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2歲寶寶突然口吃怎麼辦正文

2歲寶寶突然口吃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嬰幼兒的語言發育是與大腦的發育、思維的不斷完善有著密切關系的,同時也是判斷寶寶的聽力正常與否的重要指標。俗語說“十聾九啞”,一旦寶寶有聽覺障礙,就很難學會語言,更不要說開口說話了。因此,寶寶不愛說話,有可能是自身生理缺陷,如先天性或後天造成的耳聾、嘴唇發育缺陷導致無法正確發音等等。但大多數的寶寶不愛說話,與其言語發育環境及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關。



1、幼兒口頭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是2—3歲,一般從8—9個月開始牙牙學語,1歲就能掌握900—1000個單詞,發展很迅速。針對此期,家長應勤與寶寶對話,教其識字,以增進寶寶的背誦能力、對話能力等。大多數的寶寶都能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掌握以上的言語技能。而個別寶寶,也許因為先天或後天模仿的因素,逐漸形成一種語言表達障礙,表現為:說話時語言的速度、節奏與流暢異常,俗稱“結巴”。這樣的孩子,因為害怕遭受嘲弄,而抑制了自己言語交際的欲望。

2、寶寶不愛說話,也許還有別的原因,比如:聽力障礙。有兩種可能:先天性耳聾和後天疾病而致的聽力障礙。對於先天性耳聾,一般能及早發現。但有些嬰兒由於某些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後出現聽力下降,甚至造成耳聾,這是家長往往不能夠及時注意到的。如果發現寶寶過分安靜、尤其不愛說話,當大人逗引或招呼他而發出聲音時,寶寶只是眼睛炯炯有神,盯著大人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對大人的說話聲毫無反應;若在寶寶的背後叫他,寶寶仍沒有尋找聲源的意圖,說明寶寶的聽力可能有問題,應盡快到醫院檢查。

3、還有一種可能:心理疾病造成的不愛說話。專家指出,很多自閉的孩子並不是因為缺乏關心和愛導致的,而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太溺愛,過分滿足和保護孩子,使孩子不用說話就能得到滿足,沒有語言刺激,沒有語言交流,就失去了對語言的敏感,逐漸就會沉浸到自己的世界裡。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



如何解決?——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父母應讓他們獲得啟發式教育。正確的處理辦法是,要多跟寶寶說說話,隨時隨地告訴他(她)一些常識,比如: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干什麼用的,我為什麼這樣做......等等。多給孩子一些語言刺激,通過不斷的訓練來激活孩子的語言天賦等等。

1、隨時給寶寶刺激。有些父母因本身講話具有腔調,而猶豫是否該對寶寶說話,以致造成寶寶說話能力的遲緩。殊不知,語言的刺激比正確發音更重要。特別是在帶寶寶四處走認物時,切記用具體的行動恰當地表達語言。如告訴寶寶“這是小貓。快叫貓咪!”、“這是紅花,這是綠草”、或“寶寶餓了嗎?我們回家吃飯吧!”等等。

2、認真地應對寶寶的話語。寶寶在說話時,大人要認真地應對。寶寶在這個時期所掌握的語言並不多,使用起來難免錯誤百出,大人切記保持愉快的學習氣氛,不可吹毛求疵地一再糾正。當寶寶說話不完全時,要注意觀看其態度或表情,認真解讀寶寶的意圖。由於寶寶的情緒容易受大人的態度感染,請不要輕易讓寶寶說話的意念喪失。

3、給寶寶朗讀大量的書。三歲孩子正處於文字的成熟期,這樣能使他理解和積累豐富的詞匯。更快地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早早地培養寶寶對文字的讀、寫能力,將會把孩子的思想引導到更高的層次,他的天地將會變得更加寬廣,同時,一種對自己無法親身經歷的事情和境界的理解能力也會從此培養起來,從而更有信心展示自己的言語能力。

4、為寶寶創設言語交流的氛圍。盡可能讓寶寶多接觸外界,結交更多的小伙伴,努力營造活潑、愉快的氣氛,讓他們進行游戲和談話。借由溫馨的心靈交流,來輔助寶寶學習語言。

5、積極防治“口吃”的發生。2—5歲為防治“口吃”的最佳年齡。措施有:注重對寶寶的語言訓練,增加人際交往;促使寶寶掌握更多詞匯,增強表達能力;注意用正確的發音,給孩子以正確的學習表率。已患口吃者,可采用美國語言病理學家格萊斯普推薦的唱歌療法。方法是:按照年齡特點,先選擇簡單易唱、速度較慢、琅琅上口的歌曲,並多聽音樂,以適應並接受音樂的速度和節奏,加快唱歌向說話的方面過渡,逐漸消除口吃缺陷,使語言表達能力趨於流暢自然。

建議:



當寶寶還在襁褓中的時候,他(她)就不失時機地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流露出真切的與自己的爸爸媽媽交流的欲望。事實上,當寶寶從八、九個月起,就已具備了簡單“會話”的能力,即能發出像“媽”、“爸”或“餓”之類的單字發音,籍以表達自己的一些情緒和意圖。這時,爸爸媽媽就應該多花一些精力和耐心來和我們的小寶寶溝通了。盡管這個小小東西的言語時常讓人捉摸半天,但因為有了你的傾聽和關注,他(她)的心情極其愉快,喉間裡似乎要飛出一只伶俐的小小鳥,多麼期待地與人會話和交流。當他(她)兩歲之後,寶寶又一次處於語言能力爆發性成長的時期。因此,父母們必須盡可能把更多的語言給予孩子。具體應怎麼做呢?——



1、嬰兒最初的發音,都是無意識的,當聽到寶寶偶爾蹦出一個“媽”、“爸”、或“姨”等聲音時,家長要抓住時機,有意識地讓寶寶順著發音認人,以加強寶寶的記憶,在發音和認識親人的同時,不斷鼓勵和訓練寶寶說話的能力。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把自己的情感自然地糅和在言語中,成長為一個積極的、動情的會話者。

2、有的寶寶在學話的初期顯得很困難,往往教一、二個月也未見有多大成效。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著急,應不厭其煩地與寶寶說話,讓他(她)感受到家長的關注和愛護,這些信息一旦儲存到寶寶的腦裡,就會激發出他們的自信,以積極的態度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3、不要吝啬自己的時間,應多給寶寶講故事。對於幼兒,沒有比故事更為重要的了,因為偌大的一個世界,在寶寶的認識裡只是一個巨大的空洞,需要故事裡的精彩內容去充實寶寶的感知和注意,需要故事裡的角色來豐富寶寶的思維及想象等,它對寶寶心理活動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能夠教給孩子怎樣區分善、惡、美、丑,有利於他們良好個性的形成,促使他們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積極地鍛煉自己的交往技能。

4、鼓勵寶寶與人交往,因為語言智力是一種不可抑制的人類特性。當寶寶想表達時,消極詞匯變成積極詞匯、由默默傾聽到主動述說才成為可能;同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寶寶鞏固對家庭成員以及居住環境的認識,不斷擴充寶寶的游戲活動,引發寶寶對周圍玩伴、他人以及環境的關注,產生與更多的周圍人進行交流的願望與興趣。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
http://www.0-6.com/
我家在城裡,我和我愛人白天上班,因為從小由姥姥一個人看護,姥姥不愛說話。我家孩子兩歲7個月還不會叫媽媽,但會叫爸爸,姥姥不愛說話。2歲7個月後我讓他歲姥姥到農村,每天農村裡的大爺大媽都逗他,僅僅兩周後就回說話了,2個月後所有話都會說了。
 
兒童期患了口吃,要矯正還是有辦法的,如果拖延下去,一直延續到青春期或成年期,拾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引起口吃的最直接原因,醫學上認為主要是由於精神過度緊張、著急,導致發音器官肌肉痙攣,使發出的音律受阻。不過,這個原因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深一層的原因還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判斷。一般地說,口吃產生的病因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生理上的,二是心理上的。生理上若因腦功能出現障礙、或是某些遺傳基因在起作用,則很有可能使兒童產生語言障礙。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談生理上的病因,主要談談心理因素對兒童口吃的影響。

導致兒童語言障礙的主要心理因素多有以下幾個方面:

情緒過度緊張、激動。有些兒童由於從小沒有受過鍛煉,在遇到生人時,或人多而在重的場面時,就特別緊張、激動,以致於無法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種過度緊張的心理多是由於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所造成的。

敏感多疑、恐懼焦慮的心理。有些兒童由於種種原因變得非常敏感和多疑,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看到兩個人在叽叽咕咕地議論什麼,就以為一定是在說自己,結果越敏感就越恐懼,越焦慮,結果說話吃力,結結巴巴。

自卑心理。事實上,自卑心理可以說是口吃產生的最主要原因。一些孩子覺得自己長相不好、成績不好,或家庭經濟條件不富裕,這些自以為不足的心理就會在兒童內心產生一種自卑的情緒。自卑的兒童常常害怕別人譏笑,嘲諷,因而緊張得語言不流利。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心理因素以外,一些突發事件也會引起兒童心理上的突變,導致口吃。例如,環境的突然變遷,受到驚嚇,父母去世、離異,被家長嚴厲斥責、打罵等突發事件,都會引起兒童心理上的恐懼,不安,加劇他們焦慮,憤怒的情緒,使兒童產生語言障礙。

根據上述幾種情況,父母可以分析一下,看您的孩子屬於哪種心理因素導致的語言障礙,然後再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矯正。家長可以通過下面一些辦法,來幫助兒童矯正口吃:

樹立兒童充分的自信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自卑心理是導致口吃的主要原因,缺乏自信心必然使兒童產生多疑、敏感、恐懼、緊張,焦慮、不安等心理,這些心理狀態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極為不利。要幫助兒童樹立起自信心,家長就要多關心孩子。譬如,在孩子考試前、比賽前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准備、訓練,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減少兒童的緊張情緒,讓他們充滿自信地去應對一切。
 
口吃是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常見的一種行為,2歲半至4歲最多。糾正口吃,先應該知道為什麼會口吃,因為知道了原因,就不會太緊張了。

口吃的原因

1、兩歲的孩子思維迅速發展,說的技能趕不上思維的速度。往往孩子想用語言表達一種思想,但找不到合適的詞藻,在“找合適詞藻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口吃。這種口吃稱之為階段性的口吃,隨著語言能力的進步,這種口吃現象會減少,終致消失,不必擔心。

2、積極的詞藻表達不了他想說的內容,他要在腦子裡“找”合適的詞藻,因而說話不流暢。

3、情緒緊張(受到強刺激,如嚴厲的批評,甚至打罵),在“追問”什麼事的時候,用重復的字或拖長音來調整自己語言的表達方式,需要時間,說出來的話就有斷續現象,也就是一種口吃。

4、模仿、逗樂,形成了不良習慣,它不是一種病。

5、由於你不願聽到孩子講出“結巴的話”(過去講話是流暢的),就很注意聽他講話,糾正他的發音,反而給孩子多聽“結巴的話”的機會,說“這種話”也多了。

6、兩三歲的兒童語言機制還不完善,當他急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容易出現言語流暢節奏的障礙。

7、一般來說,兩三歲兒童發生口吃現象與心理障礙沒有直接關系,請放心,並不是有了心理障礙才口吃的。

有了口吃怎麼辦呢?

1、以常心對待。如果你緊張了,說話的計算所、語調會流露出來,孩子受到暗示,也會緊張,說話就更不流利了。

2、絕對不要取笑、表示厭惡、恐嚇、甚至打罵。

3、有他在場時不要和別人議論他,不要模仿他的口吃,要保護他的自尊心。

4、對他講話要放慢,每個字說清楚,同時也要求他講得慢,不要著急。但是,當他講話有些拖長音或者重復,你就聽著,不要重復學他,等他講完,過一會兒讓他再說一遍,有了每一次的經驗,第二次再講同一句話,就會好得多。

5、讓孩子在說話之前先唱歌,這是日本育兒之神內籐壽七郎博士提倡的矯治口吃的方法。孩子在結結巴巴開始說話後,對他說:“來呀,讓我們唱那首歌!”並開始和孩子一起唱(母親和孩子一起唱也可以),隨便唱什麼,只要是他熟悉的,都可以。唱完以後,再溫和地問他:“你剛才想要說什麼?”這時候,多數情況下,孩子都不會發生口吃,會流利地說出來。內籐博士還說,這種方法曾對許多孩子作過嘗試,效果很好,孩子說話有了不口吃的體會,就會對說話產生自信,經過多次練習,就能治愈。

6、當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我的寶寶每天都吃胡蘿卜和南瓜,皮膚發黃,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