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便粘滯不化,味酸臭,惡心,吐奶快,腹部脹硬,食差,面頰發紅,病兒煩急,手、足心熱,舌苔厚膩。治療時,應酌情選用以下具有清熱消導作用的驗方。 山楂炭12克,青皮6克。 用法:共研細粉,合勻,加水160毫升,調成糊狀,加紅糖適量,隔水蒸20分鐘。每次服15毫升(約1湯匙),每日4次,每劑分3天服完。 焦三仙5克,雞內金3克,熟大黃2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吳茱萸6克,桂楠(肉桂中的桂板),廣木香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以上是一次量)。 用法:眾藥共研成細粉,合勻,撒於肚臍上,先蓋紗布塊,再蓋塑料布,然後用膠布固定,48小時後換藥一次。 雞蛋1個,白果仁2個。 用法:先將白果研成細粉裝入雞蛋內,再將雞蛋用小火烤熟,每日吃一個。
寶寶發燒怎麼辦? 家中有小孩的父母經常會碰到兒女發燒的情況,為什麼兒童容易發燒?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呢? 小孩體溫超過37.4℃就為發燒,發燒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炎夏酷暑時節,小孩因身體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能力差,容易發生以發燒症狀為主的“暑熱症”,體溫多在38℃—39℃;一種是在小孩被原體感染時,自身免疫系統在保護自己時的正常反應,這時體溫往往超過40℃。 小孩發燒時,家長應密切注意發病的情況,如果孩子體溫低於38℃,情況比較好時,可以在家治療休息,注意患兒體溫變化,同時也可在頭部貼上退熱貼退熱。在一定程度上,小兒發熱並不完全是壞事,對某些疾病,發熱還有助於病體康復,因此不必急於采取其它退熱措施。但是發燒持續過久或者溫度過高,就可以引起機體的損害,尤其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利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此時必須采取一定的退燒措施,由於藥物退燒的副作用較多,應以物理降溫護理為主,尤其要注意頭部降溫。常見的物理降溫措施有冰袋冷敷或酒精擦身,雖然相對藥物降溫這兩種措施安全有效,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因重復使用而感染、凍傷或酒精過敏。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更好更方便的退熱藥物制劑,其中日本ss制藥株式會社研制出一種退熱貼劑,只要將它貼敷在頭部、頸部、腋部、腹股溝等適當部位,膠貼中的水分迅速蒸發就會產生明顯降溫效果,試驗顯示貼了這種退熱貼劑後局部體溫可降低3℃—6℃,並可持續6—8個小時,無肝、腎等毒副作用,安全可靠。而且還因為采用的膠貼基質性質溫和,能避免刺激兒童幼嫩的皮膚而頗受使用過它的家長的歡迎,目前這一退燒良藥已經引入中國,還有一個可愛的商品名字叫“蹦蹦跳”退熱貼。許多功能家中有小孩的父母在家庭急救箱中已准備好這種方便、實用的退熱貼劑,以備寶寶發燒急救之需 朋友你的寶寶是得了秋季腹瀉~,你不用害怕,看看下面我為你找的文章我想你就會明白的~~~~ 祝寶寶早日健康
小兒腹瀉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見病、多發病。夏秋換季時節,天氣時暖時熱,腹瀉的小兒就會多起來,且以2歲內的嬰幼兒多見。孩子腹瀉的原因以感染最為常見。另外,小兒胃腸功能不完善,對母乳或某些食物過敏,也會引起腹瀉。對於小兒腹瀉,我們如何才能預防及護理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董麗娟。 防治嬰兒腹瀉的幾種方法 母乳喂養可防腹瀉 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喂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種小兒所需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優越得多。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應注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母乳喂養可預防小兒腹瀉。 用碗勺代替奶瓶 奶瓶特別是橡膠奶頭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很容易污染,導致小兒腹瀉。改用碗勺,污染的機會比奶瓶要少。 及時補液防脫水 小兒腹瀉大多起病很急,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造成急性脫水。在家中,家長可在500毫升開水(或米湯)中,加入20克白糖(兩平匙)和1.75克食鹽(半啤酒瓶蓋),做成口服補液。由於腹瀉的孩子對液體的需求量比平時增加,所以在一開始時就要鼓勵孩子多飲。小於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後可補充口服液50至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於500毫升;大於2歲者,盡量多飲,每天攝入量不少於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預防脫水。若孩子已出現脫水症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在途中應不斷補充口服液體。 按時添加輔食 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論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至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至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注意飲食質量 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喂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增強體質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 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小兒腹瀉。 請勿濫用抗生素 實際上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或者由於飲食不當引起。對這些原因引起的腹瀉,抗菌藥物不但無效,反而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 不必禁食,多補水分 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腹瀉就認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聰明地對孩子禁食,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會加重體內脫水程度。因此,腹瀉時不必禁食,應多補充水分,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牛奶、肉湯之類。 胡蘿卜泥能治腹瀉 嬰兒腹瀉時,若能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飲食上給予胡蘿卜泥分次服食,有助於病情康復。取新鮮胡蘿卜適量,洗淨切碎,加水煮爛,然後取出胡蘿卜搗成糊狀即成(煮胡蘿卜的水留作備用)。食用時,每100毫升煮胡蘿卜的水中,加入5至10克(約一小匙)胡蘿卜泥。進食量主要根據嬰兒的食欲,可按平時的食量喂給。一般來說,嬰兒喂食胡蘿卜泥2至3天,大便即可成形。 對腹瀉小兒的護理要點
記錄患兒大便、小便和嘔吐的次數、量和性質。就診時帶上大便采樣,以便醫生檢驗、診治。 腹瀉患兒往往易脫水,加之飲食控制,易畏寒,若出現四肢厥冷,體溫不升,可用熱水袋保暖。使用熱水袋要注意不要燙傷患兒。 腹瀉患兒大便次數增多,應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揩洗臀部(女孩子應自前向後沖洗),然後用軟布吸干。可塗以鞣酸軟膏,或復方硫酸銅鋅軟膏、防止產生紅臀。 腹瀉患兒由於使用較長時間的抗菌素,可使口腔霉菌生長而發生鵝口瘡,因此要多喂開水以清潔口腔。有嘔吐時可用棉花蘸溫開水清擦口腔。已發生鵝口瘡可在患處塗以1%龍膽紫藥水。 重型腹瀉,或輕型腹瀉但遷延不愈,患兒逐漸消瘦,全身症狀加重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腹瀉未愈,又發生肺炎或尿路感染等並發症,也應及時就診。 衛生及護理
嬰幼兒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偻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糞便應做消毒處理。 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方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 如果一天拉的次數少於4次,可以只吃媽咪愛,放入40度以下的奶中,一次一代,24小時吃一次,也可以是一次半代,12小時一次,但是剩下的半代要扔掉,因為裡邊是益生菌,開代後時間長就失效了.如果一天多於4次要在吃媽咪愛的基礎上加入斯密達,也是加入奶中,不影響藥效的,為了防止孩子喝不完奶影響藥效,可以先把藥放入少量奶中給寶寶吃,吃完後再喝沒放藥的奶.另外最好能做個大便化驗看看是不是細菌感染,如果是的話還要吃消炎藥,要注意拉的次數,拉多了要及時給寶寶補液防止脫水。 發熱是由於病原菌引起的(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當這些病原菌侵入機體後,機體的防御系統為保護機體,可作出各種保護機體的反應來抵御病原菌,發熱就是其中
的一種抵御反應。發熱並不是一個壞現象,說明機體正在與病原菌作斗爭,所以很消耗人得體力,病人就會嗜睡、乏力。但不管是否用藥,總會有個過程,不會藥到病除的(病
程一般來說需要3—5天).
一般寶寶發燒在38度以下建議物理降溫(象1.多通風,注意散熱,。保持室內溫度在21℃~23℃;2.讓患兒臥床休息,多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可益於疾病的恢復。
敞開包被或脫去過多的衣服,衣著寬大,忌用棉被包裹;3.給患兒頻頻喂溫開水或維c果汁,一晚250毫升。4.用冰袋敷額頭。5.高燒你可以用酒精檫寶寶關節處、洗個溫
水澡,將患兒置於比體溫低4℃~6℃的溫水中浸浴5~10分鐘,然後用大毛巾將全身擦干並輕輕按摩皮膚至發紅為止;還可用32℃~34℃的溫水,以大人手腕內側皮膚不
燙為宜,給患兒洗澡,重點擦洗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四肢,整個擦浴時間10~15分鐘,直至患兒體溫降到38℃便可等),這種物理降溫法效果很好,我兒子發高
燒時用過,可以退燒一度左右.一般要在體溫39度高燒以後才用退燒藥,象安乃靜滴液,但3歲以內的嬰幼兒發高燒時應首先采用物理降溫方法,一般不打退燒針,不吃退燒
藥,以免發生虛脫及藥物毒性反應。無論是否退熱,家長應盡可能帶孩子去查清發熱的原因,看看寶寶感冒是著涼了還是病毒感染,強行降溫是不科學的.同時注意讓寶寶
多喝水,維c果汁等,喝點有營養的湯類如鴿子湯、雞湯、魚湯,吃點清淡易消化事物,記住千萬不要強迫寶寶吃,因為發燒後,影響寶寶的腸胃消化功能,等恢復後就
會好的,祝寶寶健康快樂! 1.患兒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 可選用以下液體: ①米湯加鹽溶液:配制方法:米湯500ml(1斤裝酒瓶)+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或炒米粉25g(約兩滿瓷湯勺)+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水500ml煮2~3分鐘。預防脫水:首先給20~40ml/kg,少量多次口服,4小時內服完,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 ②糖鹽水:配制方法:白開水500ml(1斤裝酒瓶)+蔗糖10g(2小勺)+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劑量服法同上。 ③口服補液鹽(ors)溶液(新生兒慎用),年齡<2歲,每天應提供ors液500ml;年齡2~10歲,每天應提供ors液1000ml;年齡>10歲,ors液能喝多少給多少,每天應提供ors液2000ml。宜少量多次喂服,2歲以下的患兒每1~2分鐘喂1小勺約5ml;大一點的患兒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兒嘔吐,停10分鐘後再慢慢給患兒喂服(每2~3分鐘喂一勺);若ors液用完之後腹瀉還不停止,則喂患兒一些上述原則中所提到的液體或看醫生。 2.給患兒足夠的食物以預防營養不良 母乳喂養的患兒繼續母乳喂養,可適當延長喂奶間隔時間。如患兒不是母乳喂養,年齡在6個月以內,可用患兒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