有父親的參與,母子的情感聯結會自然的不能松解,孩子因此也極易變得幼稚與依賴。兩歲以後,孩子大多能與父母分床或分房睡覺,與母親睡覺睡到很大的孩子常常是不那麼願意長大的孩子。 6~10歲,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規則與代紀界限,注意性角色的培養。由於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同,要注意家庭慢慢發展的三角關系,如母子聯結或父女結盟,這種三角化關系會造成另一位家長游離,成為家庭的邊緣人。 在夫妻情感不良的家庭(婚姻分裂),避免讓孩子成為夫妻間的傳聲筒(替罪羔羊)。同樣,母親角色太強,父親角色太弱的家庭(婚姻偏斜),不利於男孩子的個性成長。 11~15歲,對青春期的孩子,家庭的規則和教育要具有彈性,父母的情感要變得相對緊密,保持與孩子的界線並留出感情空間,以培養他的社會情感。 對孩子的行為不能用簡單的是非判斷,而要采用積極認同和理解的方法,鼓勵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千萬不能包辦代替。當出現家庭沖突時,要把孩子的一些行為問題看成是伴隨成長的問題,不要輕易就上綱上線。 有的家長喜歡找孩子的問題,以為這就是愛和關心,其實,過多的批評易於形成孩子的自貶之心,遺患無窮。我們總是鼓勵家長們多看孩子的優點,多誇獎和欣賞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誇大孩子的正性面就等於縮小他的負性面,等於讓孩子的心靈沐浴在陽光下。 媽媽寶寶之
當孩子不聽話時
媽媽的幾位同學來家裡做客,媽媽特意把寶寶拉到同學面前,讓他與客人們打招呼。誰知任憑媽媽怎麼說,寶寶就是不吭聲。聽著大人們的談話,寶寶卻又談性大發,和一個叔叔大聊特聊起自己要好的女同學來,又是喜歡又是愛的,客人們聽得面面相觑——
媽媽尴尬極了,把寶寶拉到房間,厲聲說:“你今天怎麼這麼不懂禮貌?剛才不和叔叔阿姨打招呼,現在又在那亂說話!”寶寶有點嚇住了,低著頭不敢吭氣。“等客人走了再和你算賬。”媽媽對寶寶做了個威脅的手勢,走了出去。一會兒寶寶出來了,變得小心翼翼的,不時偷看媽媽的臉色,叔叔阿姨們逗他說話,他也不再出聲了,一臉乖孩子的表情。
“你亂說什麼!”媽媽沖過去,一把扯過寶寶,點著他的鼻尖罵,“你怎麼可以這麼說話?!該說話時你不說,不該說話時亂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沒教過你……”寶寶被媽媽暴怒的語氣和表情嚇壞了,臉漲得通紅,眼淚也流了下來,跑回了自己房間。客人們勸媽媽不要生氣,畢竟孩子還小。媽媽不以為然地笑了笑:“這叫‘當面教子’,必須讓孩子在事實面前馬上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媽媽微笑著聽著,沒有打斷寶寶對自己幼兒園“女朋友”的描述,後來干脆也加入了談話:“沒錯,那是我兒子的‘夢中情人’。不過,我告訴過他,要想做那個女孩兒的男朋友,就要成為幼兒園裡最優秀的,而且要一直努力才行。不然,可就沒有什麼機會了。”寶寶聽媽媽這樣說,不由得握緊拳頭,興奮地叫了起來:“我要做最棒的!”
分析:
從寶寶呱呱墜地一切都依賴、聽從於父母,到他慢慢長大,開始變得不那麼聽話、順從,這是孩子具有獨立意識的表現。如果做父母的簡單、粗暴地對待這種不聽話、不順從,那麼他長大後就可能變得或過分順從,或過分固執,在社會生活中不能順利發展。
場景一中的媽媽,可以說了解一些家教的知識,在對孩子的表現有意見時,沒有在客人面前當面斥責他,而是把他叫進了另外一個房間,有效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但她與孩子談話時的指責、訓斥既讓孩子不明白他怎麼“亂說話”了,也易使孩子的社交心理出現陰影,在潛意識裡將與人交往和媽媽的訓斥聯系到一起,影響其以後的社交生活。
場景二中的媽媽犯了個錯誤,她還在用“當面教子”這種古老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完全忽視了對孩子獨立人格和自尊心的尊重,同時孩子對自己的“錯誤”不明就裡,根本起不到“教子”的作用;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教育方法極易讓孩子認為自己很沒用,失去與人交往的自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