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兩歲小兒嘔吐發燒怎麼辦正文

兩歲小兒嘔吐發燒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兒期喂奶過多,奶的配方不當,吃奶時吞入大量空氣;嬰兒及幼兒一次進食量較多或食物不易消化。

2、消化功能異常: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及敗血症等疾病時,在高燒、惡心、食欲減退的同時,常伴有嘔吐。

3、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胃炎、腸炎、痢疾、闌尾炎等疾病,由於局部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嘔吐,此時多會伴有惡心、腹痛及腹瀉等其它消化系統症狀。

4、神經系統疾病:腦炎、腦膜炎、頭顱內的出血或腫瘤以及顱腦外傷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能引起嘔吐,以嘔吐前無惡心並呈噴射性為特點,但往往同時伴有神經系統的其它症狀,如頭痛、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抽風、昏迷等。

5、精神因素: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的精神過度緊張或焦慮引發嘔吐,再發性嘔吐這種病有時也與精神因素有關。

6、中毒:包括各種中毒,如食物中毒、有毒動物、植物中毒及藥物、農藥中毒等,幾乎都有嘔吐症狀,但不同的毒物中毒又有其各自的臨床特點,可供鑒別。

7、其他:內耳的前庭功能失調或美尼爾氏病(內耳膜迷路積水)嘔吐比較劇烈,但多伴有眩暈、視物旋轉;小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胃扭轉、肥大性幽門梗阻等,此外,腸蛔蟲症病兒發生腸梗阻或膽道蛔蟲時嘔吐也比較嚴重。

家長了解了上述各種引起嘔吐的原因,即可結合自己孩子的表現進行分析,心中有了數,也就可以遇“吐”不慌了。

嘔吐患兒如何護理
嘔吐患兒如何護理?

嘔吐可見於很多疾病,如腦子有病、胃腸道有病、上呼吸道感染、吃的東西不合適等。孩子嘔吐時,家長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要讓孩子坐起,把頭側向一邊,以免嘔吐物嗆入氣管。

②嘔吐後要用溫開水漱口,清潔口腔,去除臭味。嬰兒可通過勤喂水,清潔口腔。

③勤喂水,少量多飲,保證水分供應,以防失水過多,發生脫水。水溫應冬季偏熱,夏季偏涼,溫水易引起吐。

④注意飲食,不要吃得太多,盡量少食多餐。不要吃油膩酸辣食品,以免刺激胃腸。吐後應先用流食、半流食(如大米粥或面條),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

⑤注意觀察嘔吐情況,嘔吐與飲食及咳嗽的關系,嘔吐次數,吐出的胃內容等。

⑥盡量臥床休息,不要經常變動體位,否則容易再次引起嘔吐。

小兒的嘔吐常見於消化功能紊亂,所以當小兒出現嘔吐時,首先要暫時禁食,讓消化道有一個休息的時間,可先給些淡糖鹽水或淡茶水,過幾個小時或1~2天也就好了。

如果乳兒偶於吃奶後有吐,可能是吞咽了空氣,下次喂食時應將奶頭塞沒,不讓吞咽空氣,吮完後可抱起小孩輕拍背部,讓空氣排出後取右側臥位,並略抬高上半身。如經常在吮奶後嘔吐,但一般情況正常,可能有幽門痙攣,應在醫生指導下,讓小兒吃些解痙藥;一般營養情況受到影響時,要防幽門肥大,應請醫生檢查。

如果反復劇烈嘔吐,吐出黃水,一般護理仍不見好轉,要防腸梗阻。如果同時伴有其他發熱等情況,應該把詳細情況向醫生介紹。如發現嘔吐物異常時,應將嘔吐物一並帶給醫生,以便參考分析嘔吐原因,及時正確處理。

兒童出現周期性嘔吐怎麼辦?

周期性嘔吐多發生於3~10歲的兒童,誘發原因往往有飲食不規律,食後過度活動或精神刺激等。如果周期性嘔吐不出現嚴重合並症,一般沒有什麼危險,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嘔吐會逐漸趨於痊愈。

當孩子嘔吐時,應少量飲些果汁、糖鹽水,並禁食4~5小時。平時父母應教育孩子飲食有規律,飯後不要劇烈運動,在飯桌上不要訓斥孩子,這對減少孩子周期性嘔吐是有益的。

一般寶寶發燒在38度以下建議物理降溫(象1.多通風,注意散熱,。保持室內溫度在21℃~23℃;2.讓患兒臥床休息,多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可益於疾病的恢復。敞開包被或脫去過多的衣服,衣著寬大,忌用棉被包裹;3.給患兒頻頻喂溫開水或維c果汁,一晚250毫升。4.用冰袋敷額頭。5.高燒你可以用酒精檫寶寶關節處、洗個溫水澡,將患兒置於比體溫低4℃~6℃的溫水中浸浴5~10分鐘,然後用大毛巾將全身擦干並輕輕按摩皮膚至發紅為止;還可用32℃~34℃的溫水,以大人手腕內側皮膚不燙為宜,給患兒洗澡,重點擦洗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四肢,整個擦浴時間10~15分鐘,直至患兒體溫降到38℃便可等),一般要在體溫39度高燒以後才用退燒藥,象安乃靜滴液,但3歲以內的嬰幼兒發高燒時應首先采用物理降溫方法,一般不打退燒針,不吃退燒藥,以免發生虛脫及藥物毒性反應。無論是否退熱,家長應盡可能帶孩子去查清發熱的原因,看看寶寶感冒是著涼了還是病毒感染,強行降溫是不科學的.同時注意讓寶寶多喝水,維c果汁等,喝點有營養的湯類如鴿子湯、雞湯、魚湯,吃點清淡易消化事物,記住千萬不要強迫寶寶吃,因為發燒後,影響寶寶的腸胃消化功能,等恢復後就會好的,以上幾點你不妨參考一下,祝寶寶健康快樂!
 
上醫院
小孩子注意點好
 
正常小兒的基礎體溫為36.9℃~37.5℃。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時,可認為發熱。其中,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高熱時體溫在39℃以上。連續發熱兩個星期以上稱為長期發熱。



上述基礎體溫是指的直腸溫度,即從肛門所測得,一般口腔溫度較其低0.3℃~0.5℃,腋下溫度又較口腔溫度低0.3℃~0.5℃。



我的原則是38.5度以下,不吃藥,不去醫院,給寶寶多喝開水,注意環境溫度是否過高。在炎熱的夏季,氣溫很高,嬰兒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又差,媽媽抱著嬰兒時熱氣不易散發,使體溫升高。但是這種發熱一般時間不會太久,再給孩子放在涼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給孩子飲一些清涼的水果汁,或給孩子洗個溫水澡,幾小時後體溫就會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嬰兒又包裹得過多,也會使嬰兒體溫升高。



若高燒38.5度以上,請立即讓醫生確診是病毒感染的,還是細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藥(如:利巴韋林),細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頭孢類),不要急於退燒,燒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來。



另外我想說的是不要迷信輸液。醫生說了,可以吃藥的不要打針,可以打針的不要輸液,關鍵是要用對藥,而不是用重藥。



注意是否有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情況存在。

主要的症狀及原因有以下:

發燒的同時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續發燒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熱

在高溫場所發高燒的同時,筋疲力盡——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腫脹——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緒不穩——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過氣來、呼吸困難——肺炎

牙床發紅、唾液多——口腔炎

嘔吐、抽筋、前囟門凸起——腦膜炎

嘔吐、抽筋、意識不清——肺炎、急性腦病

尿的次數多、血尿——尿道感染

發燒的同時,抽風——熱性抽筋



咳嗽千萬不要亂用藥,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呼吸道內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過咳嗽而排出體外,起著清潔呼吸道並使其保持通暢的作用。然而,有些年輕父母發現孩子稍有咳嗽,便急於給孩子喂各種止咳藥、止咳糖漿,止咳藥進入人體後能迅速作用於咳嗽中樞,產生強有力的止咳效果。這種作法雖可暫時緩解咳嗽症狀,但它可使大量痰液和病菌堆積於呼吸道內,繼發細菌感染,嚴重時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引起肺不張、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所以,在未明確孩子咳嗽原因之前,切莫亂喂止咳藥。

如果患兒在咳嗽的同時,伴有明顯的炎症現象,如發熱、痰色黃而粘稠、血常規白細胞增多等,則應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抗菌藥物。



對於孩子的咳嗽,除了因細菌感染引起的應選用抗生素治療外,采取一些簡便易行的措施同樣十分有效。



可經常給孩子翻身或拍背,一則促進肺部的血液循環,二來使支氣管內的痰液松動而易於排出。拍背的方法如下:病兒側臥或抱起側臥,家長五指微曲成半環狀,即半握拳,輕拍病孩的背部,兩側交替進行。拍擊力量不宜過大,由上而下,從外向內,依次進行。每側拍3~5分鐘,每天2~3次。
 
孩子高燒時先退燒還是先去醫院
引起發燒的原因主要有: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急性喉炎、支氣管炎、肺炎。還有一大類是小兒腹瀉、細菌性痢疾、泌尿系統感染、腦膜炎、腦炎。
陳永紅教授介紹說,體溫>37.4℃視為發燒,低熱37.5~38℃,中度發熱38~39℃,高熱39~40℃。那麼孩子高燒時是先退燒還是先去醫院呢?一些家長想,如果先自行給孩子服了退燒藥,到了醫院可能會影響醫生的診斷,於是就抱著孩子趕往醫院。
陳永紅教授建議,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請家長在家裡先給孩子服用一些退燒藥,再去醫院就診,然後要明確地告訴醫生給孩子服藥的情況。陳教授說,這主要是考慮到我們的實際情況,因為交通的緣故,路上要花時間,到了醫院還要掛號等待,這段時間孩子一直高燒對孩子是很不利的。
如果孩子剛發燒幾天,而且一般情況較好,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孩子多數僅是一般的感染,只需按醫生要求服藥觀察就可以了。如果發熱時間較長,如持續2周以上,就要考慮是否有其他較復雜或嚴重的疾病,此時應該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以明確病因。
總之,發熱本身,如果不是很高(如>40℃),一般對腦子影響不大,關鍵是要找出發熱的原因予以正確處理。

如何正確地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
酒精擦浴
25%~30%酒精,小毛巾蘸酒精,大毛巾擦干。腋窩、肘部、腹股溝多擦略用力,禁擦胸前區、腹部。
使用冰袋。冰袋置於頭部,熱水袋置於足部。
冷毛巾濕敷(前額)。
藥物降溫
對乙酰氨基酚類包括百服寧(糖漿、片)、泰諾林、撲熱息痛。
布洛芬混懸液類包括美林、托恩。
阿司匹林類包括阿苯片、巴米爾。注射用賴氨匹林、消炎痛栓。
陳教授強調,3個月以下小兒最好不用退燒藥物,而采取臨時減少衣物、減少蓋被等或者物理降溫,因為此時的孩子體溫受外界環境影響大,只要外界環境溫度下降,其體溫多數能自行下降。這個時期的孩子退燒忌矯枉過正,避免體溫有發熱轉為不升(過低)。如果是患有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液病的孩子發燒了,最好不用阿司匹林。能口服就盡量不用注射,如果一直高燒不退,再考慮用消炎痛栓。

孩子發燒都要用抗生素嗎
上呼吸道感染(90%病毒感染可不用)。
幼兒急疹、水痘、腮腺炎、風疹、麻疹不用。
秋冬季腹瀉(水樣便無膿血不用)。
血常規白細胞正常,crp<8mg/l,不用。
以下疾病必須用抗生素:
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猩紅熱
細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
細菌性痢疾
化膿性腦膜炎
泌尿系統感染
血常規白細胞高,crp高
小兒常用的抗生素:
青霉素類包括阿莫西林膠囊、阿莫仙顆粒、安奇顆粒、君爾清片。
1代頭孢菌素類包括頭孢拉定混懸劑、頭孢拉定膠囊、歐意粉、力欣奇片。
2代頭孢菌素類希刻勞混懸劑、新達羅顆粒、希刻勞膠囊、達力新片。
3代頭孢菌素類包括安素美混懸劑。
大環內酯包括紅霉素、羅紅霉素、阿齊霉素(顆粒,膠囊)。
氨基糖甙類(慎用)包括慶大霉素、鏈霉素。
喹諾酮類(禁用)包括氟哌酸、環丙沙星。
有家長擔心低級的抗生素副作用大,但又怕總用高級抗生素將來再有感染時形成耐藥。陳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其實,抗生素沒有高和低之分,通常小兒中耳炎和呼吸道感染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四個月的寶寶發燒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