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潛能。未來的學習是建立在早期學習基礎之上的。如果你的孩子充滿好奇,喜歡探索,他將會發現以後的學習很容易,也很有趣。他將與那些無早期學習經歷的孩子有著天壤之別!
1、早期教育不等同於教育訓練 早教不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額外強加給孩子訓練,家長要做到“以情為先”、“以養為主、教養結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時與孩子語言交流,與他們在生活和游戲中良好互動等。 專家指出,嬰兒從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家長要關注並培養其身體、情感、認知、社會活動能力等。 2、早教需順應孩子發展規律 進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相關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操之過急,過早的早期教育開發只能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無端給孩子今後的發展增添壓力。因此建議家長謹慎選擇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3、早教應以安全第一 進行早期教育過程中,家長或教員應以安全為第一。不可為了達到某個課程目的而不考慮安全隱患。當前對學生的評價,似乎一直太過強調對學生的鼓勵和贊美,力避對孩子的批評和懲罰,在素質報告單上給學生寫評語也都要挖掘優點、閃光點寫,實在有缺點的也只能用“如果……就……”假設的語氣來寫,無關痛癢,說這樣才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激勵他做得更好。當然也明白“羅森塔爾效應”的威力,但正所謂“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懲罰是現代教育的一個維度,也是一個必要的手段。如果完全放棄懲罰,時日長久,孩子就有如長期在溫室裡的嬌嫩花朵,他們的心理就不能忍受溫室外的驕陽和暴雨,他們的生命就會脆弱得不能承受懲罰之輕。國內時常見諸報端的青少年自殺案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著名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蔓說過:“那些小時候過多的受到師長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以後會遭到更多的失望。”
綜觀古今中外,在教育過程中多多少少承受過懲罰的成大器者不計其數;而在一片贊美聲中成長的人,又有多少能夠成就事業?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凡是必須使用懲罰的地方,凡是使用懲罰能夠有益處的地方,老師就應當使用懲罰。無論哪一個教師,都不應矯揉造作地說‘我是聖人,不使用懲罰’。”學生們正處在成長的黃金時期,懵懂的他們尚未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做錯事、說錯話甚至犯下“驚天”的錯誤,都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放任、縱容學生的錯誤或亞錯誤的言行,則很容易寵壞他們,使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懲罰的魅力,猶如樹木成材前的剪枝過程,猶如莊稼成熟前的噴藥措施,他是警醒混沌者的一瓢涼水,它可以促使學生在適當的懲罰過程中規范自我,促進其健康成長。
18世紀初,英國有個名叫麥克的學生,十分頑皮好動,有一天他把校長的愛犬給殺了,校長自然十分惱火,但略微平息心中的怒火後,語氣很嚴厲的說:“你殺了我的愛犬,要受到懲罰,罰你畫一幅畫,把看到的都畫出來,明天一定交給我!”次日,麥克交給校長一幅畫,這是一幅關於狗的骨骼圖。這就是出於小學生之手的早年的解剖圖,現在珍藏於英國皮亞丹博物館。而麥克因得益於校長的嚴厲“懲罰”,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解剖學家。懲罰,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然而如何以巧妙智慧的方法來懲罰,則是一門藝術。
身為教師,我們必須明確:
第一、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小樹不修不成材”,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離不開管束和懲罰。作為老師,不可談“懲”色變,對學生進行適當程度的懲罰恰恰是老師對學生負責任的表現。有一項心理學研究的結果表明:任何一個人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接受懲罰的准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只有為自己的愧疚承擔了責任,才能得到心理平衡。對犯錯誤的學生以合理的懲罰,能夠培養他們敢於負責、高度自律的品質,從而引導他們的人格得到健康的成長。
第二、給學生一個承擔責任的機會。這是學生悔悟、改正錯誤的最直接的表現。如美國總統林肯小時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人家的窗玻璃,被索要15美元的賠償,由於家境的貧寒,他不敢向父母開口,只得乞求他的老師傑克暫借他15美元,待他長大以後再償還。傑克老師答應借錢給他,但不答應長大後還,要求他一年以內必須還清,這也是作為對他做錯事的處罰。此後,小林肯一邊刻苦讀書,一邊設法還清老師的債務。他盡力所能及,到附近餐館洗盤涮碗,或揀些廢品賣給收購站。半年努力,終於掙足15美元。在還錢給老師時,他紅著臉說:“自從借了您15美元後,我一直注意自己的行為,力求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妨礙他人的利益。”30多年後,林肯成為美國第十六屆總統,他在自轉中寫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得益於我的老師傑克·馬爾茲,正是他,培養了我高度自律、勇於負責的觀念。”一個小小的懲罰,造就了一位總統,老師的智慧成為學生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東西。我們很多老師在處理學生此類錯誤上一般都是狠狠訓斥一番,然後讓他們回家找父母掏錢賠,是多麼的缺乏藝術。
第三、懲罰決不能與打罵掛鉤,懲罰決不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它既不能光靠那些蒼白無力的說教,也不能異化為扭曲的暴力教育。懲罰並不意味著強迫與壓制,與體罰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在開啟一顆脆弱的心靈,一顆為了榮譽和自由而鍛煉的心靈時,我反對一切粗暴行為。”那種動辄橫加指責、諷刺挖苦的態度,那種以體罰代替懲罰的簡單化做法,不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還會刺傷學生的心靈,甚至會陷入悲觀失望中不能自拔。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獨出心裁的懲罰新招值得大家借鑒:如果違反了班級的制度,影響了班級的榮譽,給班級帶來一定的損失,那麼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失。讓學生寫一份詳細的“說明書”——這樣可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班級做一件好事——培養集體榮譽感;主動找老師談一次——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這種高明的懲罰產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讓人歎服,看似無情的教育懲罰,卻體現了真正的人文關懷,會在學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動。
讓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舉起“懲罰”的武器,讓它真正成為一瓢警醒混沌者的涼水、一種激勵奮發向上的力量。4歲兒童的教育方法 如果有人問:“幼兒最吸引人的階段是什麼時候?”專家一定毫不猶豫地說:“4歲”。但是對一般的大人而言,這個年齡卻是最令他們頭痛了。與3歲或5歲的時候相比這下,4歲兒童最不溫順;由於他們正處於所謂“精力旺盛年齡”,身體的一切機能都生氣勃勃地向各方面開始發展。
家中有4歲兒的父母,有時被孩子煩得幾乎手足無措,甚至洩氣得不想理他們,這時候他們才深深體會到育兒工作實在不簡單;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父母親也必須經歷這一階段才能自我成長。
4歲兒的確是精力充沛,但並不像大人認為那樣是反抗意識強烈,反而十分喜歡與人親近地接觸社交生活;只不過富有傲慢、自信和獨立的反抗意識而被人認為喜歡反抗。
此外,4歲兒非常喜歡任何事都嘗試,不論是錘子、剪刀、秋千或三輪車,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見他披著花衣服模仿電視上的明星唱歌,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們在這時期成長的腳步非常快。如果他們稍加停留,用認真的眼光注視著某件事時,一定會發現一些新奇的玩意兒,接著便窮追不捨地發問:“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為什麼呢?媽媽。”對4歲兒來說,這世界上的事對他們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為了想了解,他們會不厭其煩地去追究。對幼兒這種窮追不捨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4歲兒同時也有大方、自誇且喜歡吹牛的一些特點。如果談到他們有趣的話題,往往令大人自歎弗如。總之,4歲的幼兒已具有整個人格的縮影,日後會很巧妙地陸續表現出來。
迅速成長所導致的偏差和混亂,普遍地出現在4歲兒身上,希望大人以寬容的心來面對這些問題
這階段的幼兒,家庭教育必須留意下列幾點:
1、不要嫌煩
首先要父母接受幼兒這階段的多話現象。
語言的發達必須經過“聽與說”的階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應為小孩確立正確的說話典范,同時也要當幼兒忠實的聽眾。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兒說話的欲望,父母對他們的話要表示關切,請多制造些愉快氣氛;而例如“羅唆!”“閉嘴!”等禁止小孩說話的態度是最不應該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們會影響談話時,可先告訴他:“等一下再聽你說好不好?”讓他養成等待的習慣。以上的說法並非要父母隨時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鐘耐心地陪他就夠了,其余的時間媽媽可以一面工作一面應和說:“原來這樣呀!”並注意著他的眼睛,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話是有反應的。
這雖然只是非常簡單的反應,但已令孩子相當滿足了。
此外,在母親為晚餐忙碌時,由父親代為陪伴孩子也是個好方法,這時候父親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見聞告訴幼兒,更能滿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進父子女)間的情感。
2、內外的差異
話再多的4歲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裡那麼健談了。尤其是面對陌生環境時,這種傾向就更加明顯,這時候大人也許馬上急躁地說:“在家不是講得很好嗎?現在怎麼搞的?”
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語言問題,不如說是社會性的問題。只要讓他們習慣不同的人和環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這種障礙了。
3、不要在意孩子的粗話
4歲兒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順利進行,粗話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會經常脫口而出,這時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會化禁止他們說粗話而干涉他們的交往,反而等於禁止了他們的生活。
當4歲兒第一次說粗話時,父母不妨對他說:“這句話不好聽,不應該這麼說哦!”然後教導他正確的說法;如果以後再聽到他說粗話就故意悶不吭聲,讓他以為這種話無法與大人溝通,自然而然就會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驚小怪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總之,幼兒是不斷在學習新詞匯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確的語言方法,粗話的新鮮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睡覺磨牙
睡眠狀態時,上下牙齒咬動發出響聲,就是日常所說的磨牙。睡覺磨牙由咀嚼肌的持續收縮引起,而咀嚼肌的運動又受三叉神經支配,所以凡是能影響到三叉神經和咀嚼肌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睡覺磨牙。多見於兒童,與多種因素有關: 1)精神過度興奮緊張 入睡前玩耍過度,過於激動或疲勞,或受了驚嚇,不安和焦慮,或學習緊張,使其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失去平衡,誘發咀嚼肌的運動發生一時性不規則的痙攣或收縮,產生了夜間磨牙。 2)腸道寄生蟲病 蛔蟲最喜歡在孩子睡著了以後在腸子裡活動,並且分泌多種毒素。毒素刺激腸道,加快腸道蠕動,引起消化不良,臍周疼痛,睡眠不安;如果毒素刺激神經,致使神經興奮,而致磨牙。同樣蛲蟲也會分泌毒素,並引起肛門瘙癢,影響孩子睡眠並發出磨牙聲音。 3)消化功能紊亂 比如睡前吃得過飽,大量食物充斥胃腸而刺激了消化道,神經把這些刺激傳到大腦,使管理消化的腦細胞興奮起來,通過反射作用,引起磨牙。 4)營養不均衡 有些孩子有挑食的習慣,特別是不愛吃蔬菜,形成營養不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