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正文

怎樣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矮人的動作就可以了,你一定行的。”當我發現他已經認真地愉快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後,及時當眾表揚了他,他活動時就更加有信心了,還做出了和別人不一樣的動作。

因此,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要努力為幼兒創造一種關懷、寬松、平等、和諧的精神氛圍,給予幼兒充分的關愛,不以簡單、粗暴、嚴厲的態度對待幼兒。

對於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及時地給予鼓勵,並為他們創設寬松、安全的心理氛圍,這對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是極為重要的。如:經常對孩子們說一些“你能行”、“沒問題”、“你真棒”等語言來肯定、鼓勵、強化他們的優點,以微笑面對孩子。

但是,成人給予幼兒愛的同時,又需對幼兒提出行為要求,指出幼兒行為中的不足,成人的這種信任使幼兒沒有過重的壓力,同時,由於幼兒寄予了一定的期望,使幼兒願意彌補不足,又不至於對自己產生懷疑,從而能獨立、勇敢、自信地面對生活。

二、賞識和信任孩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世紀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就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後來有學者把這話概括為賞識和信任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人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後,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日本有位母親,認為孩子怎麼也學不好小提琴,是否很笨?就請著名的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鈴木鎮一先生評價一下。孩子的琴的確拉得很糟,但鈴木卻說:“拉得很好啊!”從此,孩子在鈴木的教育下,自信心越來越強,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還有個非常著名的例子,說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個學校去,在一個班級點名冊上圈出了幾個學生的名字,告訴老師,這些孩子是最聰明的。

幾年後,他們的成績果然出類拔萃,但這時羅森塔爾卻說,當初,他只是隨便圈出了幾個學生的名字,那為何這些學生會有如此出色的表現?原因是他們生活在一種被賞識的環境中,賞識讓他們產生了自信,自信激發了他們的潛能。當然,賞識和信任不是萬能的,教師平時要細心觀察、耐心引導,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三、培養抗挫折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那麼,如何評價自己,怎樣對待失敗,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正確區分情況,幫助幼兒正確對待不足和失敗,培養其大膽、勇敢、堅毅的意志品質。

如我班有個濤濤小朋友,平時很機靈、聰明、自尊心也極強。有次在折“小兔”時,始終制作不成功,感到很傷心,趴在桌子上一聲不吭,於是我主動走近他,和他溝通做不好的原因,鼓勵他振作精神,要對自己有信心,並讓他再次嘗試找出了補救的方法.

很快,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他終於懷著自信完成了作品。另外,我們還可以多開展一些讓幼兒面對挫折的活動:爬攀登架、走平衡木等,以使幼兒不斷獲得自信。

當然,教無定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方法還有很多,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還可以通過家園合作,更好地將工作做到實處。總之,自信心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我們教師持之以恆地對幼兒進行系統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及時調整好他們的心態,調動孩子心理中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除困難的勇氣
 
培養一項長處,比如說體育,空說永遠沒用,太繁瑣的計劃不現實,從一個點突破最有效!
 
自信心是指一個人對其自身能力、自我發展的肯定。自信心強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的存在價值,相信自己能獲得成功,哪怕遇到困難,也能直面困難,迎刃而上。然而在小學唱歌教學中,很多學生不敢當眾唱歌,對當眾唱歌表現出極其緊張、害怕;還有一部分學生唱歌時面無表情,聲音無力,象在背書;有的甚至不喜歡唱歌。那麼如何能讓學生們熱愛音樂、自信地歌唱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樹立唱歌時的自信心。

一、以興趣為先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發其興趣。興趣與信心總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產生了興趣,才會有自信的歌唱。興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後天的引導和培養。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1.創設情景、引導參與。

音樂課有其自身的特點,每首歌曲更有其自身的音樂情境。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響渲染,扮演體會,設懸置疑等多種途徑,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樂此不彼地致力於唱歌教學。

2.借助游戲,寓教於樂。

游戲是孩子表現生活、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活動。他們常在游戲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發情感、表現自我。音樂課如果只停留在讓學生被動地聽唱歌曲的層面,那必然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如果在游戲中學唱歌曲,如:邊唱邊做開火車游戲,邊唱邊玩拍球游戲,邊唱邊做紅燈、綠燈游戲,這不僅能減輕學生唱歌時的心理壓力,而且能體驗唱歌的樂趣。

3.開展競賽,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好勝心、榮譽感、表現欲特強,他們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課堂上教師要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音樂競賽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競賽活動既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較量,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挑戰;既可以是男、女生之間的比拼,也可以是各小組之間的競爭。這些競賽或以獨唱、齊唱的形式進行,或以表演唱的形式開展;或者要求接口唱,或者要求編詞唱。總之,教師要根據具體歌曲巧妙設計符合學生特征、容易被學生接受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從心底喜愛音樂,喜愛唱歌。

4.分層勵進,體驗成功。

唱歌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而具有靈活多樣性,教師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做最佳選擇和綜合運用。可以根據學習主體——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願望來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讓所有的學生都體驗成功的樂趣。我們知道十個手指不會一般齊,對於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學生,要求他們聲情並茂地演唱歌曲;對於一些對獨立唱歌感到緊張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背唱歌曲;而對於一些對自己沒有信心、懼怕唱歌的學生則只要求他們唱准歌曲的節奏和音高。不同的學生在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會逐步認識自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層次學生的唱歌潛能,使部分學困生和沒有信心者減少對唱歌的恐懼,樹立起唱歌的自信心。

二、以情感為依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內心體驗和態度。在教學活動中,情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及內化。可以說情感是教學成功的催化劑,它具有引發、定向、激勵和強化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想到所教的學科,而且要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是啊,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的雙向交流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情感的疏導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讓自信扎根於學生的心靈。

1.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情感氛圍。

教師應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保持同一水平線上的心理接觸,不要總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嚴姿態去面對學生。現在各行各業不都在提倡微笑服務嗎?我們何不也將微笑帶進課堂呢?課堂上,教師面帶微笑,娓娓道來,學生如沐春風,心情舒暢。這樣可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懼怕感,增強其信心。也可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老師更容易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更喜歡上音樂課,喜歡唱歌。試想,學生帶著一種緊張、壓抑的心情來上課,能積極、主動嗎?研究表明,少年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與自信心是和師生情感密切聯系的。

2.加強師生情感的交流。

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際交往、情感溝通的過程,師生情感的交流與教學是不可分割的。在唱歌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按自己的主觀意志設計教學並按部就班地教完每一首歌,那他就大錯特錯,他的教學是失敗的。我們要時刻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動向,細心留意每個學生的眼神、表情,及時發現問題,用教師聲情並茂的范唱或熱情的語言、真摯的愛心幫助學生,使學生認識自我。教師只有研究學生情感,了解學生情感,及時捕捉學生的情感信號,才能有的放矢的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而歌的信心。

3.面向全體學生,關心每一個孩子。
 
淺談在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作者:佚名文章來源:轉載 更新時間:2008-6-513:36:07



摘要:幼兒的自信心應從小培養,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本文從三個方面來淺談在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的父母是自信孩子的表率與榜樣。信任是自信的基礎。賞識、鼓勵是自信心培養的實施途徑、方法。
 關鍵字:家庭教育隨機表率榜樣信任自信賞識鼓勵
 在平常和家長的交流中,曾聽到不少這樣的問話:“老師,你說我那孩子是怎麼回事,我從來都沒說過他笨,可他就是那麼不自信,讓他去做點什麼事,他總是說:‘我不行’,你說急不急人。到底怎樣才能讓他自信起來呢?”其實這些家長的共同點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而從來不曾想過:“孩子的不自信和我有沒有關系呢”。其實孩子的不自信的根源在於家長身上,是家長心理,素質有欠缺而對孩子往往過分不信任或挑剔所造成。
信任,其實是一個多麼令人感動的字眼。可是不少家長總認為孩子年紀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當孩子邁出獨立生活的步伐,要求自己吃飯時大人往往怕孩子弄髒、浪費而喂他;當孩子滿心歡喜地自己穿衣服時,大人卻為了趕時間而麻利地給孩子穿上了;當孩子和小伙伴為搶玩具而發生爭吵時,大人總會怕自己的孩子吃虧而挺身而出。這此致父母自然是愛孩子的,但這種不信任的愛卻讓孩子喪失學會照顧自己,學會學習,學會與人交往,甚至學會面對困難和挫折,從而學會生存的機會,並造就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獨立人格的不自信孩子。那麼,家長在平時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自信起來呢?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榜樣。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孩子的模仿性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很重要的影響。在孩子面前,做父母的要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特別是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決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畏難情緒。因為孩子像是父母身邊的一面鏡子,孩子最初的自信來源於父母言傳身教。
 二、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過:“凡是兒童能自己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孩子到1歲時,便已有了強烈的要求“我自己來”的願望,家長應勢利導,尊重孩子的願望,相信孩子雖小但是具有巨大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從而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
 (一)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主要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做好自我有服務,如3—4歲讓孩子逐步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服、鞋襪、入廁、依前便後洗手、收拾玩具等。到5—6歲可以進一步讓孩子自己盥洗、洗小件衣物,如襪子等。放手讓孩子去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千萬不要嫌孩子這干得不好,那干得不對,甚至干脆不讓孩子插手。否則不得剝奪了孩子學習,發展機會,更是無異在向孩子暗示:你沒有能力做好這些而喪失信心,甚至造成孩子處處依賴別人的不良心理。
 (二)讓孩子分擔適當的家務。
 孩子雖小,但也應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幫媽媽擦擦桌子、擺擺碗筷、摘菜、洗菜、甚至洗碗等等。不要把孩子當作溫室裡的花朵,更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搞破爛而扼殺了孩子的學習潛能。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嬰幼兒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常常“不自量力”,但這種“我自己來”的願望卻體現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家長認為他行,相信他行,孩子就自然會產生自信並主動去動手動腦,勇於探索、嘗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3個月寶寶能喝川貝炖雪梨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