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已經19個月了,見到人都叫媽媽,他只會叫媽媽,大人說話他都能聽明白反應也挺快,就是不愛跟我學說話,教他他不愛聽你的,有時自言自語誰也聽不明白他說什麼,我們全家只說一種語言,都不知該怎麼辦?
沒有關系的,看電視看多了 我孩子也是這樣的 不懂你什麼意思你讓你家孩子1歲半就能說7國語言?還是想讓他出生後馬上就能給你講故事?2歲開始說話很正常! 如果個2歲半的小兒目前只會叫爸爸、媽媽,家長就要重視起來,找找原因,孩子為什麼說話遲?小兒的言語有一定的發展規律,一般在1歲至1歲半開始會叫人並說一些簡單的詞匯,2歲時可以講一些簡單的短語,“吃飯”、“上班班”等。但每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並不完全一樣,有的早一些,不到1歲就開口了,有的晚到2歲以後才開口。正常情況下,一般有4~6個月的差異,如果超過這個時限,就要考慮言語發育遲緩。
孩子言語發育遲緩有環境和病理的因素。
(1)環境因素家庭中用多種方言與小孩講話,例如,孩子的父親講普通話、母親講上海話、奶奶講寧波話、保姆講四川話,那麼這個孩子學說話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家長與孩子交流過少,有些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或是自己少言寡語,忽視與孩子的言語交流,使孩子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很寂靜的環境中,沒有機會與大人講話,說話也會延遲。特殊環境(條件很差的孤兒院)中長大的孩子說話也遲。由於環境因素引起的說話延遲,改善環境和加強訓練後會很快趕上正常。
(2)病理因素一些疾病,如智能發育落後、腦性癱瘓、聽力障礙、嬰兒孤獨症、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或功能失調等,可導致說話延遲,同時也存在其他相應的異常表現。輕度智能發育落後的小兒,開始說話的年齡要比正常遲1~3年。另外,有的小兒在學走路階段(從扶走到獨走),言語的發育可能暫時性延遲,會走路後言語會很快發展起來。 一般女孩說話早一點.孩子說話的早晚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都有關系,應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同時調動孩子說話的積極性,學習語言應與實物和游戲結合起來,使孩子覺得語言是有用的. 如何教會孩子數數呢?如果孩子還不會數數,先不要著急,這是孩子對數數還沒感興趣.大人可先在孩子面前經常地搞一點數數游戲,但不要急於叫孩子學,待孩子想學的時候教他一點點,這樣地,反復地,經常地引導,孩子就會產生要學數數的要求啦.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會數數了.你們試試看. 我的小孩說話早,8個月開金口喊媽媽,現在1歲7個月了,什麼都會說了,還會背唐詩、兒歌、歌謠、數數、漢語拼音、英語單詞,等等,是個話澇,我現在在培養她語言要簡練. 買各種各樣的書,講給孩子聽;買各種各樣的動畫片,英語的也可以,孩子都能看懂;唱歌、背詩給孩子聽;給孩子講身邊的各種東西,各種事情,各種自然現象;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語言在交流中產生,在交流中掌握.教孩子各種場合的問候語,教孩子怎樣表達喜怒哀樂. 注意結合場景,注意孩子的興趣,感興趣的東西先教,不喜歡的先過過再說. 孩子喜歡模仿象聲詞,放爆竹的聲音、下雨的聲音、敲門的聲音、汽車的聲音,等等.發現什麼教什麼,孩子注意什麼教什麼. 多數孩子會在1歲前開始發一些音來表示某種意思,但是,完全正常的嬰兒卻要過幾個月才能這樣.這似乎主要是一個氣質或性格的問題.與人友善、性格開朗的嬰兒自然很早就想說話,而那些文靜、愛觀察的嬰兒似乎想先花較長時間嚴肅地觀察周圍的世界,然後才想到表達點什麼. 嬰兒周圍的環境和育兒方式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精神壓力較大,跟孩子在一起時總是寡言少語,於是,孩子也會保持沉默不語.如果家長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嬰兒過於嚴厲,不斷對他說話並發號施令,那麼,孩子一遇到有人在身邊就會感到極不舒服,反應會遲鈍.在這個年齡,他不會反駁,也不會外出一逃了之.無論大人孩子,只要同隨和、和藹的朋友在一起,話就會多起來.這裡,嬰兒與大人的唯一區別是,他若要先學會詞語,就必須具有更多的說話欲望. 有人認為,某些孩子不會說話,是因為整個家庭成員對他們照料得過於周到,在他們還沒有時間意識到自己需要什麼的時候,大人就拿了過來.這種育兒的方法會減緩孩子學習新詞語的速度,不過,我認為這不會使他們沉默寡言,除非家長對他們侍侯過多,而且壓抑了他們開朗的性格. 偶爾有人會懷疑,嬰兒對詞語學得較慢,是因為家長說的話太長,孩子根本沒有機會抓住單個的詞語來跟著學.這種情況不常有,因為多數人剛開始對孩子說話會本能地使用單個詞語,或者著重強調一句話中重要的詞語. 說話遲就味著大腦發育遲鈍嗎?這是家長腦子裡容易出現的第一個可怕的問題.有些大腦遲鈍的兒童說話的確很晚,但是,這種大腦遲鈍的兒童中多數在一定的年齡就能使用語句了.自然,有些智力極為遲鈍、到了2歲還不能坐立的兒童的確說話也晚.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說話晚的孩子,甚至那些到了3歲才開始說話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有些孩子異常聰明伶俐. 如果你的孩子說話晚,我想你大概知道該怎麼辦.不要為這一現象深感焦慮,不要茫然斷定孩子是個笨蛋.向他展示你的愛,使他感到輕松自在,不要過多地對他發號施令.如果有可能,給他安排機會同其他孩子在一起,在那裡他能夠使一切都很順利.用和藹的方式、簡單的話語對他說話,鼓勵他在需要某種東西時就說出它的名稱,但要盡力避免氣沖沖地逼他說話的現象. 所有的孩子在開始時都會將大部分詞語的音發錯,然後逐漸改進這些發音.有些孩子會在較長的時間裡發錯某一個音.這些發音錯誤有時顯然是由於舌頭和其它發音部位不太靈活所引起的,因為有些成年人不管怎樣努力,仍然有口齒不清的情況出現;有時則是由於嬰兒感情怪僻所引起的.同樣的發音有時會在某一個詞語中老是發不准,而在其它詞語中卻能准確無誤地發出.如果孩子各方面都很正常,性格也很開朗,這點小小的錯誤倒沒什麼.可以偶爾用和藹的語調糾正孩子的錯誤發音,但是千萬不能對此過於嚴肅,硬跟孩子爭辨不休. 如果孩子到3-4歲或5歲說話還是不清楚,別的孩子聽不懂,因此就譏笑他,那該怎麼辦?首先,應該讓耳科專家檢查一下他的聽力,再找一位懂得如何與孩子平易相處、如何娓娓動聽地給孩子講課的語言專家給你指教.但是,不管能不能找到專家,應該盡可能定期讓這種孩子在一個條件較好的托兒所或幼兒園與年齡相仿的其他孩子接觸,一直到快要上學為止.一個好老師能用巧妙的方法保護這些有缺陷的孩子,使他們免遭其他孩子的嘲笑;而且,他們不象家長那麼焦慮,可以用更簡單的話語使孩子受到語言訓練.因此,有些學校裡培養了一批語言教師. 把握培養語言能力的關鍵期 科學研究表明,2~4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一旦錯過了關鍵期,就會成為心理上的某種缺陷,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這樣。雖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復其語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家長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去培養他的語言能力。
注意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語言現象是一個完整的信息輸入、處理和輸出的過程。人們在“聽”的過程中,語言僅僅是以聲音的形式存在,並作為第一信號刺激作用於人的聽覺器官,它只是一種輸入信號,其本身並無任何意義。人們在“聽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時,它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作為第二信號,刺激、作用於大腦聽覺語言中樞。而“說”是人在思維的基礎上,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發音器官輸出,同時不斷調整自己思維。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游戲過程中自言自語,就是孩子通過外部語言來進行思維的具體表現。家長在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要注意把語言的音形外殼與其本身的語義結合起來,否則“鹦鹉學舌”似的訓練,不但無法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時間久了還會使他產生厭學情緒。
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訓練 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語言能力培養和訓練時,往往缺乏計劃性、目的性、系統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長在孩子呀呀學語時,往往出於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說話,而到孩子二三歲時,錯誤地認為孩子大了自然就會說話而撒手不管,以致錯過了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家長要注意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長,急於求成,也不可不聞不問。
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家庭成員的語言水平、文化修養、家庭藏書情況、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興趣等等,都對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成員如果說話粗俗、詞匯貧乏,必然會從負面影響孩子。特別是和孩子接觸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養,注意語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長與孩子說話時,要特別注意講究說話的藝術,為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條件。和孩子說話時要比較慢,口齒清楚,語調溫和親切。不可用嚴厲的語調對孩子說話,也不要恐嚇或者在他面前講別人的壞話。家長對孩子說話,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少用消極的、禁止性語言;多用提問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語言對孩子的行為有強化作用,對好的行為,父母要多講、多鼓勵。對不好的行為,要盡量避免去強化它,最好是少議論,或是從其他角度,從積極方面去講。
此外,父母還要注意防止孩子口吃。孩子在二三歲時容易發生口吃。父母要注意不要譏笑孩子,或讓他與別的很善辯的孩子在一起議論問題,或是與孩子搶著說話,使他想說話,卻因沒有機會而心急,說話結巴,造成口吃。父母還要禁止孩子因出於好奇而去模仿口吃的成人說話。發現孩子口吃時,切忌厲聲責備,否則孩子受到刺激後著急,又會張不開口,說話結結巴巴。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慢慢講,把話說清楚,或者是換一句話,改變他的語言習慣,誘使他動腦筋去想好了再說。也可加強對孩子的口語訓練,教孩子唱歌、講故事,采取多種方式鍛煉他說話。
總之,幼兒期間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父母要把握好這個時機,抓住一個“勤”字,教孩子學習語言,讓他多看、多聽、多讀、多寫,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去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 給不說話寶寶
周思君《母子健康》2007年第01期
“寶寶,為什麼愛說愛笑的你突然變得不愛說話了呢?你在媽媽心裡是多麼特別,媽媽要將最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一位不說話寶寶的媽媽
兩歲時的寶寶應該能說一些短句,有的兩歲以上的寶寶即使能聽懂爸爸媽媽的話,但是卻不願意表[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