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兒童的智力水平。 發現智能好的兒童自信心都比較強。自信心總是與主動、獨立、創新、勇敢、堅強、開朗、樂觀等健康心裡相聯系, 而缺乏信心或自卑感則常是與被動、依賴、保守、怯懦、軟弱、 憂郁等消極心理相聯系。因此,可以認為自信心是兒童發展的推動力和調節力, 培養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與內容。
???怎樣培養幼兒自信心呢?
???1、增強自信教育意識
???要充分認識自信教育對幼兒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還要認識到幼兒的各種意志行動中很多環節都存在著自信問題, 自信教育課題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和各種教育活動之中,教師要敏於發現他們,認真做好此項教育。 有些教師注意了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完成任務的信心, 但往往僅著眼於具體活動任務的完成,把鼓勵信心僅僅視為提高活動積極性和克服力量的一種手段, 而沒有從培養健康人格著眼, 把培養自信心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目標。
???2、在各項活動的各個環節上做好自信教育
???活動起始階段要做到:
???(1)確定活動目標時既要貫徹量力性原則,又要貫徹漸進性原則。 不量力則易使幼兒望而生畏,影響信心;不漸進則難以培養自信心。
???(2)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意志和情感等方面, 正確認識活動任務的難度,以喚起其自信心。
???活動實施階段要做到:
???(1)幫助幼兒及時認識自己在活動中的成就,鼓勵幼兒的積極性。
???(2)及時幫助幼兒克服較難解決的困難,使他們獲得成功, 以增強其信心。
???活動結束階段要做到:
???(1)要正確評價幼兒的活動成果和活動能力, 幫助他們能逐步正確認識自己的活動能力與情感、意志品質。 也應引導和組織幼兒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以提高他們的評價能力和自我認識。
????(2)日積月累,滴水穿石。 只要在一個具體活動中注意喚起幼兒信心、激勵信心、堅定信心, 注意不斷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和認識客觀困難的能力, 就可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自信心。
???3、培養成功感
???國內外教育經驗和科研成果都證明, 成功感是自信心的重要心理成份。要幫助幼兒獲得成功, 使他們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幫助幼兒從自己的成功中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 認識到客觀困難是可以克服務。
???4、正確對待幼兒
???家長和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對幼兒自信心的發展至關重要。 研究表明:成人充分的信任、 熱情的期待和正確的評價與鼓勵能有效地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1)要真正信任每個幼兒, 特別要信任那些能力差和有不良習慣與行為的幼兒。 不信任必然會在言行和表情中流露出來,而幼兒對成人, 特別是老師的態度很敏感。一旦你對他的不信任為其覺察, 就會影響他們在發展能力和品德上的自信心。 教師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你是新任他的。
???(2)熱情的期待。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在一所小學的18個班中隨機選擇了20% 的學生進行心理測驗,然後告訴教師這些學生學習能力很強, 但不讓教師告訴學生。
測驗的結果堅定了教師對這些學生的信心,激發了教師感情。 教師這種建立在信心基礎的熱情期待通過他們態度、眼神、笑容、 語調激勵了學生的自信、自尊,從而使學生自強。結果8個月後,名單上的學生, 各個成績優良。這個實驗證明, 教師對學生熱情的期待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信心,促使他們的發展。 但對幼兒的期待不可過高或過低,要適合他們的水平。
???(3)評價幼兒的行為。既要評價他們的活動成果, 又要評價其態度和精神;既要評價他們的能力,又要評價其品德, 以增強幼兒在能力和品德兩方面的自信心。
對能力弱而品德好的幼兒要適當地多給予表揚, 這會增強他們的信心,淡化在能力上缺乏自信心的消極情緒。 對能力強的幼兒的表揚要適當,過高、過多的表場會助長他們的自傲心和虛榮心。 對有不良行為與習慣的幼兒積極評價他們的優點和品德上的進步, 以增強他們的發展品德的信心。
???(4)面向全體,注意“兩頭”。自信教育要面向所有幼兒, 但對能力強和能力差的,對有不良行為和習慣的要多給關心和幫助。 前者防其驕傲,後者防其自卑。
???5、正確組織活動
???競賽能激發幼兒上進心和競爭力, 但使用不當會影響幼兒自信心的發展。要多引導幼兒自己同自己比; 要組織能力相當的幼兒進行競賽, 總讓能力弱的和強的比將會是弱者喪失自信,使強者產生驕傲。
???由此自信心對於孩子成長有很大推動力,幼兒要從小樹立自信心, 才能快速接受新知識,適應新環境,大膽地創造美好未來。
幼兒語言教育的原則
[摘要]語言教育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在我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如觀念陳舊、目標性不強、活動設計缺乏創造性等,本文認為,在新的世紀,應該遵循幼兒學習和獲得語言的特點,創造性地組織語言教學活動,遵循以下六個原則:語言運用情景性原則、創造性原則、因材施教的原則、整合性原則、主體活動性原則和大量感知、積累兒童文學精品的原則。
21世紀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語言發展與運用的關鍵時期。幼兒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素質,能夠正確運用語言,才談得上今後的全面發展。這是因為:首先,在人的諸多素質中,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書寫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質。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和使用語言,也就難以生存,沒有生存,何談發展?其次,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人類的思維成果正是依靠語言的幫助得以鞏固、發展和傳遞的。語言對思維的促進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思維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語言對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吳申斯基所言:“語言是一切智力發展的基礎和一切知識的寶庫,因而對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從它開始,通過它並恢復到它那裡去。”再次,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學會學習已成為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言恰是學習的工具,通過聽、說、讀、寫各種學習渠道,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因此,幼兒語言教育問題,依舊是現在和今後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問題。筆者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發現幼兒語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就幼兒語言教學中應遵循的幾條原則整理成文,就教於同仁。
一、幼兒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教育活動中只重視教師講,忽視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依然有許多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不注重為幼兒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
(二)語言教育中目標性不強,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對幼兒進行全面的語言教育。
(三)孤立地進行語言教育。不注重語言教育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整合。
(四)語言教育活動設計缺乏創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師牽著孩子的鼻子走”。許多教師在遇到幼兒的發言或聽課表現有“意外”時,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轉化為教育活動內容。
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組織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1世紀,對人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幼兒語言教育在幼兒的全面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應該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語言教學,具體說來,筆者認為,在語言教育中,應注意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語言運用情境性原則
兒童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而兒童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實現的。新《綱要》明確要求“要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因此,在幼兒園裡,教師給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情境,就是給幼兒創設可以幫助他們操作運用多種語言交流行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學習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中如何運用相應的語言交流方式來與人交往。如談話活動中幼兒學習如何傾聽他人的語言;文學活動中側重理解和使用敘事性的語言表達方式;聽說游戲要求幼兒使用敏捷應變的語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語言交往是真正真實而豐富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
(二)創造性原則
創造性教育已經得到了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認同,但在實際中,許多人卻簡單的將幼兒創造性地培養放在藝術教育活動中,這幾年,許多教師上公開課都喜歡上藝術活動,因為這樣的活動可以比較容易的培養幼兒的創造性,使活動看起來新穎、好看。其實,創造性培養是貫穿和融合在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中,語言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反思我們的語言教育活動過程,教師在與幼兒交往的時候依然是由教師發起的提問很多。創造性地語言教育活動過程,應當是《綱要》所提出的幼兒“想說、敢說“的活動環境。教師所選擇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於保護和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則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孔子的創立到朱熹的身體力行,已經有兩千年之久,但實際運用得並不很好。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難以照顧每個幼兒的個別差異;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個別差異研究不夠深入和細致,只籠統地按能力差異施教。當代兒童語言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認同兒童語言發展的既有人類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又有非常明顯的個別差異,因而要求給每一個兒童提供符合個別需要的教育機會。《綱要》也強調“幼兒的 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給了我們一種全新認識“智能”的視角,使我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每個孩子的“智力類型”,更好的實現“因材施教”,保證活動的高效率和高質量。
(四)整合性原則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發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組織語言教育活動中,應該注意整合性原則,這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語言教育活動內容的整合性。如把語言教育活動與其它各科內容進行整合;在選擇和編排語言教育活動內容時,把語言學習內容視為一個整體。二是語言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在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為幼兒創設具有真實語言運用機會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成為教師和幼兒共同建設的積極互動的過程。教師還應該注意把語言教育活動滲透到各種游戲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幫助幼兒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如:秋天到了,幼兒園內的各種樹木發生了變化,在戶外自由活動時,讓孩子們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幼兒園發生了什麼變化。讓幼兒在觀察中議論、想象,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在觀察過程中,很自然地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主體活動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由“主體性”和“活動性”共同構成的,活動必須是主體的活動,剝奪了主體性,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而主體性又主要是通過活動來體現的,所以主體性和活動性密不可分。兒童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建立和發展著自己的世界。沒有兒童的主體性活動,就沒有兒童的發展。而要使兒童真正實現“自主”,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