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寶寶12個月拉肚子加發燒怎麼辦正文

寶寶12個月拉肚子加發燒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最初4小時裡,按寶寶的每公斤體重給予20—40毫升液體。此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2歲以下的寶寶可每隔1—2分鐘便喂上一小勺,大一點的寶寶則可用小杯子喝。如果寶寶嘔吐,待10分鐘後再慢慢地喂;一旦寶寶出現眼睑浮腫,表明補液有些過量,應暫時改喝白開水或母乳。

愛心提示:不要把ors補液鹽加在奶、米湯、果汁或其他飲料中,並且按說明配制完畢之後,不能再往裡加糖,否則影響補液效果。

重點2 給寶寶豐富的食物以防止營養不良

傳統的腹瀉治療方法,主張讓患兒禁食一段時間。然而,這樣有礙於身體的營養補充,容易發生營養不良。現在主張不要讓腹瀉的寶寶禁食,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每日至少進食6次。母乳喂養的寶寶繼續吃母乳,但媽咪的飲食含脂量要低些,否則會使腹瀉加重;6個月以內人工喂養的寶寶,可按平時量喝奶;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離乳食品的寶寶,可進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爛面條、魚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鮮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瀉停止後2周。

重點3 對寶寶的小屁屁要倍加呵護

由於寶寶排便的次數增加了許多,所以會不斷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瀉時排出的糞便對皮膚刺激較大。因此,寶寶每次排便後,媽咪都要用溫水清洗小屁屁,特別是注意肛門和會陰部的清潔,最好用柔軟清潔的棉尿布,且要勤換洗,以免發生紅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發紅了,應將它暴露在空氣中自然干燥,然後塗抹一些尿布疹膏。

重點4 嚴密觀察寶寶病情的發展

如果寶寶煩躁不安加重,囟門和眼窩出現凹陷,哭時眼淚少,看上去口干舌燥,並且,用手捏起大腿內側的皮膚然後馬上松手時,皮膚皺褶變平的時間超過2秒。這種情況表明寶寶的身體脫水已經較重了;或在家已經治療了3天,但病情總不見好轉,出現頻繁的大量水樣便,嘔吐、口渴加劇,不能正常進食進水,補液後尿仍很少,寶寶發燒及便中帶血等症狀,則需趕快帶寶寶去醫院進行診治。

寶寶總是腹瀉不愈怎麼辦?

有的寶寶患了腹瀉後,總是不見轉歸,病情持續2周以上甚至幾個月。同時胃口不佳,體重增長慢。媽咪心裡焦急萬分,但又不知是何原因所致。通常,可能由這樣幾種原因導致:

原因1 急性腹瀉沒有徹底治愈,多見於沒有母乳而改用牛乳喂養的寶寶。這樣的寶寶胃酸及消化酶分泌量少,消化能力弱,因而使腸道下部的正常菌跑到腸道上部,把吃進去的食物分解、發酵,形成腐敗的物質不斷刺激腸道,造成腹瀉經久不愈。對此,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食品療法進行治療,如稀釋牛奶、焦米湯、酸牛奶、魚蛋白粉、胡蘿卜湯及蘋果泥。 

原因2 長期使用抗菌素,殺死了正常菌群,使大量致病菌得以繁殖。應該馬上停用抗菌素,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一些扶植正常菌生長的藥物,讓腸道盡早恢復正常狀態。

原因3 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要馬上停喝,盡量母乳喂養,或喂豆奶粉、米糊,及時添加離乳食品,嚴重者需去醫院靜脈輸入營養。

媽咪護理常見誤區

誤區1 只要排便次數多就是腹瀉

有的媽咪常在這種情況下急著服用止瀉藥,可這個問題並不這麼簡單。因為,6個月內的寶寶在生後不久,可能經常會在喂奶後就排出黃綠色稀便。每天少則4—6次,多則達到10余次,便中還有奶塊或少許透明黏液。

這種情況多見於母乳喂養的寶寶,其實它是一種生理性腹瀉。隨著消化功能逐漸發育,多在添加離乳食品後會自然好轉,而並不是患了腸炎。只要寶寶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應良好,睡眠安穩,體重也在增長,大便化驗無異常,就用
不著服用止瀉藥,以免影響正常的腸功能。

誤區2 腹瀉都是由細菌引起的

有的媽咪一見寶寶腹瀉,馬上就給喂抗菌素消炎。其實,腹瀉除了細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寶寶所患的秋季腹瀉,就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這種腹瀉服用抗菌素後一點也不見效果,只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導致更為嚴重的腹瀉。有些抗菌素甚至損傷寶寶的聽神經,或導致日後個子長不高。因此,服抗菌素不見效時要馬上停藥,趕快去看醫生。

誤區3 給腹瀉的寶寶吃甜食

寶寶腹瀉時,媽咪往往在稀粥或米湯中加些糖,以為這樣既補充熱能又易消化。然而,這樣只會加重腹瀉。因為,腹瀉使腸黏膜受損,不能將糖分解為能被腸道吸收的單糖,因而使水分從腸壁被動地進入腸道,致使腸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數增加。
 
不到38.5度最好不要用藥,用退燒貼最好了

還是去醫院看看吧,看看醫生怎麼看。媽媽的不適,也許通過母乳傳遞給寶寶,也許媽媽的難受,讓寶寶上火了吧。

給你找了篇文章,希望能幫到你!


每年的秋季冬季,嬰幼兒極易發生一種以腹瀉、嘔吐、發熱與腹痛為特征的急性胃腸道疾病。這種疾病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由於病毒形狀呈車輪狀,故又稱為輪狀病毒性腸炎。

病因:此類病毒的抵抗力較強,主要通過糞便、經口的途徑傳播,病毒可在人體的小腸絨毛細胞內繁殖,造成腸粘膜損害,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嬰幼兒胃腸功能薄弱,特別是6個月至2歲的小孩,通過食物和餐具等感染了輪狀病毒,1~2天即可發病。開始常伴有感冒症狀,如發燒、咳嗽、咽紅、流鼻涕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接著便出現腹瀉,每日腹瀉5~6次,多則10~20次。大便呈蛋花湯樣或水樣,帶酸臭味,因含膽汁較少,大便顏色較淡,故又稱為「白色腹瀉」。患兒常伴嘔吐、腹痛等症狀。由於腹瀉帶來水分和鹽分的大量丟失,而引起病兒脫水和酸中毒。


治療:此病用抗生素治療無效,應補足液體和用中藥治療。可用黃根黃連湯或青蒿20克,每日一劑,分兩次煎服,並給患兒喂適量小蘇打、精鹽葡萄糖水。還應控制飲食,重者禁食6~12小時,以後逐漸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為了預防腹瀉的嬰幼兒患者脫水,家長可以在家裡自制米湯加鹽溶液或口服補液鹽給孩子服用。無論孩子病情輕或重,只要孩子有食欲就可鼓勵其進食。急性期可減少哺乳的次數,縮短每次哺乳時間,可吃牛奶加等量米湯等。患兒營養好轉後,可逐步恢復飲食,進食必須由少到多,由稀到濃地循序漸進。需要注意的是,不濫用抗生素。大多數秋季腹瀉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無效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一般來說,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病程一般在5~8天,屆時即能自行好轉治愈,父母應給孩子補充高營養、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一般就可以逐漸治愈。張醫生特別提醒家長,對小兒腹瀉不能麻痺大意。特別需要家長和孩子注意衛生,清洗手時用流動的水,注意手部消毒。盡量不要去人多空氣污濁的地方。母乳喂養的小孩,如病情嚴重則不要繼續喂養母乳;奶粉喂養的要更換不含乳糖的奶粉。若孩子精神不振,不能進食,或腹瀉程度加重,如伴有高燒、吐瀉頻繁、合並脫水現象時,家長要馬上帶孩子到醫院,用靜脈輸液以防脫水。


各個奶粉廠家都有不含乳糖的奶粉,專門給早產兒和腹瀉寶寶吃的奶粉:美贊臣安嬰樂;雅培小安素;惠氏愛兒樂;雀巢也有一款的。

預防秋冬季腹瀉:應注意嬰兒喂養衛生,用過的奶瓶奶頭用開水燙泡,大人喂小孩之前應洗手,幼兒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吃不潔和變質食物。要為患兒保暖更要保持清潔。預防嬰幼兒的秋季腹瀉,要特別注意孩子腹部的保暖。秋季氣候漸涼,腹瀉寶寶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將加重腹瀉。醫生建議父母可適當地用熱水袋對寶寶腹部進行熱敷,也可給寶寶輕揉肚子,以緩解其疼痛。此外,保持肛門清潔,可避免反復交叉感染加重病情。孩子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擦洗干淨,嬰兒要及時更換尿布。患兒用過的東西要及時洗滌並進行消毒處理。
 
可以吃點利貝樂兒童益生菌,美國專利產品。利貝樂兒童益生菌能活著到達小腸,並且抑制有害菌在腸內的繁殖,促進腸道運動,從而提高腸道機能,改善排便狀況。
 
你好,給你一點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寶寶真的拉肚子了嗎?

相信家長們一定遇到過寶寶拉肚子的狀況,也必定為此擔心不已!可有些時候,大人的大驚小怪更是讓人疲憊不堪。
要知道寶寶怎麼會拉肚子,首先應了解腹瀉的定義,腹瀉並不是單指解稀便、解水便而已,當然更不必與腸炎畫上等號,所謂的"腹瀉"必須是和寶寶原本相當固定的大便型式、次數來做比較,其所含水分增多,可能帶有粘液或顏色有所改變,大便次數也較平常增加才算數。
哺喂母奶的小寶寶,大便往往相當稀,而且帶點酸味,顏色大都呈現出漂亮的黃色,大便的次數一天少則三、五次,多則達十次以上的少量大便。只要寶寶能吃、能玩、能睡,臉色紅潤,表情正常,體重又能穩定增加,那麼這樣的大便型式對這個寶寶而言,便是正常,不算腹瀉。更何況在滿月之前,不管喂何種奶水的小寶寶,由於消化功能不十分成熟,尤其對於脂肪及乳糖的消化能力尚差,因此大便幾幾乎都是糊糊水水的,一直要過幾個星期後,大便才會逐漸成型,此即所謂的"收屎"。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對寶寶有害的腹瀉是相對於平常的排便狀況來決定的,年齡大小、是否哺喂母奶及個別差異等因素也應一並列入考量。如果小寶寶果真有令人擔心的腹瀉狀況,那麼快尋醫求治才是唯一正確的處理原則,好讓自己的親親寶貝早早恢復健康。

小baby的大便正常嗎

《大家健康·育兒生活》


對照顧初生嬰兒的父母來說,面對尚無法明確表達需求的寶寶,常常只能以其外在的反應,來判斷孩子的狀況,而其中依大便的性狀、顏色、次數,是可看出一些端倪。值得注意的是,特殊顏色的大便,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需小心謹慎才行。

小寶寶不會說話,不舒服時就只能用哇哇啼哭來表達,除了活力、進食情況,觀察baby的排便就成了評估健康情況的重要依據之一。新生的寶寶在呱呱落地後,通常在24~48小時內會解出大便來,這時候的大便呈墨綠色、粘稠狀,是出生前在胎兒腸中形成的,內含大量的膽汁色素、胎毛、胎脂以及一些腸內脫屑等物質,這種型態的大便叫做“胎便”。大約三四天以後,大便受到食物的影響逐漸有所改變,顏色漸漸變成黃色或是帶一點綠色,質地則是粘糊狀且不成型,約一周後就變成嬰兒期的大便。

part1正常的嬰兒排便

食物經過胃及小腸消化後,營養物質即被吸收,剩下一些無法吸收的殘渣進入了大腸,大腸內存有各式各樣的細菌,將殘渣分解成為許多的代謝物。對糖份的分解產生了很多的有機酸及一些揮發性的脂肪酸,所以大便有時就有一點酸酸的味道,甚至還有臭味。而蛋白質經過腸內細菌分解後就會產生氨等有臭味物質。所以吃蛋白含量較高的食物,其大便也會比較臭。而喝母奶的寶寶,其腸道內的益菌將糖份分解成乳酸等物質,所以便便的酸硷值偏酸,使得細菌無法生存,可達到保護作用。

一天解多少次才正常?

一般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後,最晚兩天之內,會解第一次胎便。新生兒大腸反射相當強烈,加上乙狀結腸的容量不夠大,所以每次吃奶就造成大腸收縮排出大便。新生兒出生一周內,寶寶每日排便次數4~5次,有的甚至解6~8次不等。隨著寶寶的成長,乙狀結腸容量增大,可儲存更多的糞便,於是解大便的次數就會減少。新生兒至4個月,每日約二三次,5個月至1歲兩次左右,過了1歲平均約1~2次。但有些寶寶在滿1~2個月,一天仍要解很多次大便,而有些寶寶卻要2~3天解一次大便,甚至要媽媽去刺激才解得出來。僅管如此,解出來的大便只要是軟軟或是豆沙狀不是很硬,都屬於正常現象。

添加輔食後便便會改變

喂育母乳或奶粉時期,多半是未成形的軟便,氣味也不臭。當開始添加輔食,寶寶大便內有時會摻雜一些未完全消化的青菜、水果屑等顆粒,這屬於正常情況,無需擔心。另外,有時便中也會有白色顆粒或是粘膜的出現,這是因為排出乳中未消化之脂肪及腸內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寶寶26個月了,喜歡模仿,該怎麼糾正?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