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辦正文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除了自己不要溺愛孩子外,避免完全或大部分時間讓爺爺奶奶等長輩帶孩子,孩子要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因為長輩帶孩子往往是溺愛。
另外當孩子在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利益,或發洩對家長的不滿,而表現出來任性、耍鬧甚至威脅家人要搬出去住、離家出走時,家人要有能力制止他們的這類不良習氣,而不能因為溺愛對他們妥協,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挫折教育”。這樣可以使他們在挫折中鍛煉意志,提高自制能力,克服固執、任性、自負、輕浮和嬌氣,學會理智地看待客觀事物。
家長對於孩子的缺點決不可以姑息,否則將來就是惡
果。三國諸葛亮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大意是說,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孔子雲說:“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大意是說:孔子說:“見到善就如同趕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見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試開水一樣急忙避開。”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及時發現他們的缺點而不能溺愛姑息。
當然了,父母首先要做到為人師表,否則又如何教育孩子呢?
要重視孩子學習做人的道理,而不要認為學習技能文化勝過學習做人的道理。要清楚,做學問要先學做人,因為文化是為做人服務的。
3、鼓勵孩子多與外界交往,多提供孩子與外界接觸和參與集體活動與生活的機會。在與人交往中學習團結、寬容和忍讓。教授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狹隘、自私的思想。
總之,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單純地育身,還要有育心,即學做人的內容在其中,不可偏廢育心的方面。
 
孩子有孩子成長的環境,有他自己理解事情的方式。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首先要給予理解,不必驚慌失措;其次是給予尊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在這兩個前提下,給予孩子積極而恰當的引導。場景三中媽媽的一席話,體現了這種理解、尊重和引導,是可取的。當然,場景中的引導還是簡單的,但只要家長注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貫穿這三個方面,那麼,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將會是健康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很不聽話,而且逆反.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的看法是:應該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有的家長認為,小孩子只能約束,無所謂信任與尊重,不然他們會不服管教。因此,家長平時不注意傾聽孩子的訴說與要求,甚至不擇場地申斥孩子,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使孩子對家長望而生畏。還有的家長則受孩子的左右,孩子說什麼是什麼,孩子要求什麼做什麼,以求得孩子聽從自己。更有的甚至為孩子護短,替孩子說謊,或是過分誇耀自己的孩子,這樣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壓抑,孩子一旦明白了,會對父母的縱容感到羞辱和憤怒。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與尊敬,家長的話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心理會愈發嚴重。那麼,家長如何做才算對孩子尊重與信任呢?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做對了或做好了,要使他知道應該這樣做,並且鼓勵他做下去。表揚不要言過其實,尤其避免在眾人面前做不適當的誇獎。孩子做錯了或做壞了一件事,要提出意見和批評,甚至嚴厲的批評,采取懲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訓,但批評也要實事求是。其次,當孩子遇到困難,包括學習知識,技能上的困難,處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和朋友之間的一些麻煩等,家長這個時候不要包辦,更不要申斥他們為“笨蛋”。要關切地看一看,提示一下,幫一把,讓他們感到自己能夠做好而努力去做,並從完成任務中得到滿足,從而增強自信心。
當孩子情緒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評、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愛的玩具損壞了或是要做的事情總也做不好時,家長要給予安慰,鼓勵或者指導。教孩子自己動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們諒解伙伴或主動與小朋友和好等。
孩子犯除了各種煩惱,就會把父母當作知心朋友,什麼都願意給父母講,父母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們就會增強自信心,意識到自己的能力。
再次,要讓孩子當父母的助手和參謀,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與孩子商量家裡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謝謝他,即使做壞了也不要嫌他幫了倒忙,而要告訴他怎樣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請他來出主意,如到哪兒參觀,爺爺奶奶過生日買什麼禮品;甚至家裡什麼東西擺在哪兒,等等。這樣做會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個大人,和父母一樣擁有參預“家政”的資格,從而更加尊敬父母,並主動用“大人”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
對孩子的事情,只要他們應該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讓他自己去練,不要橫加干涉或包辦代替,這樣才能使孩子從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責任感和自信心,增長才干。
只要家長不實行“專制”,讓孩子覺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樣可以信任,覺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們就會喜歡這個家,喜歡父母,願意把心裡話說給父母聽,也願意接受父母的幫助。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切忌要求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天下父母人同此心,無可非議。但有的父母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過嚴的要求,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厭煩情緒,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應急於求成,而應該從子女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求孩子認真學習,逐漸提高,並要不斷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逐漸消除。
從孩子的叛逆心理看父母的教養弊端

來源:

關鍵字:叛逆逆反教養教育


如果孩子偶爾淘氣,不聽大人的話,父母往往不以為然;如果孩子經常不聽話,管不住,父母就會深感頭疼。“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的增長,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愈來愈嚴重,而且在父母不斷唠叨下,孩子甚至產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說什麼,也不管對自己有多大好處,一律是先否定再說。

奇怪的是,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拗的表現告訴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麼搗亂啊!”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經上幼兒園大班的姗姗就是這樣,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在家裡,姗姗總是鬧別扭,特別是對爸爸說的話,她一般都要反對一下,讓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個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評價,是孩子在父母和別人面前的表現真的有那麼大的不同,還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為什麼說“不”?

幾年前,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發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看了小學生們對自己爸媽的不滿意,你有什麼想法?第一,這是對小學生做的調查,與我這個幼兒家長何干;第二,就算有對上號的地方,恐怕你也不願意把這樣地父母形象何自己連接在一起。但是,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滿意,在我們身上多少會有體現。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雖然嘴上沒說,但這些不滿意已經在他的心理了,並且已反應在行為上。的確,孩子的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有許多問題的產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對孩子要求嚴格,卻對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願聽他們的話嗎?即使爸媽說的條條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從,孩子愈大,這種現象愈明顯。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這個問題,他不讓姗姗在看電視時吃東西,可是自己卻經常如此。姗姗有好幾次忍不住給爸爸提意見,結果逢他看的高興時,他就說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興時,他不但不聽,還發脾氣,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起初,姗姗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擴散開來,爸爸說的話都不願意聽,姗姗的叛逆心理愈來愈嚴重。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再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地成長,總是把孩子當小小孩子對待,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這是造成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兒園裡老師經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姗姗聽了以後特別想做點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飯後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媽媽左思右想一番,還是以“萬一碗摔碎了怎麼辦?”“碎片刺破手怎麼辦?”等理由拒絕了她。沒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興了,睡覺時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還賴在爸媽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處罰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飯後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媽媽再次重復昨天的理由,沒想到小姨卻爽快的說:“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夠不著水龍頭,我給你墊個小凳子,萬一碗摔壞了也沒關系,小姨再買新的。”小姨話剛說完,姗姗就興奮的大叫起來:“謝謝小姨。”接著,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認真、仔細。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見,父母確實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聽話、愛搗亂的孩子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其實應該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長。

換個角度來說,父母喜歡乖孩子的真實理由是什麼?我們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目的何在?其實說穿了,還不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我意識萌發,獨立性、自主性正蓬勃發展的孩子,是否有點太自私、也太短視了呢?

搖籃網摘編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參考資料:搖籃網摘編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從孩子的叛逆心理看父母的教養弊端

來源:

關鍵字:叛逆逆反教養教育


如果孩子偶爾淘氣,不聽大人的話,父母往往不以為然;如果孩子經常不聽話,管不住,父母就會深感頭疼。“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的增長,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愈來愈嚴重,而且在父母不斷唠叨下,孩子甚至產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說什麼,也不管對自己有多大好處,一律是先否定再說。

奇怪的是,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拗的表現告訴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麼搗亂啊!”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經上幼兒園大班的姗姗就是這樣,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在家裡,姗姗總是鬧別扭,特別是對爸爸說的話,她一般都要反對一下,讓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個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評價,是孩子在父母和別人面前的表現真的有那麼大的不同,還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為什麼說“不”?

幾年前,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發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看了小學生們對自己爸媽的不滿意,你有什麼想法?第一,這是對小學生做的調查,與我這個幼兒家長何干;第二,就算有對上號的地方,恐怕你也不願意把這樣地父母形象何自己連接在一起。但是,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滿意,在我們身上多少會有體現。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雖然嘴上沒說,但這些不滿意已經在他的心理了,並且已反應在行為上。的確,孩子的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有許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兒童如何防治凍瘡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