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他一年以內必須還清,這也是作為對他做錯事的處罰。此後,小林肯一邊刻苦讀書,一邊設法還清老師的債務。他盡力所能及,到附近餐館洗盤涮碗,或揀些廢品賣給收購站。半年努力,終於掙足15美元。在還錢給老師時,他紅著臉說:“自從借了您15美元後,我一直注意自己的行為,力求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妨礙他人的利益。”30多年後,林肯成為美國第十六屆總統,他在自轉中寫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得益於我的老師傑克·馬爾茲,正是他,培養了我高度自律、勇於負責的觀念。”一個小小的懲罰,造就了一位總統,老師的智慧成為學生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東西。我們很多老師在處理學生此類錯誤上一般都是狠狠訓斥一番,然後讓他們回家找父母掏錢賠,是多麼的缺乏藝術。
第三、懲罰決不能與打罵掛鉤,懲罰決不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它既不能光靠那些蒼白無力的說教,也不能異化為扭曲的暴力教育。懲罰並不意味著強迫與壓制,與體罰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在開啟一顆脆弱的心靈,一顆為了榮譽和自由而鍛煉的心靈時,我反對一切粗暴行為。”那種動辄橫加指責、諷刺挖苦的態度,那種以體罰代替懲罰的簡單化做法,不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還會刺傷學生的心靈,甚至會陷入悲觀失望中不能自拔。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獨出心裁的懲罰新招值得大家借鑒:如果違反了班級的制度,影響了班級的榮譽,給班級帶來一定的損失,那麼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失。讓學生寫一份詳細的“說明書”——這樣可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班級做一件好事——培養集體榮譽感;主動找老師談一次——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這種高明的懲罰產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讓人歎服,看似無情的教育懲罰,卻體現了真正的人文關懷,會在學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動。
讓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舉起“懲罰”的武器,讓它真正成為一瓢警醒混沌者的涼水、一種激勵奮發向上的力量。
14 可以試試用早教教材來教育。推薦給您一套非常實用貼心的早教書籍《全腦智能數學》 既可以讓孩子學到知識還可以開發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裡面有趣的親自游戲還可以增進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一舉多得!!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關於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首先,要重視情感教育,培養幼兒的健康情感。因為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對智慧的發展、德性之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來說,像陽光、如雨露,沒有健康的情感,便沒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要重視對幼兒健康情感的培養。其次,要重視行為培養,使幼兒產生正確的行為觀。因為,心理健康與否,行為表現最為明顯。另外,還要重視“成功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成功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情感教育、行為培養、成功教育
目前,我國早期教育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幼兒園還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和身體護養,而輕視對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忽視對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養,致使相當一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全,甚至造成心理疾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在理念上漸漸產生一種共識:在未來的社會裡,不僅僅需要與眾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長,更需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等。幼兒階段年齡在三至七歲,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下面就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談一談自己的見解和具體做法。
一、重視情感教育,培養幼兒的健康情感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對智慧的發展、德性之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來說,像陽光、如雨露,沒有健康的情感,便沒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於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要重視對幼兒健康情感的培養。
首先,應滿足
幼兒的合理需要,培養和發展其積極的情感。
需要是情感產生的重要基礎,我們在注重滿足幼兒物質需要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尊重和滿足其合理的精神需要,如:教師、家長要隨時以親切的微笑、和藹的面孔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跟他們親切的交談,適度地給他們以撫摸、摟抱等,讓他們獲得愉快、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敢於放手,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空間和條件,鼓勵他們積極探索,以促進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發展。
其次,要努力為幼兒創造寬松、和諧的交往環境和氛圍,培養幼兒高尚的情操。如我們幼兒園經常開展“以大帶小”活動,在半天內讓大班幼兒帶小班或中班幼兒活動,組織和照顧他們玩各種大型玩具、做游戲、入廁和自由活動等。這個活動可以使大班幼兒產生自豪感,培養幫助、關心、愛護別人的情感。對中小班的幼兒來說,能激發他們產生我要快快長大的欲望,長大後,我也能帶中小班的弟弟、妹妹進行玩耍、活動,那該有多好。
另外,還要為幼兒創造情感表現和情感調控的條件,培養幼兒文明的道德行為習慣和良好的情感修養。當孩子的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們會表現出跺腳、哭鬧等消極情緒。教師、家長應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和場合,讓其發洩出來,因為不滿情緒的壓抑有礙身心健康。但還要教育孩子學會控制和調節情感,提高情感表現的自控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家長首先應學會控制自我情感,無論遇到什麼打擊和不幸,都能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情緒和飽滿的熱情面對孩子,面對生活,而絕不能把孩子當成發洩不良情緒的對象。成人要做一個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樣作用影響孩子。對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有意識地教會他們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這是他們情感生活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情感教育”還可以通過談話、游戲、參觀等形式來進行。如每天一題討論“這件事該怎麼辦好”;集體過生日,分享快樂;走進成人勞動的世界;警察叔叔每天為忙碌的人們、來來往往車輛的安全認真地指揮交通;你們的爸爸、媽媽下班後,既要帶孩子又要做家務,買菜、做飯、
洗衣等是多麼的辛苦;幼兒通過目睹成人的勞動,會產生尊敬長輩的情感。
二、重視行為培養,使幼兒產生正確的行為觀
心理是否健康,人的行為表現最為明顯。日常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幼兒搭積木時,只要他想要這塊積木,不管在誰的手中,馬上就拿過來;玩具掉在地上就當沒看見一樣,收拾整理玩具更是與他(她)無關。因此,對幼兒加強行為培養尤為重要。首先要教育幼兒辨別行為的正確性。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積極主動幫助別人、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天早上入園擺放桌椅,離園前整理玩具和圖書;請小朋友帶玩具和圖書到幼兒園交換著看和玩;幫助值日的老師整理衛生;帶廢舊物品到幼兒園裝飾“手工角”、“自然角”等。每天的好人好事教師要及時的表揚和肯定,使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另外,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保護環境也是行為培養的重點。注意教育幼兒不要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亂畫牆壁,再生垃圾與不能再生垃圾分袋裝,讓幼兒給“飼養角”裡的小動物喂食,定期到“種植園”澆水、拔草,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做觀察記錄。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幼兒一種寬廣、積極、熱情向上的健康心理,逐步產生正確的行為觀。
三、重視“成功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
“成功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徑。因此,教師與家長要積極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孩子特別是能力差的孩子有參加活動、經受鍛煉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幼兒對成功抱有信心,經常感受成功的體驗,從而揚起自信的風帆。如在教幼兒跳繩時,我發現王傑小朋友非常膽小,害怕跳繩,明明帶了繩子到
幼兒園,卻說沒帶;我耐心地教她跳繩,結果當繩子悠過來時,她馬上把雙眼緊緊地閉上,我與她談心,了解到她怕繩子打著她。我便同她一起觀察其他小朋友跳繩,解除了她的恐懼心理,並分解動作慢慢地教:第一拍將繩子從頭上悠過,第二拍雙腳跳起,同時雙手將繩子從腳下由前向後悠過。就這樣分拍練習大概有兩個星期左右,她能獨立地完成幾個完整的動作,還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邊跑邊跳,那種高興勁真是難以形容。她發自內心的高喊:老師我學會了!老師我成功了!後來在其他的活動中,她都能克服困難積極參與。由此看來,“成功教育”的實施需要時間,需要正確的方法和耐心的堅持。
其次,要保護幼兒的熱情,培養幼兒的靈活性及應變能力。如我們幼兒園還經常創造能讓幼兒展示能力的機會,每月有“小舞台”,讓每個幼兒都上台,為全園的小朋友表演節目,贏得喝彩,培養其膽量以形成健康的心理;舉辦“小畫展”,每個幼兒都有作品展示,培養其自信心。在實施“成功教育”中,教師的積極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畫得很出色”,“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學會”等積極鼓勵的語言,使幼兒作為一種信念牢記心中,形成一種“我會做得更好”,“我很能干”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有了這種心理狀態,就為幼兒長大成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心理素質是由多項內容構成,心理素質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細致的龐大工程。我們必須從今天做起,從幼兒抓起,把“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素質”的工作滲透到幼兒園的各項工作之中,塑造具有完整素質(生理、新理、文化)結構的新一代。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4歲寶寶應該是幼兒園階段了,除了幼兒園裡面的教育,更多是家長的興趣教育和人格培養。看看下面的資料你會知道更多。希望對你有所參考。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廣義指從人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狹義主要指上述階段的早期學習。一些國家出現提前開始學習讀、寫、算,提前開始正式教育的探討和實驗。但另有人主張早期教育應重在發展智力。還有人認為早期教育應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親懷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對早期教育有重大影響。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確實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早期教育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從而為其日後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美國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對貓頭鷹進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們的大腦產生持久的生理變化,這樣它們在幼年學習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時期。科學家們引申說,對孩子進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永久印記。 研究表明,大腦的發育與年齡的增加呈反比,很顯然,人生的頭幾年,是進行快速學習的好時機。因此,在早期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不要等到孩子該上學了才考慮這個問題,那時學習的關鍵期早就過了。 父母有時會感到,雖然自己有了早期教育的意識,但是卻不了解怎樣進行早期教育,現行的教育制度已經存在很多年了,整個社會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都缺乏充分的認識。因此,一些家長常會說:“當我的孩子進入學校,他就會開始學習……”其實,家長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在人生頭幾年,孩子會因好奇心的驅使去學習、探索,並反復練習直到成功地掌握某一技能。但後來當孩子進入學校後,由於學校規范的管理,教學內容的限定,孩子可能會發覺學習非常乏味、枯燥而且不自由(不得不遵守規定,還要承受強大的壓力)。這時,父母就要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了。 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技能的發展狀況,為他安排適當的活動,即進行必要的外部刺激,幫助他找到興趣點,以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當然,不能使用太困難或太簡單的活動和玩具。不要逼著孩子去追求成功,而應更加關注學習過程的愉快。 孩子需要從小就儲存知識信息,構建學習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