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辦正文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辦
 
循循善誘的教導嘛
 
多看看教育的書吧,看是怎麼不聽話了,要去了解孩子的心裡。
 
孩子有多大了?
 
孩子有多大了?
 

 
可能這是個成長的過程
 

尖叫、打滾、扔東西、撞腦袋……隨著寶貝一天天長大,
剛剛幾個月就開始耍小脾氣了。面對耍小脾氣的寶貝,
有什麼妙招讓他的小脾氣悄然消隱呢?


1.只要沒有危險,不要理睬亂發脾氣的寶貝



當寶貝有因為發脾氣而憋住氣或者猛烈撞牆這種行為發生時,
建議先帶寶貝去醫院看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如果沒有疾病,
最好不要管他。要注意觀察,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原因。



2.多和寶貝交談,告訴他對待生氣的方法



不管寶貝多大,父母都要養成跟他講道理的習慣。這個過程中,
不管寶貝如何鬧騰,父母首先一定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
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等手段來對待寶貝的發脾氣行為。



3.計時隔離,讓寶貝自己冷靜下來



當寶貝發脾氣無法控制時,可以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房間裡,
告訴寶貝:“我愛你。我知道你很生氣,
你可以在這裡生完氣再跟我一起玩。”如果在公共場所,
要根據情況決定是留在原地,還是以盡快的速度把他帶離現場。



4.提供“生氣玩具”發洩不良情緒



給寶貝買一面小鼓,一個充氣怪物等作為“生氣玩具”,
當他生氣的時候,他可以擊打這些玩具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如果沒有合適的“生氣玩具”可以給他一個枕頭,
讓他擊打這個枕頭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5.一起尖叫,再誘導他恢復正常情緒



當寶貝尖叫哭鬧時,父母可以在一旁以跟寶貝不同的方式尖叫:“
我很生氣!我很生氣!”這時,他的注意力會被吸引過來,
甚至開始模仿你。然後你尖叫幾聲以後再慢慢地降低音量,
但是以更快速的方式說:“我很生氣!我很生氣!”慢慢的,
寶貝就會明白,表達生氣的情緒不一定要用很高的音量。



6.適當讓步,采取迂回政策改變寶貝



當寶貝發脾氣時,父母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情緒,適當作出讓步,
切記要把握讓步的幅度,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
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7.轉換心情,化解寶貝無法控制的小脾氣



當寶貝大發脾氣的時候,最好不要跟他硬碰硬,
可以考慮讓他做些別的事情,
讓寶貝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8.控制寶貝情緒,防止他受傷或者傷到別人



寶貝發脾氣時,可能會在身體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
此時你一定要冷靜,盡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
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



9.避免專制,做個受寶貝歡迎的民主父母



父母要盡量學會從寶貝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多給寶貝一些自由,
或者指導他去決定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這樣,
他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也會更好地成長發脾氣的機會也會得到相應的減少。




轉自:新浪網
    


 
有耐性就教,沒耐性就打
 
您常常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無策嗎?不管您是喋喋不休地說教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其實,孩子完全可以變得既聽話又懂事——




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下面所講的6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止淘氣的孩子偶爾犯錯,但可以幫助您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調皮搗蛋、惹事生非的孩子從麻煩角色中轉換過來。




說到做到




育兒專家指出:如果從1到10代表正確管教孩子的重要程度,(數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0來表示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說到做不到、言行不一會把孩子變成投機主義者。因為他知道怎樣能逃避懲罰。但當他知道您一定會在他做錯事後怎樣做時,他就可以預測那種行為的後果,自己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這一點?




其中關鍵的部分是家長不要心軟,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讓步。總結出您認為重要的規矩,定好無論何時他們破壞這些規矩都會出現的後果,然後,將這些統統告訴孩子。例如,您要帶他逛超市,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並告訴他違反的後果是什麼,如果他犯錯,就按說的來懲罰他。




不要小看孩子




大聲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個定論(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最無效的方法,只會傷害他的自尊心。




為什麼要這樣做?




孩子並不會因為您懲罰了他,就從自己做錯事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樣的感覺也許會過去,但反復的批評(“為什麼您總對別人這樣不友好”)會產生消極的感覺令其揮之不去。




如何做到這一點?




您要相信孩子,暗示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終,也就促進孩子做出了更好的行為。孩子的潛意識裡會這樣想:“如果做了正確的事,我會感覺很好。如果通過做這種事我能得到很好的感覺的話,下次我還想再這樣做。”




帶著贊賞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確含義是“教”。如果您只是通過懲罰來管教孩子的話,您就會失去給予孩子正確引導的機會。例如當孩子收拾好玩具,您通過獎勵他點心這種具體方式提醒他,希望他怎樣去做,效果反而會更好。




為什麼要這樣做?




您一定要認定一點:孩子自己也想做“好”孩子。可是同時他也渴望受到別人的注意。如果只有當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時才能引起您的注意……那真是件糟糕的事情。當孩子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時,要多關注他,多給些鼓勵和贊許,這會激勵他下次做得更好。




如何做到這一點?




您不必因為孩子說個“請”字就大加贊許,但表揚他的時候應更具體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說:“做得好。”而應該說:“今天的衣服很整潔、干淨,非常好。”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您會表揚他,以及原因是什麼。表揚就是表揚,避免在表揚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話,說出類似:“你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為什麼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這種貌似表揚實為批評的話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控制自己




大喊大叫、摔門、態度粗暴……很少有家長可以誇口說在管教孩子時從沒失控過?只是,我們多數都會在事後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




失控的怒火會影響您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一旦他習慣了您的這種教育方式之後,會將您的話當作耳邊風,慢慢就會變成您的批評或表揚他都聽不進去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用冷靜的頭腦對孩子進行管教,會讓他感覺到您的教導是客觀公正的,並且,他也願意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做到您對他的要求。




如何做到這一點?




即將發怒前從1數到10,或是深呼吸幾次,如果這些方法仍無濟於事,最終您還是對孩子發了脾氣,記住事後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告訴他,您也會犯錯,但您能承認並改正錯誤。




說明後果




“後果”這個詞已經被理解為如果你不停止做這事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告訴孩子,後果,就是任何一種行為的結果—懲罰或是獎勵。




為什麼要這樣做?




給孩子加深這種“原因和結果”的觀念:做什麼事情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樣會教給孩子一種責任感。




如何做到這一點?




養成一種習慣,在對孩子提出要求後向他解釋一下原因,並偶爾對他的行為給予獎勵。譬如,在去冰激凌店的路上,您可以說:“今天你表現很不錯,我請你吃點東西。”當必須要采取懲罰措施的時候,也要將其與導致這種懲罰結果的行為聯結在一起。




講明您的價值觀




家長管教孩子,目的都是為了將一個好孩子撫養長大成為一個好人。盡管我們都同意一個好人應具備的品質:誠實、尊重他人、寬容、慷慨,但實際上每個家庭側重的都不盡相同。最重要的您要考慮到,您希望孩子學到怎樣的價值觀,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現在的孩子被外界大量不好的信息所影響,像什麼“成年人很虛偽”,“及時享樂”……所以,我們要時常將我們認為正確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以免他們在良莠不齊的社會中迷失了方向。




如何做到這一點?




按您的價值觀排列您的教育方式,假如您試圖向孩子傳遞一種“家庭成員間應有一種互相照顧的責任感”,請在為孩子做了些瑣碎小事就予以獎勵前深思一下,這種獎勵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方面的,並在措辭中表現出來。最後,當孩子將家長的價值觀逐漸演變成他們自己的價值觀,這就完成了我們管教孩子的終極目標——將對孩子的教育變成孩子的自我約束。
 
常聽見父母責罵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可是,父母們想過沒有,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呢?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大人如此,小孩也一樣。當父母對孩子發出指令時,如果孩子認為大人的指令不正確,或不一定正確,或不明確時,便有可能不執行,這也就出現了孩子不聽話的現象。四種原因引起的:
1、大人的話本身就不對或不完全對。
2、大人本身言行不一致,只要求別人做,自己卻不能身體力行,因此說的話毫無威信。
3、大人的話雖然對,但孩子無法做到。
4、大人的話是對的,但孩子誤認為不對,所以不聽從。
第1、2種情況下,要求孩子聽話是毫無道理的。3、4種情況,雖然大人的話有道理,但還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講究語言藝術。
例如,想讓孩子把玩具讓給別人玩,不要簡單地指使孩子讓某人玩,因為不管誰,讓出自己喜愛的東西,總是心疼的。父母可以用鼓勵性的話說:“洋洋的玩具真漂亮,洋洋非常懂事,再借給婷婷玩一會好嗎?”孩子得到了肯定和稱贊,便會按您的意願去做了。

當孩子不聽話時,大人應從孩子的立場出發,想想孩子為什麼要聽你的話?若確實需要孩子聽,也要選擇一種能夠讓孩子樂於接受的表達方式。如果事事讓孩子逆來順受,這種“聽話”教育會限制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的發展,使孩子不敢想,不敢做,沒有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

不聽話寶寶應對指南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兒童如何防治凍瘡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