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嬰兒大便困難怎麼辦正文

嬰兒大便困難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寶寶才20多天,按理說是每天要有幾次大便,可是老是要2天以後才大便,還很吃力的樣子。
 
早上給他喝蜂蜜水適當加點香油.用手輕揉腹部幫助腸蠕動.
 
便秘是嬰幼兒時期很常見的一種症狀.寶寶便秘時可,常因排便艱難而啼哭不止,時間久了會引起腹脹、食欲不振和睡眠不安。嬰幼兒便秘多因飲食不當、習慣不良所致,但也可以是全身或胃腸道解剖結構上的缺陷引起。因此,正確地認識和區別不同的便秘原因,有助於作好家庭護理。
所謂便秘,是指腸子運動緩慢,水分吸收過多,造成大便干硬、次數減少和排出困難。一般認為,排便時間超過48小時可視為便秘,但是部分小兒習慣於每2-3日排便1次,糞便量和質都正常,應視為是生理性的。有的孩子因排便困難,雖一日排便多次,但每次排便的量很少,仍有大量糞便滯留於結腸或直腸內者,仍應視為便秘。小兒便秘常由下列因素引起。
一、飲食因素
常見是食物成分不當,如人工喂養時,牛奶含酪蛋白與鈣質較多,容易便秘。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而缺少碳水化合物,腸道菌群改變,腸內容物發酵過程少,大便呈鹼性,容易干燥導致便秘。另外,小兒偏食,喜食肉類,不吃蔬菜,食物精細少渣,食物中纖維素太少,也易發生便秘。此外,嬰兒進食過少,消化後液體吸收,余渣少,使大便少、變稠也會發生便秘。
二、不良排便習慣
生活無規律,缺乏正常的排便習慣,未形成排便的條件反射,經常延誤排便時間,導致數日不排便,形成便秘。
三、習慣性便秘
這是一種心理性、功能性便秘,小兒常因貪玩而抑制排便,或排便時過度緊張,影響正常排便反射的建立,好發於2-3素,臨床表現以腹脹、便秘為主,多在腹部左側能觸及充滿糞便的腫塊。
四、局部器質性病變
常見於患肛裂、隱窩炎、肛周急性炎症或膿腫等,因排便時局部疼痛而抗拒排便、導致便秘。
五、全身性疾病
營養不良、佝偻病、高鈣血症、皮肌炎、呆小病、先天性肌無力等,都可因腸壁肌肉無力、功能失常而發生便秘。
六、先天性巨結腸
其原因是腸壁肌間神經叢中先天性缺乏副交感神經節細胞,90%以上的病例僅直腸受累或波及遠斷結腸,個別病例波及整個結腸。男女之比為10:1。多在出生後1-6天發生急性腸梗阻,臨床表現為便秘、嘔吐、腹脹,直腸指診空虛無糞、指檢可激發排便反射,隨手指拔出而有胎糞排出伴大量氣體,同時腹脹緩解。
七、藥物性便秘
小兒服用鹽酸哌醋甲酯、二苯乙內酰脲、鹽酸丙咪嗪、抗酸制、酚塞嗪等都可引起便秘。
 
小兒便秘和腹瀉一樣,也是一個較常見症狀。怎樣判斷小兒是否便秘,主要從大便的量和質來確定。

正常小兒每日排便次數可有較大差別,有的可一天幾次大便,有的則可每5-3日一次大使,只要大便有一定數量,不十分干燥又不稀,同時又無不適症狀,就均屬正常。即使大使次數較少,但大便質和量無不正常情況,又無症狀,亦不能認為是不正常現象。如果大便干燥,量少又較難排出,雖然一天可有2-3次,但總量可能比平時一次還少,亦應視為便秘。特別是同時有食欲減低、腹部脹滿、便意頻頻,更應視為便秘。如果平時排便較規則,突然二天以上不解大便,尤其是伴有腹痛或腹脹,即應視為便秘,要及時尋找原因。

便秘可由腸道病變引起,也可由飲食、精神及習慣等諸因素引起。新生兒生後24-36小時應有正常胎便,如無胎便排出或排出少量不正常胎便,均屬不正常情況,應注意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胎便性腹膜炎等疾病。許多腸道病變均可導致便秘或無便,常見的有腸套疊、各種原因腸梗阻、嵌頓疝和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等。先天性巨結腸是由於結腸神經支配不正常引起的另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頑固性便秘,幾天甚至1周至1個月無大便,腹部膨脹如鼓,嘔吐。患兒雖然可以進食,但大多營養狀況差,並常有浮腫和貧血發生。一旦患兒排便,則量極多,腹脹也隨之消失,但以後又反復發生。嚴重病例新生兒期即發生便秘,生後2-3日內無胎便;並出現嘔吐和腹脹,經灌腸後排出胎便,但1-2日後便秘、腹脹又重新出現。本病大多需手術治療。

小兒食物不足可以出現便秘,此時小兒常因饑餓而啼哭,且同時體重不增。曾見到有的家長因不了解奶粉用法,每月僅給孩子吃奶粉半公斤,結果導致營養不良和便秘。如果小兒飲水太少,尤其是夏季,也可使大便太干操而發生便秘。發燒可引起飲食減少及水分由呼吸道損失增多,可引起暫時性便秘。食物太精,缺乏纖維素,如食精米、精面、肉、蛋和巧克力,缺少粗糧和含纖維素較多的水果、蔬菜,亦可引起便秘。

排便要靠神經系統支配,直腸內存積糞便後刺激腸壁末梢神經,產生沖動,傳入神經中樞,最後由大腦發出信號,才能出現排便動作。成人如果由於工作或者無適宜場所,排便動作可暫時被抑制。平時排便有一個正常習慣,一般均能按時而形成規律。兒童應該通過訓練,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如果平時未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或者幼兒園老師家長不讓孩子及時排便,或者由於過分貪玩而有意識地抑制便意,久而久之,便會使腸道內末梢神經對糞便刺激敏感度減低,糞便堆積在腸內時間過長,水分被過多吸收,而形成便秘。經常發生的,被稱為習慣性便秘。

小兒因為飲食、精神及習慣等原因引起的便秘,可以臨時用肥皂頭或甘油栓置於肛門內,並用手捏住肛門兩側臀部,使肥皂或甘油栓溶化後,即可有糞便排出。還可使用開塞露注入肛門通便。亦可服用液體石蠟或加熱消毒的香油,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毫升,在睡前服。不要輕易使用其它瀉藥,因為小兒消化和神經系統功能不如成人健全,服瀉藥後有時導致腹瀉。

在較難解決時,醫院可采用肥皂水或生理鹽水清洗灌腸的方法,將糞便洗出。由於飲食原因引起的便秘,應調整飲食為了不使嬰兒饑餓,飲水量要夠嬰兒需要
 

哺乳期吃生抽會不會使寶寶的皮膚變黑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