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女兒沒有女兒的後代會遺傳上嗎 不會遺傳,風濕性關節炎是後天自己不注意造成的。沒有必要擔心會遺傳。 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急性疼痛期間,由於長期臥床,或者服用激素時間過長等,可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出現一些並發症。(5)傳染病:患者由於患此病的時間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當社會上流行某些傳染病時,比正常人更易受到傳染 不會 不會的 不會遺傳,風濕性關節炎是後天自己不注意造成的。 不會遺傳的。 中醫理論認為:類風濕(ra)肝腎、氣血虧虛是本病發生的內因,而風寒濕邪侵
襲則為發病的誘因。在病變的發展過程中,最終髒腑功能失調,濕邪不解、痰瘀
凝結關節而筋傷骨損,導致肢體畸形。經久不愈也是本病治療上的難題。孔彪儒
教授以此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幾十年行醫心得,終於成功研制出有效率達
98.3%的類風濕康復湯,已有12385人獲得痊愈,免受肢體變形的痛苦。 400-621-0517 按臨床表現可分為四型: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重疊類濕性關節炎。400-621-0517 不遺傳 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疾病,病人常因關節疼痛、活動減少、常年服藥等因素影響食欲與消化功能。而食物又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營養及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病人飲食的營養及能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那麼,不僅所服藥物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病情還會進一步惡化。所以飲食調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來說非常重要。 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其次,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不宜服用於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糖類及脂肪也要少用,這是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選用糖皮質激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增高,而脂類食物多粘膩,可使血脂膽固醇升高,造成心髒、大腦的血管硬化,並且對脾胃功能也有一定損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食鹽用量也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鈉鹽潞留。 另外,茶葉、咖啡、柑橘、奶制品也可能會使類風濕病人的症狀加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類型的患者,其飲食宜忌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風熱型和濕熱型:風熱型主要症狀為關節游走性疼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搜赤,苔厚,舌紅,脈數或弦數,血沉也明顯增快;而濕熱型的病人可出現低熱、胸悶、納差、關節腫痛有積液、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血沉增快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的病人應該多選用寒涼的飲食,如米仁粥、綠豆、生梨、豆卷、菊花菜、蘆根等,可以協助清除內熱;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症狀。 (2)寒濕型: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納差,大便搪薄,小便清長,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姜、桂皮、木瓜、藥酒等。 (3)肝腎兩虛型:這型患者可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肌肉萎縮,筋腱拘攣,畏寒,消瘦,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補益的食品,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圓、芝麻等。 另外,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飲酒問題,也應根據病情辨證對待。因為酒性辛熱,助陽生火,能祛散寒邪,所以一般若患者伴有寒濕的表現時,可飲用一些藥酒類的酒劑。而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適宜於飲酒,因為酒熱傷肝,酒濕傷脾,如再浸入附子、肉桂、細辛一類的熱藥,會加重內熱和腫痛。此類病人如欲服藥酒,可選擇清涼性的藥物浸入酒中,使藥酒性質偏涼。對於一些不會飲酒的病人,可以稀釋或加入調料調味後飲用。
二:
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病人食療常用品種:
⑴葡萄:味甘,性平,能益氣補血,食之使人健壯,尤以葡萄干補力為甚,宜與桂圓肉同煎服。能益肝腎、強筋骨,用於氣血兩虛之心悸、失眠、神疲、盜汗等。還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無力。取葡萄干500克,人參10克,浸酒800毫升,密封10天,每次30毫升~50毫升,每日飲服1~2次;鮮食或取汁加蜂蜜少許,溫開水送服。用於小便不利、水腫、小便短赤澀痛。取葡萄汁、藕汁、生地黃汁、蜂蜜、木瓜各等份,煎為稀湯,於食前服用,每次60毫升~100毫升。 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和諧氣氛,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和恢復,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護理內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精神護理。有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由於疾病影響學習、工作、社會活動或家庭生活,從而帶來悲傷、失望等種種問題,這時需要家人的同情、理解、體貼及幫助,從而增加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
(2)生活護理。家庭環境要保持清潔、安靜,患者使用的物品要方便易取,桌椅、床鋪、馬桶或浴盆等設施要適合患者的需要。可口的食物,有規律的室內、室外活動以及有益的文化娛樂都會減輕病人的病痛。
(3)督促病人服藥和鍛煉。督促病人按時服藥,指導並協助其進行關節功能鍛煉。鼓勵患者生活自理,如自己穿衣、吃飯、步行等。患者及家屬要明白,如果長期臥床不起、四肢關節不活動,不僅不能治好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會使功能可能完全恢復的關節變成永久殘疾。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哪些?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籐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籐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莶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籐、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籐、海風籐、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與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現。臨床上有時較難鑒別。但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為多發性、對稱性的指、掌小關節炎,後期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關節強直或畸形。受累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偶見皮下小結(類風濕結節)。並發心髒損害較少。脾髒與淋巴結常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抗“o”多不增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質疏松,甚至關節畸形。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早期表現為滑膜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發炎,滲出多量液體而使關節腫大,滑膜絨毛增生。後期有血管翳樣肉芽組織形成,侵犯並破壞關節軟骨,最後軟骨面的肉芽組織纖維化,使上下關節面互相融合,形成關節的纖維性強直和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膝、踝、肘、腕等大關節,病變關節紅、腫、熱、痛顯著,並有游走性及反復發作的特點。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多發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關節。常同時發生心髒炎而引起嚴重的永久性損害。脾髒與淋巴結不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有效。抗“o”多可增高。x線僅顯示關節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急性期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腔內有多量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充血水腫,並有膠原纖維變性、壞死和較多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此時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等急性炎症表現。急性期過後,滲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現關節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有如下特點: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72小時,最長也不過3周,而且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拒按。
3、游走性疼痛,即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例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風濕性關節炎現已公認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當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病人常先有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2-3周後出現風濕熱。反復發作可累及關節,形成風濕性關節炎。曾有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2、人體對鏈球菌產生抗體反應。
3、a組溶血性鏈球菌持續存在。
4、感染部位在上呼吸道。
該病的發生與個體的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居住條件、氣候環境及流行菌株的毒性等因素有關。本病的發病還有強烈的家族傾向,同一家族中常有多個成員患病。
中醫對風濕病的病因是如何認識的? 祖國醫學對疾病發生的原因,強調人體的內在因素,即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樣,風濕病的發生原因,亦主要是內因。如《內經》所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濟生方》中更加明確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痺也。”即由於人體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疏松,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流注經絡、肌肉、關節,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而出現關節疼痛、活動不利。至於外因則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主要是風、寒、濕邪氣的侵犯。《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說明了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居處潮濕、寒冷或涉水、冒雨等風寒濕邪氣,乘機體抵抗力低時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痺阻而為痺證。但是由於各人體質不同,病邪各有偏盛,因而《內經》又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如風寒濕痺日久不愈,病邪郁久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邪之後易從火化而使關節紅腫熱痛,形成熱痺。《內經》又說:“病久而不去者,內捨於其合也。”這就是說外邪滯留機體,日積月累,由經絡而病及髒腑,可產生相應的髒腑痺的證候。其中以心悸、氣短、胸痛的心痺較為常見。
在治療風濕病時如何進行中西醫結合? 在風濕病治療過程中,應用中醫治療時可配合應用西醫治療,同樣,在應用西醫治療時亦可配合中醫治療。這樣,中醫、西醫可以揚長避短,收到滿意的療效。如對急性風濕熱的病人,由於病情較急,可在服用清熱利濕、祛風通絡中藥的同時,靜點青霉素和激素以抗炎、抗風濕治療。臨床實踐證明,很多風濕類疾病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療效與單線應用中醫或西醫治療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具有廣闊的前景。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有哪些優越性?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的優越性很多,無法盡其所述,我們只能在此列舉一二。 (1)改變了西方醫學只重分析、重局部的研究方法,開始把局部和整體、靜態和動態、分析和綜合結合起來,研究人體各個器官或疾病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發展的過程,逐步揭示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內在規律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1] [2] 下一页
|
|