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什麼心理? 樓上答的很好了· 其實這段時間只要陪孩子開開心心的玩就可以了~
另外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著獨特的天賦~ 家長們只需要幫助他們發現這個天賦和愛好~ 比如像這個網站的這種: http://a6229.asktang.com/topic.php?topic_id=6
裡面還有些國學啟蒙、媽咪語等都是這類針對孩子的課程~ 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考慮購買一些~ 除此之外,可以找一些教育領域的專家咨詢一下,向他們了解怎麼教育孩子 好像上面那個網站左上角就有~ 你可以試一試~ 有句俗話是:兩三歲的孩子,連狗都嫌。是的,他們從那麼乖的一個“小天使”,變成了一個“小魔頭”,不聽大人使喚了,攪馬桶是他們的強項,冰箱上有他們的手印,時不時要噘起小嘴說:“不!”……當他們終於上床睡覺了,你不覺輕松了半截,長歎一聲:“小魚兒終於走出惡人谷了!”
情感
2歲,情感開始豐富
當你正為工作的事情苦悶的時候,一臉失落地躺在沙發上,這個小不點或許已經悄悄地爬上沙發,沖你一笑呢!這個時候,可能你會驚訝,這個曾經事事都讓你操心的孩子,怎麼能看出你已經累了,給你安慰?
解讀:因為他們正學著去愛。一個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學著理解別人的情緒,比如,他能讀出媽媽臉上的表情,知道媽媽累了;看動畫片時,看到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會為孫悟空感到難過而落淚,這時,他不但能夠察覺到別人的情緒反應,而且已經能夠體驗到別人的難過。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反應能保持適度敏感和積極態度,你就為孩子“愛”的情感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喜歡說不
“不”已經非常頻繁地出現在一個兩歲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這個!”他們怎麼就不乖了呢?
解讀:兩年的成長,已經讓這個小家伙變得更有能力了,他們不再滿足於爸爸媽媽抱著他們到某個地方去,同時他們開始逐漸把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分清楚,特別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時,他們成為了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小大人”。當他們發現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媽媽有媽媽的想法,而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們會有那麼一點點的焦慮,因此,他們要通過某種方式來確定自我的感受,說“不”是最常見的表現,通過與別人不同的意見來確認自我價值的存在。比如,當媽媽提出我們出去吃飯吧,他很可能說:“不!”然後你告訴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媽媽出去吃。”他很可能說:“不!”然後卻緊緊地跟在你們後面。
給父母的建議:切不可亂了方寸
在這個時候,千萬要堅持住,不要因為孩子的變化而亂了方寸,大吼大叫。打罵是沒有用的,平靜地接受這場風暴,對待他們不要強制,不要粗暴,也不能遷就和縱容。通過書籍或者其他途徑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發展做充足的了解,這樣你就有了一個精神支撐。你保持積極的態度,你積極地應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就會朝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同時,建議爸爸媽媽們分給孩子一些小任務,比如,讓他們在吃飯前,擺擺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飯碗;或者,夏天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洗洗小手絹,沒洗干淨不要緊,關鍵是給他們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有句俗話是:兩三歲的孩子,不聽大人使喚,攪馬桶是他們的強項,冰箱上有他們的手印,時不時要噘起小嘴說:“不!”……當他們終於上床睡覺了,你不覺輕松了半截,長歎一聲:“小魚兒終於走出惡人谷了!”
情感 2歲,情感開始豐富
當你正為工作的事情苦悶的時候,一臉失落地躺在沙發上,這個小不點或許已經悄悄地爬上沙發,沖你一笑呢!這個時候,可能你會驚訝,這個曾經事事都讓你操心的孩子,怎麼能看出你已經累了,給你安慰?
解讀:因為他們正學著去愛。一個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學著理解別人的情緒,比如,他能讀出媽媽臉上的表情,知道媽媽累了;看動畫片時,看到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會為孫悟空感到難過而落淚,這時,他不但能夠察覺到別人的情緒反應,而且已經能夠體驗到別人的難過。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反應能保持適度敏感和積極態度,你就為孩子“愛”的情感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喜歡說不 “不”已經非常頻繁地出現在一個兩歲孩子的身上。
解讀:兩年的成長,已經讓這個小家伙變得更有能力了,他們不再滿足於爸爸媽媽抱著他們到某個地方去,他們開始逐漸把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分清楚,他們成為了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小大人”。當他們發現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媽媽有媽媽的想法,而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們會有那麼一點點的焦慮,因此,他們要通過某種方式來確定自我的感受,說“不”是最常見的表現,通過與別人不同的意見來確認自我價值的存在。比如,當媽媽提出我們出去吃飯吧,他很可能說:“不!”然後你告訴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媽媽出去吃。”他很可能說:“不!”然後卻緊緊地跟在你們後面。
給父母的建議:切不可亂了方寸
在這個時候,千萬要堅持住,打罵是沒有用的,平靜地接受這場風暴,對待他們不要強制,不要粗暴,也不能遷就和縱容。通過書籍或者其他途徑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發展做充足的了解,你保持積極的態度,你積極地應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就會朝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同時,建議爸爸媽媽們分給孩子一些小任務,比如,讓他們在吃飯前,擺擺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飯碗;或者,夏天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洗洗小手絹,沒洗干淨不要緊,關鍵是給他們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孩子的心理不能忽視,他們也會分辨錯與對,也許他們會疑惑爸爸媽媽說的為什麼總是對的,但是自己卻是錯的,但是這時就需要父母的耐心指導,分析角度與方向,分析事情的原因與結果。
摘自: www.bb0768.com
2歲多的孩子,這時最明顯的是運動功能的發達,所以當孩子眼睛一張開就開始吵吵鬧鬧。這時已經能夠用單腳保持平穩2-3秒,雙腳同時起跳,著地能不摔倒。從這時候起一直近3歲,孩子一般都采用雙腳同時起跳的方式, 能夠雙腳交替一步踏上一階樓梯,有時也需要手扶欄桿或由大人牽引。
孩子胳膊和手上的勁也越來越大,能扔出一些略重的玩具、書本、沙包等等,能提、拿一些重物,如媽媽的包、一本厚書等。對物體的操作也日趨精細、准確,大多數的孩子已能在1分鐘正常用紙穿上5-6個珠子,在25分鐘內把5-7個小球裝進瓶子裡,這說明孩子的動用具有了一定的速度。
2歲半的孩子80%能進行顏色命名,但正確率只有25%。表現出較明顯的顏色偏好,一般來說,易受孩子喜歡的顏色是紅、黃、綠、橙、藍。有80%的孩子能用語言說明物體的大小,88%能正確選擇物的大小。
對時間的知覺是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們從成人那兒模仿學到了一些有關時間的詞語,但卻不能把它用在正確的地方。說明了孩子對時間概念的認識還未清晰。他們的注意力從1歲起就開始不斷地發展,一般來說,1歲半時能集中注意力5-8分鐘,2歲10-20分鐘,2歲半10-20分鐘,到了3歲時間更長一點,他們能長時間地注意一個事物,自己也能獨立地玩較長的時間。
2歲以後的孩子的記憶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此時他已能再認相隔幾十天或幾個月的事物,還能表現出較好的回憶,也就是重現,自己能回想到相隔一個月甚至更多時間的事物或物體。
過了2歲時,孩子思想逐漸成熟,而且趨於復雜化,大人這時不可再一味地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護和自我意識強烈,正在嘗試獨立自主,父母若無不馬上適應這種急速的變化,只會帶來洩氣和灰心,如果順著他,也許反抗心還不至於太強,其實一個可愛且有依賴性的孩子試著反抗,這對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產生點反抗意圖,較能激起他應對人生沖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2歲多的孩子在社會人際關系上,雖然能和親近的大人相處得很好,但是對於不認識的人或不熟悉的同齡孩子仍然不能打成一片,不過心裡非常渴望與之交朋友。對於語言和知識的吸收非常有興趣,常會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借此逐漸吸收知識和新的語言。這時大人若能順水推舟,孩子就更能順利成長。在知識方面,大人所扮演的角色中要回答孩子的問題,為孩子的成長准備一完善的環境。
孩子近3歲時,到了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和器官協調、肌肉發展和對物品發生興趣的敏感期,是改進動作、時間、空間概念加強的時期,是感覺精確化的敏感期,是學習第二語言的敏感期。
3歲左右的孩子表現出:乖巧渴望交友,求知欲強。這時也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也是吸收性思維和各種感知覺發展的敏感期。這時孩子的成長令父母十分驚訝,孩子突然變得乖巧懂事,與父母之間有了溝通和協調。孩子不再象以前那樣到處亂竄、亂扔東西,而是變得安靜、喜歡生活中的東西,親近家人,顯示出讓周圍人喜歡的成長模樣。此時幫助孩子與小朋友平等友愛地玩耍以及更多親子間交流是培養其社會性的良機。父母要設法帶孩子到公園或廣場等孩子較多聚集的場所,使他們融入群體之中。
此時期孩子若缺少玩伴,可能會在心理中制造“想象中的朋友”,面對著房間牆壁或圖書好像與人說話似地游戲著,這並不是不正常現象,而是渴求玩伴的心理表征。
此時孩子語言由於語言能力的增強,思維的發育,他們更渴望得到說話的樂趣,此時讓孩子學第二語言或進行親子間的交流則十分心要,與孩子玩接龍、猜謎等游戲對孩子也是很大的鼓勵,或讓孩子看畫冊,讓他看圖說故事,這時是孩子求知與渴望擴大對外界了解的階段,父母要盡可能給予關愛與指導。
進入3歲的孩子,面臨著許多需要學習、掌握的東西,他也開始自己思考問題,會不斷地提問,但當你在教孩子時,你會發現那些非常簡單的事物,他怎麼就那麼難懂,總是會搞錯。所以你要耐心,不要以你二、三十年生活去跟他不到2年的經歷相比,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世界對他來說很復雜,需要你的引導和解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